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贺的诗歌创作,深受屈原的影响,是历来为人们所公认的。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早就指出:李贺的诗“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宋僧道潜的《观明发画李贺高轩过图》诗赞李贺诗“风骚拟屈宋,妙处相颉颃”。  相似文献   

2.
李贺反格律辨?——驳李贺诗研究中一种“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贺诗反格律的论点,几被研究家视作定论。本文通过运用诗歌理论,及对李贺诗的具体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楚辞、乐府、齐梁体、近体诗是李贺诗的艺术渊源。李贺写了六十五首近体诗,其中七律一首,五律十三首,五排七首,五绝二十六首,七绝十八首;其所作近体诗占其诗全部的比例不小;在其非近体诗中还出现了律句、律联和平仄相粘等格律现象。所以说李贺不是反格律的诗人,认为李贺诗反格律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3.
李贺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年轻而富有才华的诗人。在短短二十七年的生涯中,他为后人留下了近二百四十首诗,其中有不少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他诗中的一些奇句、警句,堪称为千古独步的绝唱。伟大领袖毛主席很喜欢李贺的诗,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鲁迅先生也说过,他年轻的时候喜欢李贺~①。因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对李贺诗进行认真的研究。本文不打算对李贺及其诗作进行全面的评论,只着重谈谈李贺诗在语言艺术上的风格和成就。 务去陈言,自铸新辞 将全部李贺诗通读一遍,下一番“沉潜反复,嗟叹咏歌”的功夫,…  相似文献   

4.
李贺(公元七九○——八一六年)是中晚唐之际的著名诗人。他的诗独具风格、独树一帜,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指出:“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李贺的诗在艺术上,是以“词诡调激,色浓藻密”而著称的。这里,仅就李贺诗的艺术特色,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李贺诗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写天上的“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地上的“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将进酒》)等等,惹人喜爱。李贺诗中的现实主义精神,针对着唐宪宗元和年间的形势而反映了史实,也应受到人们的珍惜。李贺诗中反映了不少史实。下面谈有关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李贺为什么和怎么样在诗中反映史实? 李贺为什么在诗中反映史实?清代宋琬《昌谷集注序》中有着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几  相似文献   

6.
李贺三议     
一、“鬼才”考辨 称李贺为“鬼才”是褒还是贬?前人意见不一。近人的文章却大多认为“鬼才”是对李贺的“莫大侮辱”。有的认为“过去推崇李杜元白的人们,称李贺是‘秋坟鬼唱’……这种成见因袭了千年之久,以致李贺诗被压抑下去”;有的肯定“鬼才”是“诬蔑”李贺。我认为这些看法是不对的,他们或者没有过细揣摩提出“鬼才”  相似文献   

7.
李贺(公元七九○——八一六年)是中晚唐之际的著名诗人。他的诗独具风格、独树一帜,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指出:“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李贺的诗在艺术上,是以“词诡调激,色浓藻密”而著称的。这里,仅就李贺诗的艺术特色,谈点粗浅的看法。一诗是语言的艺术,是一种极精美的艺术。因此,在内容确定了的前提下,如何使诗反映生活更艺术,就不能不是诗人所着意追求和苦心经营的了。要是一首诗不能用感人  相似文献   

8.
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发表了,这是我国文化界的一件大喜事。毛主席在信中指出:“李贺诗很值得一读”,这不仅是对李贺诗的最大肯定和最高评价,也是对我们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学遗产,发展社会主义诗歌创作的光辉指示和亲切教诲。我们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再一次读李贺的诗,深深感到毛主席说得非常精辟,非常深刻。  相似文献   

9.
晚唐司空留在他的《诗品》中列举了“雄浑”“冲淡”“高古”等二十四种诗歌艺术风格。司空图生活在李贺之后,显然已能见到李贺的诗。但以司空图所列的这些诗歌风格来论李贺的诗,却很难说哪一品能较准确地反映其特点。倒是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以“风槁阵马”“时以美女”“鲸吸鳌掷,牛鬼蛇神”等比喻评李贺诗的特色比较恰当,杜牧称之为“虚荒诞幻”。我们将其转换为现代艺术批评术语,就是“怪诞”。正是这种“怪诞”的诗歌艺术风格,使李贺赢得了与李白相齐的诗名;“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沧浪诗话》)。“怪诞”一词…  相似文献   

10.
李贺这个被称为“鬼才”的唐代杰出的青年诗人 ,他的诗以奇特、怪诞著称 ,古人对于李贺诗的评论 ,有毁有誉 ,但到本世纪下叶 ,李贺的声誉日盛 ,评价日高 ,几乎抬到了神化的地步。李贺的诗 ,当然有它独特的风格 ,自然有它值得赞赏的新奇 ,诚然有它可以借鉴的技巧 ,但是 ,平心而论 ,李诗有好的 ,也有不好的 ,即使那些至今仍脍炙人口的诗篇 ,也不见得“绝佳”。就以《老夫采玉歌》为例。此诗在现代 ,有不少人对它特别欣赏 ,奉为魂宝 ,说它“不仅内容进步 ,语句高度凝炼 ,而且全诗的艺术形象完整而又典型”。 (见刘衍《李贺诗传》)所以 ,凡各中…  相似文献   

11.
“生黎”与“熟黎”是宋代以后记载黎族史实的汉文史籍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两个词汇,它反映的是古代汉族文人士大夫对古代黎族内部不同族群的认识。论题从“生黎”与“熟黎”的出现、“生黎”与“熟黎”的特点、“生黎”向“熟黎”的转化、“生黎”与“熟黎”的分布四个方面对黎族历史上的“生黎”与“熟黎”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李维桢是晚明名士,目前他的诗学成就学术界已经有人进行了为数不多的研究.基于李维桢<大泌山房集>中留下的谱序进行研究,以期发现他的谱学观点,同时探讨李维桢家谱评价思想及这一思想的渊源,并通过李维桢谱序中的材料问接推论李成梁的籍贯问题.  相似文献   

13.
《遗山文集》原本中的文字有很多值得商兑的地方,其中有作者本人的失误,也有后世刊刻时因形、音、字序等方面的原因而产生的讹舛。前贤虽已对此多有改订,然而忽略或误判之处仍不少。兹就《遗山文集》的碑、记部分新发现的一些问题专门择出,分析成因,区别对待,按原有次序胪列考述,凡15则,以期引起研究者们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清代学者兼诗人李调元在世时诗坛即有以他为性灵派诗人之说。李调元虽喜爱袁枚的性灵派诗,但他们仅在晚年始有短暂交谊。李调元是学者,其诗有学人之诗的倾向,但又具有诗人之诗的特点,在乾隆时期的诗坛卓然自立,在清诗史上有一定影响。将他与袁枚在诗论、诗学渊源和诗歌创作等方面进行比较,可证实李调元不属于性灵诗派,并有与之对立的状态。我们尚应对其诗论与创作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海南黎族何时迁入海南以及他们是从哪一支民族中分化出来的问题,一直有不同的观点,分别有骆越、西瓯、吴越诸说.在迁入时间上,远的认为是在一万年前,近的认为是三四千年前.综合各个方面的证据,笔者认为,黎族应该是从南越、西瓯一系中迁出,时间上限是6000年,下限是4000年,最大的可能性在距今5000年前后.  相似文献   

16.
刘慧晏 《东方论坛》2009,(5):32-37,54
关于汉赋的源头,历来研究者多失之于偏。细究起来,汉赋,特别是散体大赋,其源头其实有三:其精神实质承继于诗教,其华丽的辞采形式嬗变于屈骚,其多变的内容结构出入战国诸子。具体说,散体大赋继承了《诗经》的雅、颂传统,并把雅、颂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意境;汉赋抒情赋志、辞采华丽、虚构夸张等技巧来自屈骚,其写作风格则明显受到先秦诸子的神仙思想、滑稽传统、纵横策论之风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中原和北方等重大考古发现,尤其是以辽河流域为中心的红山文化的代表牛河梁遗址分析,论述了在中国文明起源的诸要素中礼是文明起源的首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根源的角度,分析李斯行为动机及其行为结果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从而揭示李斯现象的时代必然性和合理性。该研究突破了人们总用“道德”尺度解读李斯的局限,使李斯具有文化的双层意义,还李斯社会人之真面目。  相似文献   

19.
庞口李氏系高阳四大望族之一,其发迹始于五世祖李俨,但李氏家族走向隆盛是从李国GF9D2开始的,李国GF9D2乃李氏家族兴起的关键人物。他虽然官至首辅,但《明史》和诸方志记载甚简。在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所藏高阳碑刻拓片中,关于李国GF9D2的碑刻有两通专祠记,可以补充史籍记载之阙略。依据此两通专祠记,并结合传世典籍和其他碑刻资料,对李国GF9D2生平、仕历加以梳理和考察,补充了其中一些重要缺环。对于向来迷雾重重的李国GF9D2与魏忠贤之间的关系,认为李国GF9D2虽然系由魏忠贤所奖拔,但其本人并非阉党,亦绝非反阉党之斗士。在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下,李国GF9D2摆脱不了与魏忠贤之间的干系,故不为时议所容,兼之由于崇祯帝的猜嫌,最终难逃被罢相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刘若愚(James L.Y. Liu,1926-1986)教授是美国著名华裔中英比较诗学研究家。他的《李商隐的诗》是美国汉学界研究李商隐最重要的成果,于1969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文探讨李商隐的诗在具体表达不同的境界上有多么成功,并且揭示这些是什么样的境界。译者由原版译出,原载该书第207-219页。为了中国读者阅读方便,译者加上了各节标题。该书在中国翻译出版,得到刘若愚教授遗著托付人林理彰(Richard John Lynn)教授的支持,谨致谢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