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近代文艺小报的先驱和市民文学的转捩人物李伯元,所办《游戏报》既是一份经营性、娱乐性小报,也交织着李氏道德劝惩、政治改良的精神诉求;作为“晚清文艺小报之巨擘”,《游戏报》实现了“游戏精神”与“道德劝惩”的有机统一,这对于当今都市类报纸的发展有着极为现实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课程与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幼儿一日生活的“课程”与作为幼儿园基本活动的“游戏”之间存在重要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对课程游戏化含义的解读,探讨课程游戏化必要性,从而确立游戏在课程中的地位,倡导游戏精神的回归,真正将游戏权还给儿童。  相似文献   

3.
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主要是指在儿童作品文本中体现出的、通过人物游戏所传递的一种符合儿童心理需求和审美旨趣,并实现儿童内心愿望的精神。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是"幻想精神""愉悦精神"和"自由精神"。儿童文学游戏精神具有快乐性、幻想性和自由性的三性特征"。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中作品的主要呈现形式为:通过"顽童""小大人""、反派"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凸显游戏精神;通过故事情节蕴涵的笨拙与聪明、嬉笑与吵闹、虚拟与真实凸显游戏精神;通过语言夸张凸显荒诞美、语言颠倒凸显逆向思维、语言突转凸显惊奇,从而凸显游戏精神。游戏精神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编创的意义在于: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本属性和内涵所在,新媒介时代儿童文学的发展需要延续游戏精神。因此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作品编创的重要依据和准则。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节目范式,<快乐向前冲>在"全民奥运"的大旗下,以快乐的名义对"奥运"意义进行了世俗化的解构,成就了一场全民狂欢的游戏.但对于娱乐的过度追逐,可能会阻碍节目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网络创作的游戏性贯穿于创作活动的全过程,从创作心态到创作过程直至表现方法无一不充溢着令人心醉神迷的游戏气息。所以,创作者利用网络进行文学创作,能够激活文学活动应有的游戏的感觉,创作出"游戏精神"勃发的作品来。这对于以游戏作为其生命存在的儿童来说,对于以"游戏精神"作为其独特的审美品性的儿童文学来说,更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起死》:荒诞的游戏及所讽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者至今认为鲁迅作<起死>的用意是在批判庄子,并不见得确切.<起死>中的庄子与鲁迅对庄子的认知并非吻合.将庄子符号化,其目的在于借游戏化的笔调,讽喻20世纪30年代文坛上涌现的一派充满"庄子气"的"无是非"文人.并进一步将笔锋深入到国民性批判,揭示中国社会的道教根底.在针砭现实之余,也嘲弄了庄子,指出因其退隐的精神本质和无免于"油滑"的辩才,以致于有被后世的隐士们利用的尴尬.  相似文献   

7.
简论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批评界已开始注重儿童文学创作中的"游戏精神".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大体包括自由性、愉悦性和想象性.这也昭示着只有具备"游戏精神"的儿童文学作品,才能摆脱"载道"的单一目的,从而使儿童文学步入健康、乐观进取而又充满朝气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8.
“游戏精神”是游戏的灵魂,然而也是一个歧义诸多、意义模糊的概念。由于对这一概念理解上的不明晰,导致当今关于“如何以游戏精神启发实践”的诸多探讨缺乏共同前提,从而阻碍“游戏精神”在教育实践中建构独立的自我生长空间、焕发其自给自足的生命力。在此意义上,作者从游戏精神与游戏的关系、游戏精神的意蕴重审两方面重新审视游戏精神的应然状态,试图为游戏精神“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9.
浅析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运动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入手,分析了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指出运用体育游戏时应掌握的原则和方法。高校体育教学可以利用体育游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和掌握知识技能;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勇敢顽强、诚实自制、团结互助的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
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对文学与游戏的关系有着独特的理解.他强调文学与游戏有着同样的性质,机智典雅,充满乐趣.本文从纳博科夫的游戏人生出发,探讨其文学游戏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小说<防守>中的表现,以论证纳氏独特的小说艺术.  相似文献   

11.
《蓝色的海豚岛》作为儿童文学经典作品,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游戏的过程。作家斯科特·奥台尔通过讲述少女卡拉娜在一个荒岛上独居18年之久的故事,完美实现了儿童文学的核心价值——游戏精神,它是作家在"自我表现"基础上,对儿童读者的审美呼应、精神引领;它通过"出走"与"回归"的叙事结构实现其内在的游戏效应。  相似文献   

12.
幽默就是一种游戏,幽默也是一种游戏精神。儿童的幽默通过游戏的情境得以表现,并促进儿童的发展,这个过程即是幽默游戏。儿童幽默游戏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儿童的幽默游戏与认知发展密切相关。儿童幽默游戏对儿童认知、社会性、情绪情感、道德养成、行为塑造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成人与教师应积极关注和支持儿童幽默游戏,通过儿童幽默游戏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培养儿童的幽默意识与幽默能力。  相似文献   

13.
《春秋》《左传》再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知几<史通·惑经>篇分"十二未谕"、"五虚美",提出四十馀条证据指出<春秋经>是一部"真假不分,是非相乱"、"理乖惩劝"、"厚诬来世"的秽史,表现了一位富有良知的史学家的卓识.但由于刘知几误解了<史记>中司马迁的有关记载,误信了班固在<汉书>中的有关记载,仍然认为<春秋经>为孔子所作,这就值得商榷了.其实.只要深入探讨<史记>、<汉书>中有关记载以及相关史料,便可以看出:<春秋经>决非孔子所作;<左传>亦决非左丘明所作,其作者应是孔子.  相似文献   

14.
弗洛伊德眼中的游戏与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的游戏观可以概括为"虚拟"论,即游戏是人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愿望的虚拟活动;其艺术观可以概括为"梦幻"论,即艺术是经过改装并符号化了的可供社会成员共享的梦幻.在弗洛伊德看来,艺术是一种符号性、社会性的精神游戏.这就是弗洛伊德眼中的艺术与游戏的关系.由于弗洛伊德考察游戏和艺术现象的视野不够宽广,他的游戏理论和艺术理论的普适性与合理性都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5.
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幼儿教育呼唤游戏精神。引导幼儿教育回归本位,丰富幼儿园游戏内容,创造新的游戏形式,提高幼儿园教师指导游戏的策略,是当前幼儿教育的当务之急。幼儿园游戏创新是一个值得永远探索的命题,它的特质是与时俱进,游戏创新需要家庭、社区、幼儿园三位一体的联动。  相似文献   

16.
儿童游戏与儿童道德都是儿童的注脚,它们同源于人性,二者互为内在密不可分。儿童的未成熟特点和人的三性尤其 是类特性是儿童游戏道德启蒙的必要条件。儿童游戏是儿童伦理道德启蒙发展的载体和必然路径,自由意志与规则契约精神 是儿童游戏的灵魂,道德规范与美德是游戏的伦理表征与追求。通过反思和超越,儿童游戏与儿童道德不断地演进,推动儿童 形成崇高的美德伦理。从游戏场域中走出的儿童,势必会将美德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去,为和谐美好的社会融入美伦光彩。  相似文献   

17.
儿童游戏与社会文化是一种共生与互动的关系。随我国学前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当前涌现出了诸多儿童游戏模式,其中,利津游戏作为一个典型,反映了当代中国儿童游戏的基本精神,代表着中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成为当代中国学前游戏的缩影,体现了中国儿童游戏的文化品质,如开放与包容、自信与坚毅、生态与科技、生成与发展、和谐与创生,等。  相似文献   

18.
游戏之卜是占卜在当代文化中一种突出的表现形态,是人类卜精神与游戏精神在现代文明中的一种结合,在精神层面上更偏重于体现一种游戏精神,带有明显的游戏性质和特征。游戏之卜不同于传统认知中的宗教之卜和迷信之卜,它以文化的延续、游戏性生活方式以及以人的某种日常生活感性行为气质的养成而存在。  相似文献   

19.
论儿童的游戏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并渗透、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部过程之中。它携裹着原发性的生命动力,承蒙着后天社会文化的熏染,并以不断成长的姿态演绎出儿童生命与成长的历程。然而,游戏精神又不仅仅是童年生活与发展的产物,它也在以一种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的精神倾向,赋予儿童生命与成长以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  相似文献   

20.
游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具有自由性、虚幻性、体验性与非功利性。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缺乏游戏性,缺失游戏精神。我们以游戏精神而构建的新型我——你师生关系为基础,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游戏与游戏精神的界定;分析语文教学中游戏精神的缺失;如何以游戏精神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以期把新型师生关系的本质——理解与对话融入教学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