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黎语是壮侗语族黎语支中的一种重要语言。经过近六十年的研究,黎语已划定五大方言区,对每一方言的语言内部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并厘清了彼此之间的异同;黎语的源流与发展得到了较为清晰的展现,黎语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现已展开。但是,目前的黎语研究重语音,轻语法与词汇,更多的黎语方言土语的调查和近几十年来的发展研究尚待开展。 相似文献
2.
近20余年中国叙事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叙事学20多年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西方叙事理论的译介、叙事学的文学批评和中国叙事理论建设。其总体特征是诠释到互动的递进,移植与创化的并举。 相似文献
3.
灵感这种人类创造性思维中最奇妙的精神现象,人们对之思考与探求了两千多年。灵感是怎样发生的?本质是什么?各学家众说不一。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三种不同学派,其观点:一是“神赐论”。认为灵感是神赐给的。在人与神交往中,由于超然之气依附于人身。并赐于人以神灵之气。灵感一词的最早使用者是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最有代表性的是柏拉图的迷狂说,柏拉图将灵感说只限于诗(文学、艺术)苑,把灵感完全建立在神赐的性质上。以“诗人的疯狂”“神性的着魔”这些失去理智的迷狂作为“迷狂说”的中枢,他在《伊安篇》中表达为: 相似文献
4.
国防经济学是一门处于军事科学和经济科学之间交叉地带的新学科,它是研究如何合理而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以达到保障国家安全目的的科学。 国防经济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战争的经济准备,战前的经济动员,战时的经济管理,战后的经济复原等方面的理论。 国防经济理论最初是作为军事学的一个要素从属于军事学。军事学研究战争性质、战争 相似文献
5.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第一次改革运动,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推动国内洋务运动史的研究,文章主要对百余年来,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内洋务运动史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回顾与检视,勾勒出晚清政治史视域内的洋务运动史研究脉络。纵观其研究历程,大致经历了学术"冷宫"、洋务研究"热"潮、冷却后的再出发这样一个发展轨迹,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否定肯定之起伏转变,亦成为洋务运动史研究自身迂回曲折命运之缩影。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末至今的十余年来,我国近代书法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主要表现在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两个层面上。就微观研究而论,主要体现为单个人物的个案式研究,其中,康有为是学界关注的热点所在,其他人物则居次要地位。宏观研究第一表现为长时段,再就是区域研究。至于研究的不足,集中在研究的内容、观点、方法、理论运用等方面。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中国近代书法史研究必将走上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7.
设馆修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传统,统治者为了垄断修史大权,往往通过设立史馆来掌控对历史的解释。因此,研究史馆制度就成了史学史、制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百余年来海峡两岸的中国古代史馆制度研究,涉及自魏晋至清代各个时期史馆设置的状况,尤其是在史馆建置、史馆运行机制、设馆修史的利弊等重要问题上,研究较为深入。对唐、宋史馆的研究,成绩尤大。但是,史馆制度的研究涉及到社会史、制度史、史学史、文献学等诸多学科,今后的研究还需将史馆置于整个社会政治、制度、史学等的架构之中进行整体探讨,以史馆为纽结,以史馆修史与社会政治、史学发展为突破口,进行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8.
近十余年来,大陆学界的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围绕政治体制改革的内涵与外延、历史与现状、背景与方向、阻力与动力、突破与路径、共性与个性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归纳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数百年来屡禁而不绝,肯定有其艺术生命力在。尽管对《金瓶梅》的评价和看法并不一致,但认为《金梅瓶》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果不深入地研究《金瓶梅》就难以把握中国小说创作的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则是一致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建国60年来,新乐府问题研究成绩斐然。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新乐府创作评价、新乐府理论评价和新乐府运动是否存在等三个方面。在这些问题上,学界多有歧见,也正是在这些分歧和讨论中,新乐府研究才在文本、理论和社会层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回顾和梳理这段学术研究对新乐府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刘勰区分了比义和比体,扬比义、贬比体。此种论述与汉代经学的比兴论不同,比、兴均为诗之六义,不存在价值的高低。刘勰所以如此立论,是因为他以辞赋为考察对象,故刘勰提倡"宗经",也和汉代经学的经典观有明显区别。注意到此种区别,对于把握〈比兴篇〉、〈宗经篇〉的涵义及其相关的文学思想史问题,将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5.
16.
从儒学文化—意义体系的整体视野出发,文学领域的范畴比兴与伦理及文化实践领域的范畴忠恕之间,或许有一种内在的一致性:比和忠代表一种强调强制的内在同一性的意义机制,而兴和恕则代表一种对于差异性的尊重和综合的意义机制。由于比和兴属于诗学与文学范畴,它们没有实践性的经验指涉与连接,因此是一种空的意义机制,但正因此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元意义机制;而忠与恕,则是伦理与文化实践领域的意义机制,它们起着对于实践图式与实践关系的规定作用。同时,在对于比、兴、忠、恕进行的交叉释义和两相比照当中,涉及这些范畴的一些疑难和有关儒学文化整体上的一些问题,也有可能变得明晰起来。 相似文献
17.
曾芷芳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3)
比兴方法是形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极为突出的传统表现手法。刘勰认为:“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起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沈祥龙也说:“或借景以引其情,兴也;或借物以寓其意,比也。”这就是说:诗人摄取并描绘外界的物象来寄托内心的意愿,叫做此。因接触外界景物而激发内心的感情,叫做兴。托物寄意,触物起情,比兴互陈,既能帮助诗人完成艺术的创造,又能使读者深刻地认识现实,并产生强烈的联想与共鸣。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