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论《百年孤独》对陈忠实《白鹿原》创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陈忠实在回答一个评论家提出的“哪个作家、哪部作品对你的长篇写作影响最大”的问题时谈到:外国作家作品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1] 马尔克斯1982年因《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制造震惊世界文坛效应拉美文学爆炸现象的主将。他的成功,无疑鼓动了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文学创作者的创作激情。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当代文坛有许多小说家的创作都与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陈忠实就是其中的一个,而且是最能抓住其精髓并付诸于自己的文学实践的一位。通观马尔克斯和陈忠实的代表作《百年孤独》和《白鹿原》,笔者以为两位作家有…  相似文献   

2.
鲜明的创作个性,历来是评价一个作家创作成熟的重要标尺之一。桐城派文人中就不乏这样的成熟作家。姚鼐便是其中的代表。在古文创作上,姚鼐早年上承方苞师事刘大櫆,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经过毕生的辛勤读写,他成了继方苞、刘大櫆之后从事古文创作和宣传的又一大家。在古文主张上,他将方氏的“义法”说同汉学家的  相似文献   

3.
黄春明是台湾当代著名的乡土作家和人民作家,就其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而言,“土地”和“人民”始终是黄春明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与动力。他曾一再强调:“我是绝对地赞成以真挚的人生态度为基础底关心人,关心社会的文学。”因此,他的创作有一种深深吸引人的力量,因为他始终是紧紧贴着土地和人民的心说话,这是他坚持的道德立场。60年代初期,黄春明带着他的处女作《“城仔”落车》正式步入文坛,虽然早期作品中曾受到过现代主义的影响,但这类创作并没有继续下去。从1967年起,随着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生活本质的加深认识,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台湾作家黄春明一直以来都是以其独具有魅力的,富有台湾作派和泥土风情的乡土小说而闻名于世,他创作的乡土小说至今已有7部被改拍为电影,先后荣获了“金马奖”等海内外大小不等的奖项,可谓是20世纪后半叶台湾当代最著名的、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5.
李鸿章曾在“海防议”后的数年间执意拒绝向外国购买铁甲舰,致使清朝外海水师的形成被推迟了数年,这几年中,李鸿章与沈葆桢之间进行了要不要购买铁甲舰的海防政策大争论,这是继众所周知的李鸿章与左宗棠之间要不要筹办“塞防”的争论之后,洋务派内部的又一国防政策大争论。本文将根据笔者所看到的一些材料,特别是未付诸刊刻的沈葆桢的文书材料,对晚清外海水师的形成和北洋购买铁甲舰的过程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2005年底,西西荣获“世界华文文学奖”,继王安忆、陈映真之后获此殊荣。1999年,香港作家西西凭长篇小说《我城》被《亚洲周刊》评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西西的创作独具特色,声誉日炽,研究西西的成果丰硕。本文从童话写实、本土寓言、艺文互涉、性别视角、时空浓缩和零度经验等角度,扫描梳理台港澳和大陆研究西西的论文和专著,谋求开拓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7.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个称号——“残酷的天才”,在我国的研究者中间是很流行的.人们把这一称号当作是对陀氏的赞誉,或对其创作个性的概括.其实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批评史上,“残酷的天才”这一提法本来并不是赞誉,倒是相反,主要表达对这位作家的否定性的评价.并且由此引出一场持续了一百多年的争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残酷”的吗?换言之,“残酷的天才”这一提法能够正确地概括这位作家的创作个性吗?不同的答案,反映了各派批评家对这位作家的不同评价.“残酷的天才”的版权属俄国民粹派理论家、文学评论家米哈依洛夫斯基(1842—1904),出自他1882年以此为题发表的长篇论文.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光辉成就和战斗业绩是多方面的,但是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他的最突出的贡献还是通过杂文创作而表现出来的。正如冯雪峰所指出的那样:杂文创作不仅适合鲁迅“作为一个‘闯将’和‘猛士’的自由驰骋,而且也适合于他的思想天才和艺术天才的自由驰骋”。鲁迅一生写下了七八百篇、上百万字的杂文,是小说创作的四倍,编成十  相似文献   

9.
当代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小说家海因里希·伯尔(1917—),1951年成为专业作家。他的小说创作,从50年代起在世界文坛上便受到了人们的关注。1971年《莱尼和他们》(一译《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的发表,被人们视为伯尔“小说创作的皇冠”。1972年“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 伯尔的小说创作遵循了欧美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德社会的全貌。由于伯尔的创作从不回避尖锐的社会问题,因此在国内毁誉不一。  相似文献   

10.
从屠格涅夫看肖洛霍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是苏联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是继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之后苏联文学中最卓越的一位作家。他在苏联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在十九世纪下半期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能够与之相媲美。但是他也象列夫·托尔斯泰一样,既伟大又复杂。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既取得了卓越的、无与伦比的成就,又表现  相似文献   

11.
列·尼·托尔斯泰(1828—1910)是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早已成为世界古典文学中的名著。伟大导师列宁在1908年到1911年间,即托尔斯泰的八十诞辰和他的逝世前后,为了当时阶级斗争的需要,写了近十篇评论托尔斯泰的文章。列宁在文章中深刻地分析了这位天才艺术家创作中的矛盾的阶级内容和造成这种矛盾的社会原因,明确地阐明了无产  相似文献   

12.
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而不是神秘莫测的东西,它是一个比较短暂的心理过程,而不是“电光似的一闪”。 文学创作灵感不是天才人物所独有,而是在长期生活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的,正象周恩来同志所说的,灵感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心理现象。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天才作家们的创作实践深刻说明:“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  相似文献   

13.
施笃姆是自五四以来在中国最受喜爱、最富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代小说名家的郁达夫,对于施笃姆就满怀着崇敬之情。他不仅曾致力于介绍施笃姆,而且在创作中多方面地接受了施笃姆的影响。特别是施笃姆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对于“故乡的悲思”及其“带写实风的浪漫派的艺术”,更在郁达夫的小说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相似文献   

14.
陈倩 《兰州学刊》2007,(7):127-129
卡尔维诺是继但丁、薄迦丘之后最受中国读者欢迎的意大利作家.他小说中的诸多传奇性、隐喻性和互文性使其被归入后现代的经典作家,文章从"牌戏"与"符号运用"这两个卡尔维诺特别偏爱的写作技巧着手,试分析后现代叙事风格不同于传统的两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为平津作家群中的一个重要小说家——萧乾。尽管萧乾的小说创作才华是世所公认的,巴金曾将其列为他朋友圈子中三个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另二人是曹禺与沈从文),(参见李辉《萧乾的遗憾与幸福》)。但生活对他还是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好动”的性格常常使他从文学这头走开,去干旅行记者行当,小说创作因此而有所荒疏。这对他也许是一种成全:由此使他在新闻领域里取得了卓异成就,成为二次大  相似文献   

16.
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美国严肃戏剧的奠基人,他是美国唯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戏剧家。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创作,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近五十部作品。“奥尼尔的戏剧作品领域宽广,角色多样,创新丰富。”广阔的生活画面凝聚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宗教思想即是其中之一。他曾说:他的戏剧“只对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感兴趣。”所谓人与上帝的关系,究其实质即人与世界的本质之间的关系。这正是奥尼尔宗教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拉斯普京是当代苏联文坛上十分令人瞩目的作家,被称为苏联、“当代主要散文家之一”。从他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人》(1967)发表,到他的获苏联国家奖金的著名中篇小说《活着,可要记住》(1974)问世,前后不过七年左右的时间。他的成功之快令人惊诧,以至评论界有人认为:“‘早期’的拉斯普京与成为文学大师的拉斯普京相比,时  相似文献   

18.
秦似(1917—1986)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杂文家,他由写诗而步入文坛。自“贪婪”地读完《鲁迅全集》,尤其是对其中的杂文“恋恋不舍”并“不知不觉间受了感染”之后,便从一九四○年始转而进行杂文创作。四十余年间,他共创作发表了六百多篇杂文(另在诗词、音韵学、戏曲等方面也多有成果)。这些杂文,以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在中国现当代杂文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得到人们的称赞。本文试就其杂文的美学特色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 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如果知道杨振声的话,其中不少人可能主要是因为鲁迅曾经严厉批评过他的小说《玉君》才知道的。鲁迅的批评,虽然是不正确的,但几十年来却被许多著作与文章所引用,几乎已成定论。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杨振声(1890—1956年)早在“五四”初期就开始小说创作,是当时“新潮社”主要成员。他这一时期创作的《渔家》、《贞女》等小说,都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初期有一定意义和影响的作品。此后几十年,杨振声一直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先后任职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西南联大,但也从未忘情于文学创作,写了不少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20.
十多年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创作的长篇小说《紫颜色》发表之后,曾两度轰动美国.一次是在1983年,即小说发表一年之后,它一举夺得美国文学界最主要的三项大奖,即普利策奖、全国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另一次是在1986年,小说被改编为电影,获奥斯卡金像奖多项提名,成为众望所归的获奖片,但也许是因为作品的思想内容远离正统,也许的是导演年青遭嫉妒,影片未能夺魁.然而,无数观众涌向各类影院,观看了这部反映黑人女性生活的作品,此片的票房价值超出当年获奖影片的百倍.小说本身也一再畅销,据美国的《读者文摘》统计,它连续若干星期被列为最畅销书.值得注意的是,小说的读者大多数是黑人和关心种族问题的有识之士,据《纽约时报》等报刊报道,在纽约等黑人聚集的大城市,曾为之举办过几千人参加的讨论会,可见小说反映的社会问题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十多年过去,这部有着足以与《黑奴吁天录》相媲美的社会效应的小说在我国却知之者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在妇女解放运动又将掀起热潮的时候,重新研读这部小说,不能不说有着特别的意义.一六十年代,在美国人权运动的影响下,妇女解放运动曾有过高潮.但那场运动的主体是白人女性,争取家庭内外一切平等,不做“超级妇女”,是其关注的焦点.而黑人女性所面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