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三纲五常"伦理意识的不断加强,汉代士大夫的忠君意识也有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本文从汉代士大夫忠君观的体现中,挖掘其深层的原因,从多种角度认识汉代士大夫的忠君理念。  相似文献   

2.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爱国思想、忠君思想、忧患意识、勇于进取和探索真理的精神、勇于同黑暗腐朽力作不妥协的斗争精神等,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型是将前近代时期士大夫的生命形态作为参照系的,该参照系的主要内容是士大夫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为充当帝师王佐,功名意识乃普遍的价值观念,经济观念核心是重农抑商,并进而形成文化优越感、保守拒变心态、"夷夏之辨"的世界观,且陷入空疏无用的"学问"之争中不能自拔,于社会民生毫无裨益。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政治方面,带有悲剧、迷茫色彩的忧患意识;经济方面,以重科技发展实业为核心的经济意识;文化方面,中西地位反向互换的文化意识。这种作为一种质变过程同时更多地体现为量的累积的转型乃是一条痛苦而漫长的人生旅路。  相似文献   

4.
以人文关怀、人生意义为出发点的中国哲学,既呈现出忧患意识,又包含有乐感精神,其实应该用"忧乐圆融"来概括。宋代士大夫在推动儒家哲学化的内圣外王之道建构过程中,其出发点就是一种兼容忧乐的情怀。宋代士大夫既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同时又追求"孔颜乐处"的超然境界。宋儒通过挖掘《四书》中的忧乐情怀,找到了儒学及中国哲学的深层精神。他们还进一步对《四书》作出创造性的诠释,将《周易》的宇宙哲学与《四书》人格哲学结合起来,建构出一种超越精神的内圣之道和天人一体的性理之学。  相似文献   

5.
甲午战争后,面临着中国的惨败,士大夫们在传统中国观念受到动摇的同时,开始从国家生存地位的角度认识到中国国势衰弱和必须改革自强的问题。不同类型的士大夫提出了不尽相同的自强变革主张:官僚型士大夫主张实行部分内政外交政策的调整;激进型士大夫主张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变革;而介于二者之间的普通型士大夫则更多地提出兴办实业、广育人才的主张。  相似文献   

6.
汉魏之际忠君观念的演变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魏之际忠君观念由盛转衰的变化,始于桓灵的黑暗统治对士人忠君信念的严重摧残。汉末建安时代,皇帝傀儡化和失节士人的得志,以及两汉政治思想理论的两面性和天命论式微的影响,使忠君观念在这一时期完全坠入低谷;其最直接的后果,是魏晋以降君权的衰落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多认为南朝士人几无忠君观念,文章通过史料钩沉,认为由于传统儒家忠孝伦理的惯性作用、(?)人个人自我人生价值的追求、社会舆论导向作用及统治者的倡导等原因,一部分士人心中仍保留了较为强烈的忠君观念。  相似文献   

8.
刘光弟是戊戌变法时期著名维新志士,也是一位清正廉明、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封建士大夫。他的政治思想明显带有西方资本主义的特点,但就其思想基础而言,仍是传统儒学。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代扶乩盛行于文人士大夫生活中。《阅微草堂笔记》中有关扶乩的笔记有30余则。文人的扶乩活动集吟诗、作画、书法、弈棋等才艺,预示科举功名,讽刺狂妄酸腐文人。士大夫扶乩涉及询问政务、官场争斗、针砭时弊、惩罚罪过、宣传忠君思想。扶乩民俗具有多种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有广泛的社会信仰。  相似文献   

10.
基于北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特殊的政治环境,在吸收儒家"中庸"和道家"无为"思想的基础上,司马光开创性也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社会控制思想.其社会控制思想主要包括王霸同道、忠君抑君、隆礼重法三个方面,对今天的社会建设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忧患意识在《论语》中体现得十分丰富,本文重点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君子所当忧患之事:忧患不知人,忧患自身不能立足,忧患没有好名声,忧患不明道。文章认为,忧患意识的终极价值是助人成己成物。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三国志》中有关当时“忠”的行为、观念的记载及评价的分析,指出“忠”的观念在三国乱世中仍有较大的影响,恪职守忠、上谏尽忠、死节尽忠,构成了当时“忠文化”的主要内容。但由于当时的特殊时代背景,所以忠的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君仁臣忠、审时度势而尽忠,也是当时很重要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3.
美国灾难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关注着现代社会里的生态问题,具有很强的生态意识。它通过自身的艺术方式纠改着唯我独尊的“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显示了万事万物息息相关,人类文化与周围的自然相互依存,互荣共生,各种生物都拥有在茫茫宇宙中平等生存权利的生态观念,表达了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集体生活需要在利益依赖之上发展出超越功利的社会团结意识。我国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团结意识将我国对天下观念的认同转化成了对民族国家的忠诚,奠定了我国民族团结的思想内涵和集体思维方式。我国的民族团结意识建设需要以古代儒家和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的思想资源,培养和塑造人们中华一体的民族认知、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理念,建构公正、平等的民族间制度规范和相互依赖的共同生活形式。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对当今时代的积极回应和深刻思考。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的突出体现;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是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代背景和时代内容的坚实基础;"四个如何认识",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时代要求的进一步思考与阐发;忧患意识、历史使命感和执政意识,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涵的时代意识的具体体现;发展教育、赢得青年,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现代教育事业提出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6.
忧患意识是一个国家政治领导人必备的责任意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忧患意识一方面来自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另一方面也有他对中国近当代社会的思考。对邓小平忧患意识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全面的理解邓小平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17.
论忧患意识的历史意蕴与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精髓。从思想内涵上说,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危机意识,是一种宏大的历史意识,是一种深切的责任意识,是一种昂扬的奋进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把忧患意识的历史意蕴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忧患意识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8.
李敏修堪称民国时期中原地区绅士群体中的标志性人物,河南地区的最后一位理学家。他的社会思想主要包括忧患意识、济民思想、教化三个方面。其中,忧患意识具体体现为不满时政;济民思想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民间私助,二是从政助民;至于教化内涵有三:尚俭、耕读传家、崇古,之所以如此,与其理学思想有关。总而论之,李敏修的社会思想介乎于激越与落伍之间,具有过渡性及一定的包容性,其中所蕴涵的精髓,如崇尚优秀传统文化等,对当今社会进化具有相当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企业对员工忠诚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针对企业对员工忠诚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应用模糊数学的概念和方法,建立了企业忠诚度的多层次模糊评价模型,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对企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先进文化的含义后,从先进文化包含着忧患意识和忧患意识是一种时代精神两个方面,对忧患意识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了论述,使我们对忧患意识的内容、作用和意义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更自觉地将其置于我们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