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作为整体的巴蜀文化,包括边缘性质的巴渝文化和具有中心地位的西蜀文化.现代诗人何其芳虽然置身巴渝文化圈,却有强烈的西蜀文化情结.在出蜀与还乡、温情与裱艳、柔情与灵活等不同层面中可以还原其去边缘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正> “齐鲁文化”有两层含义。广义上,从地域文化圈来讲,它与中原文化、秦晋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等相并提,是一个别于这些文化的独立的文化体系。其地域范围,当以古齐、鲁领土、今山东省地区为主,时限上则贯通古今。狭义地讲,  相似文献   

3.
冀东文化圈的历史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朕 《社会科学论坛》2010,(16):124-135
文化圈的形成并不是依据行政区划划分的,每个省区都存在着文化圈交叉的现象。燕赵文化一直是河北省的文化符号,但河北省地域广大,其文化圈并不是一种文化所能概括的。它的南部、中部、东北部和西北部都具有特色鲜明的文化特质,探讨这种文化特质是厘清河北文化的重要举措。本文从时间和空间、历史与现实的独特角度探讨了冀东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人们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多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地望作为界定某一地域文化的依据,或以该地域建立国家与否来决定“文化圈”的形成与否。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作为一种文化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凝固僵死的东西,而是一种“自然的人化”,是人对自然及人...  相似文献   

5.
"中原书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书风,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原书家的智慧和几代中原人多年的辛劳与付出。"中原书风"的出现既是一种书法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一出现就带有中原文化创新、包容、开放、厚重的气质。"中原书风"也是一种审美再现,它雄强、朴厚、博大、灵动。"中原书风"更是对中原历代书法经典的继承与融通。从中原书法的文化属性、审美属性和外在形态来看,"中原书风"的源头就是中原文化。  相似文献   

6.
对江南佛教文化进行界定与阐释,可着重从两方面进行:首先,宗教是一种世界文化现象,因而首先要弄清楚中国宗教与西方宗教的差别;其次,中国文化向有南北之别,因而还需要弄清楚江南佛教文化与中原—北方文化圈的佛教文化的不同。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中国诗性文化与江南诗性文化,为我们正确认识江南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与路径。与西方宗教相比,中国佛教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在于自然化、艺术化和人间化。与中原—北方文化圈相比,江南佛教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更自然化、更艺术化和更人间化。  相似文献   

7.
史道祥  郭敏 《殷都学刊》2007,26(3):142-147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互动过程中,"中原"一词上历经方位概念、地域概念到观念概念的演变,文化传承关系超越地域从未间断。中原文化因具备了承载中华文化的主体内涵,其摇篮地位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深人人心。在新时期,中原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被赋予新的内涵,对中原文化的探索趋于理性和内化,研究范围上从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定位于当今行政区划内的"河南"本身,研究内容上从抽象的理论探索转向中原崛起背景下的文化软实力的支撑,研究重点从对传统文化的回顾转向对现实的解读和未来的展望……这既是对中原文化地位的重新估价,也是文化研究深化和细化取得的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8.
《越绝书》作为越地越人的精神文化遗产,它以宝贵的文本载体形式,记录了大转折时代——春秋之于越的历史。对于《越绝书》,从作者、版本、内容等,前贤近哲多有研究,成绩斐然。笔者关注的是《越绝书》所透露出的文化整合意识。认为,作为一部最早的地方区域史著,《越绝书》既有彰显越国文化精神的一面,也有吸收、认同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原主流文化的一面,其间透射着以主流文化价值观整合越地思想文化的认识与努力。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特色文化资源为支点,在规划和建设上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提高城镇化建设与其地域特色、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的关联度,用特色文化资源促进特色城镇化建设。借助都市经济文化圈的网络经济效应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区域内部要素市场,降低社会资源的配置成本,促使区域内企业聚集提升到产业集聚。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正确认识城镇化与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的关系;以特色文化资源推进城镇化建设,避免"千镇一面"、"千城一景"局面;注重并发挥都市经济文化圈的引领带动作用;注重挖掘城镇特色文化资源,合理规划新型城镇未来发展的产业。  相似文献   

10.
巴渝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思想。古代巴地产生了原生形态的巫文化.巫文化中的占筮术与《易经》密切相关。两汉三国时期巴郡境内文士接受并吸纳了中原儒家学术思想,唐代诗人杜甫、刘禹锡流寓巴渝地区时的作品在文化、思想方面都具有深刻内涵,宋朝涪陵"易学"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