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怎样看待自由,是理论界长期有争论的一个问题。国内外都有少数人主张自由是绝对的,即认为有不受任何条件制约的绝对自由。另外一些人则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绝对的自由,一切自由都是有条件的,即相对的。究竟应当如何正确地认识这个问题?我们认为自由既不是完全相对的,也不是纯然绝对的,而是既有相对性的一面,又有绝对性的一面,因而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体。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都是相对与绝对、有限与无限、有条件与无条件的统一。列宁说:“在(客观的)辩证法中,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对于客观的辩证法说来,相对中有绝对。”基于这一认识,本文现就自由的相对性、绝对性及其统一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储德峰  王天恩 《理论界》2007,3(3):156-157
自由和必然是一组贯穿整个人类认识史的永恒范畴。正确认识自由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正确认识自由和必然关系的前提。正确认识自由与必然的相互转化关系,防止自由再度向必然转化,是解决当今现存问题的思想认识前提,对当今现实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秦国伟 《理论界》2010,(4):166-167
运用可行能力的理论我们可以发现,看待社会性弱势群体问题要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结合,其能力贫困亦需要与社会机会相结合而看待并相结合而解决。任何绝对化的、孤立的视角都是不可取的。阿玛蒂亚·森所提倡的建构性的自由和工具性的自由都是审视社会性弱势群体能力贫困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哲学原理教科书中一般都只论述了静止的相对性,而不谈它的绝对性,看不到静止的总体属性是它的相对牲和绝对性的对立统一,似乎运动只有“绝对性”,静止只有“相对性”。相对中有绝对,绝对中有相对。相对静止中如果失去了静止的绝对性,就不成其为相对静止。恩格斯认为静止和平衡的意义就在于在确定运动的同时,确定了自身。对自身确定本身就包含了绝对的意义。换句话说,静止在确定运动时是具有绝对性的。恩格斯没有把静止的相对性和运动的绝对性对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的自由观是神学自由观及近代独断论自由观经康德的诘难之后浴火重生的产物,它的起点环节是自由逻辑学对必然和自由一体化的证明,中介环节是将人的现实自由的活动看成绝对本身的展现,最高环节是绝对精神作为自由理念的完满实现。这三个环节的统一成就一个自由理念自己证明自己、自己实现自己的圆圈,因而它的路径是自上而下的本体论式的证明路径。  相似文献   

6.
技术自由从一般自由的绝对意义层面而获得根据,而价值辩护从而伦理限制的承认则是有条件的。在伦理限制成立的地方,我们放弃某种技术自由。因此,一切技术拥有绝对意义的自由,无需回答"去做"的依据和理由,从而无需提供"应做"的解释和论证。而反对这种自由则必须给出一定的理据。禁止克隆人技术应用的主张应建立在对这种技术自由的反对理据得以成立的基础上,而不应追问克隆人技术自由自身的根据。  相似文献   

7.
必须否定一些错误的自由观,如绝对自由论、唯意志论等。马克思主义认为的“自由”是主观和客观、有限与无限、社会权利与主体能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社会自由与个人自由的辩证统一。它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不仅是相对的而且是复杂的。应当全面而正确地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8.
自由意志与道德"应该"的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意志在根本上是人的存在问题.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能够追问自身的存在意义.对自由意志的思考意味着人开始走向了对人自身的绝对尊严、绝对权利和绝对责任的自觉确认与自觉承担.近世西方以自由意志和个体选择作为道德行为的前提和基础,从伦理精神本性上来说是正当合理的.但是,自由意志与道德"应该"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悖反关系,即:道德"应该"既以自由意志为前提又需要克服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与道德"应该"的这种悖反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个体与社会本体的二律背反处境.在生活世界中,道德"应该"的选择在相当程度上受偶然性情景和存在性事实的影响,也与个人的道德发展阶段相联系.自由意志作为道德"应该"既是绝对的,又是历史的.自由意志与道德"应该"形成的划界关系乃为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 张明同志的《试论矛盾同一性中的绝对性和斗争性中的相对性》一文(载《齐鲁学刊》1980年第1期,以下简称《试论》),对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但是,《试论》提出的对立面斗争的绝对性中有相对性,同一的相对性中有绝对性,以及结论:“绝对中有相对,相对中有绝对,这才是辩证法”,却是我们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0.
由自由达致责任——关于契约自由的内在规定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约自由的内在规定性是从个人本位的理论视角出发,以契约自由系契约法之最高理念为前提预设。沿着契约形成的逻辑顺序,其内在理路表现为契约关系约束下双方当事人如何由个体自由演进至整体自由、由绝对不受强制达致自觉承担责任,其三大本质体现为"缔约不受强制"、"约定应当遵守"和"违约应负责任",以此构建契约法制度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1.
市民法之价值核心,即自由.在罗马法中,自由的理念并非是绝对精神自主地实现自己,市民法的发展昌明无论其主体地位的普及抑或确认法权关系的精密可操作性,俱与人之解放这一市民法的信念相关联.在法典化时期,自由理念表现为完全之契约自由,并得以进一步蓬勃发展,成为整个法律正义哲学的核心.在当代,自由理念虽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削弱,但在市民法中仍保持着最初的重要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自由意志的更新规范仍只能在对法律行为本身适法规格上,却非对法律行为的理念自由的否定.  相似文献   

12.
古典学术自由理念是西方启蒙理性的产物,它建基在三大理论支点之上,即"意见自由市场"、"价值中立"及"学者是真理的代言人".然而,由于这三大理论预设本身难以自洽,故古典学术自由观把学术自由作为一项绝对权利,排斥任何形式的社会干预的观点是有缺陷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与新自由主义的自由观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蕴含着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自由不是个人的绝对自由,也不是完全利己,而是绝大多数人的自由。区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与西方资产阶级自由观的根本不同,不但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更好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4.
李剑 《兰州学刊》2008,1(2):11-13
在雅斯贝斯的生存哲学中,作为可能性的生存是自我选择和创造的,但它并不是自足的,而须以超越为终极依归。超越作为绝对的实在,扬弃了生存的自由选择,奠定了个体生存的自我确定性,也使生存拥有了时间中的永恒。  相似文献   

15.
张康之 《河北学刊》2007,27(2):192-197
人类有着对自由的永恒追求,在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阶段,也都有着丰富的关于追求自由的思想.但是,在走向自由的目标上,人类还有着漫长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需要通过社会的改造去逼近自由的目标;另一方面,更需要在自我的道德建构中去使我们变得更自由.在近代以来的所有职业活动中,从事行政管理的行政人员是在自由方面受到限制最多的职业群体,因而,对于行政人员来说,追求道德自由尤其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6.
儒、释、道的自由观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释、道自由观均重视人的自由问题,但在出发点与时效性方面存在差别。儒家是以“人学”为核心内容的学说;佛教是从修心的角度出发的,追求来世精神自由;道教是追求得道成仙,向往无拘无束的活神仙境界。这三者的自由观均有糟粕之处,应给予扬弃。  相似文献   

17.
高玉 《河北学刊》2004,24(3):136-140
周作人在本质上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与中国现代其他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思想不同,周作人是自由至上主义,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周作人的悲剧性命运既有自由主义在中国悲剧性结局的普遍性,又有周作人对自由主义误解的特殊性.这是抗战时期周作人附敌之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对人的自由的理解上,由于受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一些人将恩格斯自由和必然思想混同于近代旧哲学观点,并以这种旧哲学观点来思考信息时代人的自由,从而陷入要么肯定自由,要么否定自由的两极化倾向。事实上,恩格斯是在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下来全面阐述自由和必然辩证关系的,并在哲学理论上真正确立了人的自由。这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哲学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具有本质区别。按照恩格斯关于自由和必然思想可以发现:信息时代对信息科学技术的开掘利用,正将人的实践推进到新的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及其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都将被提升到与人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的复杂层面。人的自由也将在认识和利用更复杂的必然性,特别是在对人自身的全面提升中被赋予自觉、自为的现实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自由是典型的西方文化价值理念,以儒学为特征的中国文化传统是与自由无涉的,甚至是相悖的。实际上这种先入为见的判断是有西方中心主义嫌疑的,也是由于宋明理学及其以后的负面影响所致。其实,在儒学的发源时期———先秦儒学中所蕴涵的精神、道德和政治的自由风范,是值得我们重新挖掘和继承的优秀思想之一。  相似文献   

20.
美与感性存在相联系,美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有着直接关系。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学家们所说的美是自由的形式,实际上是对马克思这一思想的体现。真与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美的本质和根源。社会美是美的本质的直接展现,是理解所有自然美的基础是“自然的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