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清人编订的第一部大型宋诗总集,《宋诗钞》的面世契合了京师之诗学趣尚,并有力地推动了清初宋诗风的兴起,在浙派的发展历程以及清初诗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探究《宋诗钞》与清初宋诗宗尚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彼时诗风演进的一些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2.
清初诗坛诗人众多,流派纷呈,岭南诗坛名家辈出。如果从地域、诗风和政治文化这三个角度对这些大大小小的诗派进行整合,大致可以把清初诗坛划分成中原、江南和岭南三个不同的区域。在岭南诗坛成为主导的雄直诗风最能体现志士遗民抒写性情的诗学要求。清初江南诗坛主要有虞山诗派、娄东诗派和秀水诗派。中原诗坛最有影响的是神韵诗派。因此,大体上可以说,清初诗坛实际上形成了以江左三大家和朱彝尊等为代表的江南诗坛、以王士禛为代表的中原诗坛和以岭南三大家为代表的岭南诗坛三足鼎立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杨思圣是清初诗坛的重要诗人,他与河朔诗派主将申涵光的诗学理论倾向基本一致,其论诗推尊杜甫及明代的李梦阳、何景明,主张学习盛唐诗人,提倡诗歌应以性情为主,反对过度模拟之弊。由于文禁之故,杨思圣的《且亭诗》经大量删减后,更名为《且亭诗钞》行世。其诗歌“一以少陵为宗”,表现出明显的宗杜倾向,特别是其入蜀诸诗模拟少陵,取得了较高成就。杨思圣被尊为“畿辅七子”之一,堪称河朔诗派的主将。其与申涵光、殷岳等人一起,共同为清初慷慨悲歌的燕赵诗坛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清初诗坛具有异于往代的鲜明特点:一是诗歌创作上出现了众多地域文学集团,地域诗群和流派的强大实力,一改传统的以思潮和时尚为主导的诗坛旧貌,出现了以地域性为主的诗坛格局。二是清朝统治阶级积极有效的诗文化投入,使清初诗歌与政治联姻成为突出的文化现象。康乾盛世之时,"清醇"、"雅正"之风彻底荡涤和横扫  相似文献   

5.
康熙年间,宋荦为全国诗坛执牛耳者之一,对清初诗风的流变有较大的引导作用。他与明清之际的侯方域有密切关系,一个是明末文坛的风云人物,一个是清初诗坛的风雅总持。其创作过程更是与明清之际的文学风尚相始终,在明清之际诗歌史上亦堪称典型。结合其创作历程分析其与清初诗风之递嬗关系,对认识明清文学的演变轨迹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廷焯的师友交往,是他后期词学思想转向的重要动因。他由庄棫导引逐步脱离浙派而向常州派靠 拢,对自己以往的创作和清初词坛的创作进行反思,最后走上批评浙派,弘扬常州派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史上的流派,常以地域命名,虞山诗派即是如此。虞山位于常熟城北,因周太王次子虞仲葬于此山而得名,以虞山名派,似乎更有地域文化特色。虞山诗派是清初江苏诗坛上的三大流派之一,形成于明末,壮大于清初,历明天启、崇祯,清顺治、康熙四朝,前后时间近一百年。代表作家为钱谦益、冯班,有一定影响的作家更多,阵营之强、影响之广,为当时诗歌流派之冠。可是,在一个很长时间内,它没能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最近,赵永纪的《论清初诗坛的虞山派》一文,做了  相似文献   

8.
论李杲堂及其诗歌张仲谋在清代前期诗坛上,浙派之崛起实以明清易代之沧桑巨变为契机。其第一期诗人,就年辈论多为遗民,就地望言则多在浙东。其倡始之初祖为黄梨洲,而以李果堂、吕晚村、吴孟举、郑寒村诸子为骖乘。就中李果堂年辈稍长,其诗歌成就亦较为突出,在当时江...  相似文献   

9.
宋琬是清初诗坛上颇富声望的一位诗人,他最具个性的诗作是"入狱诗".本文将宋琬的入狱诗分为系狱实录、亲情诗、感怀诗、赠答诗四类,分别予以了探析.文章并讨论了以"怨怒"为典型风格的这部分诗作在清初诗坛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晚清浙派诗人袁昶马卫中,张修龄浙江袁昶是位近代有争议的人物,又是一位有成就、有影响的诗人。狄葆贤《平等阁诗话》云:“袁爽秋太常,气节文章,一世推仰,而尤以诗名。”汪国垣《光宣诗坛点将录》冠以“五虎上将夭勇星大刀关胜”,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则称...  相似文献   

11.
吴绮是清初诗坛一位非常活跃的文人,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独特的痕迹。本文通过对吴绮两位女婿的生卒年考订、诗文互校,重新确定二人位次,纠正了《吴绮年谱》中的长婿、次婿颠倒之误,从而展现了以吴绮为中心的吴氏家庭生活及其思想观念,亦从侧面映照出清代仕宦沉浮的真实剪影。  相似文献   

12.
论宣城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初地域文学兴盛的环境下,以施闰章、高咏、梅文鼎、梅庚为代表的宣城诗人树帜诗坛,形成区域色彩鲜明的宣城派,其独具特色的诗歌被称为“宣城体”。在清诗流派研究史上,宣城派长期被冷落、悬置。本文从宣城派的兴起、文学渊源的考察、“宣城体”特色的辨析三个方面,探讨宣城派的历史风貌和诗歌艺术旨趣,认为宣城派兴于清顺治初,康熙中叶后逐渐淡出诗坛,宣城派并非清初的宗宋派,其文学近源是明中叶以后的宣城风雅,“宣城体”具有诗道一贯、言之有物、醇厚为则、风貌朴秀、语言简净五大特征,与“神韵体”、“梅村体”一起构筑了清初诗歌的繁富景观,并影响着清代诗风嬗变的走向。  相似文献   

13.
唐孙华是继以吴伟业为代表的娄东诗学之大成而又另辟蹊径的杰出诗人,其诗歌情词梗概,思理精致,专崇质实,生新自铸,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和批判现实;在诗学精神与诗学方法上,有浓厚的史学色彩。唐氏论诗主张天真自然和有为而作,反对模拟雕琢和门户之见,是清代中期性灵思潮的先行者,其创作和诗论主张都体现出从清初诗坛向清中叶过渡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4.
曹贞吉,清初著名诗人,其外祖刘正宗在清初力倡济南诗派,以宗唐为旨,曹贞吉诗歌深受外祖影响,诗风发源于初盛唐。济南诗派另一领袖人物王士禛主张"神韵说",与曹贞吉交厚,对寄托遥深的曹氏诗歌亦彼为激赏。然而随着清初诗坛宗宋诗风的兴起,曹贞吉诗歌一为诗坛风气所感染,一为自身遭际所激发,由宗唐而宗宋,并最终融各家之长而自成一家,对清代诗歌摆脱明诗余绪形成自身的时代特色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清初诗坛中坚:遗民-性情诗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全面清理现有研究成果和考察当时创作实际的基础上认为 ,清初诗坛存在着宗唐、宗宋与性情三派 ,其中性情一派的主要作家就是遗民诗人 ,遗民诗人所领属的性情诗派不仅在精神实质上体现了时代主旋律 ,而且事实上成了清初诗坛的主流  相似文献   

16.
在晚清词坛,仍有众多词家遵循浙派词风,浙派依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浙派对词坛的影响依然很大。通过考察清代词风的嬗变,应以嘉庆七年为界,将浙西词派分为前后两期。在浙派前期的发展中,康熙十七年和雍正三年是重要的节点,前者标志浙派的形成,后者标志浙派鼎盛期的到来。而在浙派后期的发展过程中,道光十一年与光绪九年均是浙派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前者标志浙派与常派在词学理论上并峙局面的形成,后者标志了浙派在创作上亦进入了衰落期。  相似文献   

17.
在清初尊杜黜白的诗学思潮中,桐城遗民方文的诗不仅受到少陵体的影响,也在极大程度上接续了长庆体的特色,从而形成与梅村体、虞山体同辉于清初诗坛的嵞山体。嵞山体在三个方面受到少陵体、长庆体的影响:一、继承少陵体、长庆体关注民生、为民歌哭的诗思。二、继承少陵体、长庆体的叙事传统,以史笔诗语记录一段动荡而真实的历史。三、追求质朴、平实的语言风格。嵞山体不但在清初诗坛独具一格,而且直接影响了此后的清代诗坛,成为桐城派的先驱。  相似文献   

18.
在清初尊杜黜白的诗学思潮中,桐城遗民方文的诗不仅受到少陵体的影响,也在极大程度上接续了长庆体的特色,从而形成与梅村体、虞山体同辉于清初诗坛的嵞山体。嵞山体在三个方面受到少陵体、长庆体的影响:一、继承少陵体、长庆体关注民生、为民歌哭的诗思。二、继承少陵体、长庆体的叙事传统,以史笔诗语记录一段动荡而真实的历史。三、追求质朴、平实的语言风格。嵞山体不但在清初诗坛独具一格,而且直接影响了此后的清代诗坛,成为桐城派的先驱。  相似文献   

19.
顾氏之诗学成就则往往为其思想与学术光芒所掩。其纪游诗独具之艺术特色及精神内涵,在清初诗坛独树一帜。考察此类作品,同时还是对明清之际士人游历风气之成因的极好入手处。  相似文献   

20.
对于清代文学,清初是一个极为重要而又光辉的阶段。沧桑变革、风云激荡,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但清初诗文名家,只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世人熟知,余则陌生。像钱谦益,向来称为一代宗匠,虽因降臣不免声价削减,但对清诗歌影响广泛而深远。他以两朝元老的领袖资格,发表一系列关于诗歌的意见,论定吴伟业,屈大均、宋琬、施闰章、王士祯等人诗作,给他们诗集作序,特别对王士祯,有“代兴”期许,经过钱谦益的揄扬,继钱而起,成了康熙时期诗坛盟主。钱谦益自己的大量作品,兼学唐宋,苍凉激越,对补救明七子摹拟盛唐与竟陵派幽深孤峭的,流弊,确立清初健康的诗风有开山之功,获得“大雅之扶轮,中流之砥柱”(郑方坤·《东涧诗钞小传》)的赞语。清诗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才出现超越元明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