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文学的城市地形学描绘、城市空间及环境研究、文学中的城市与乡村观念、性别与城市再现、文学中的人群、大众与阶级形象等方面对于西方城市文化视野中的文学研究加以评述,分析了西方城市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和方法论问题.认为结合社会历史批评和传统的城市史研究方法,从个体作家的文学城市地形学的研究、大都会文学地图的描绘到城市文学史的书写一直主导着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城市文学的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学中的城市空间、风景、生态环境受到关注,同时,文学中的城市与乡村主题也成为研究城、乡二元关系和相关的文化与伦理观念的重要资源;随着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研究的兴起,性别、人群与大众作为现代都市的主导意象受到关注,从社会学、心理学、修辞学和美学意义等视角研究文学与大众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文学一直是文学研究的热点.但是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中国的城市文学研究是局限在现代性的指导下进行的.这种思路也让城市文学研究日趋陷入自我禁锢的思维陷阱.现代性是当下城市想象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但是它不能涵盖城市文学的所有文化属性.囚禁在现代性下的城市文学已经造成了城市想象的断裂与同质化和人与城市的不相容.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现代性下的城市文学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反思.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历史渊源作了考察,认为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传统为现代都市文学提供了历史经验和表现模例;古诗赋、唐宋话本、明清市井小说等文学样式中,存在着相当多的城市文化因素的人情世态;由于受封建意识形态的限制,中国古代的城市文学在表现人文景观之时,也融进了一些宗法概念和道德训戒的成分。  相似文献   

4.
语言学侧重形式研究,其本质特征是描写;文学批评侧重内容研究,其最大魅力是阐释。文学文体学是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交叉学科,它既重视语言学的描写,又重视文学批评的阐释。文章试图说明文学文体学的这种跨学科特点。  相似文献   

5.
城市文化与文学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标志性的文学品牌。由于文学是一种个人性的精神活动,在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特功能,也决定了它在当代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但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标志性文学品牌,并不是作家的创作本身,而是帮助作家的创作在城市文化建构中广泛流布,真正沟通文学创作与城市文化之间的中介性的平台,具体地说,是文学期刊和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6.
研究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文学史意义在于,从空间视角重新认识和研究古代文学,充分发掘和利用长期以来被忽略的城市文学资源。有助于建构起时空并置、更加完整和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此外,研究中国古代城市文学还可以为当代文学史研究提供一个广阔的历史视野与意蕴深厚的历史文本。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流散文学的关注以及高加林悲剧人生的介绍,引出了我们对大陆流散文学的研究。高加林是处于城乡交叉地带的典型知识分子形象,城市对乡村的文化殖民作为中国大陆流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塑造了他复杂的性格,并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8.
女性的城市体验是 90年代女性文学的一个关注焦点。作家们在其作品中着重抒写了由商业社会的物化和男权话语的性别歧视所造成的城市女性的生存困境 ,以及她们在寻找自我拯救的策略时的迷失  相似文献   

9.
有关华文文学理论研究的话题,本刊两年前曾刊发了刘登翰先生“华文文学研究的理论突围”等一组文章,其中两篇被《新华文摘》全文选登;本期发表的“华文文学学术空间的拓展”中的4篇文章,侧重对某些西方文论进入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可能性和限度进行探讨,意在表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以期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把华文文学的理论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宋代文学传播在城市生活状态下,呈现出了新的传播途径,表现为轰动效应、品牌效应、旅游广告效应、宫廷文学消费以及城市谋生等息息相关的城市化特征。这些不同于题壁传播、纸媒传播的文学传播新特点,是文学传播近世化的开始。研究这些传播途径,可以更深入认识影响宋代文学的生成发展机制,解读宋代一些特殊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三个层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文学进行文化学考察:一是从总体上论述城市文学的兴起以及城市文学叙事的多元审美旨趣与文化症候;二是从消费主义文化视域出发发掘90年代以来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想象性呈现,及其所包孕的文化价值矛盾;三是进一步论述90年代以来城市文学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铺陈叙写,批判城市文学在对消费主义文化趋骛与超拔的叙事张力所折射出的虚无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近代开埠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是近年备受学界关注的课题,其学术意义与现实价值深得学界共识。我刊分两期刊发有关于此的学术论文。2006年第6期发表的吴松弟、戴鞍钢等先生的笔谈文章,侧重分析论证了近代上海开埠之后对长江流域近代经济文化和城市发展的促动作用,本组樊如森等先生的文章,则侧重于分析、论证天津、青岛、烟台等华北地区沿海城市开埠后对北方、东北及山东地区经济发展、区域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编发这两组文章,旨在引起学术界的讨论与关注。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是关于时间意识的观念性阐释,而城市则是现代性的载体与集中呈现。文学中的城市书写与现代性的时间观念紧密相连。时间,既规训了城市的演变和现代人的生存方式,也造成了城市文学叙事的多元化与异质性。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城市叙事,一定程度上就是作家关于时间的体验与想象性的表达。时间成为文学中城市叙事的母题,同时母题有关时间的不同表达方式也带来了城市叙事审美上的嬗变。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后期,随着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城市发展迎来创意化转型的必然趋势。创意城市的理念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应运而生,并在全球推广。创意城市的基本内涵是:强调以创意的方式解决城市问题,以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和创意阶层为核心推动力,致力于打造多元、包容的创意空间。而创意城市的中国化实践路径,可从建设文学之都切入,主动借鉴联合国文学之都的四类建设模式:文学遗产综合开发模式、文学产业创意引领模式、文学教育普及助推模式和文学传播多元融合模式。以文学激活创意产业链,打造创意生活圈,助力中国城市的创意化转型。  相似文献   

15.
对城市想象的言说,在“十七年文学”中由最初的欲说还休到几度变形登场,最后都不约而同地把描写的重点转向了城市日常生活的想象上。本文选取“十七年文学”中三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去领略“十七年文学”中城市文学这一静水深流,触摸城市文学在当代那微弱而又倔强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6.
当代苏州文学见证了苏州的城市变迁,陆文夫、范小青、叶弥等作家留下了不同时代的文学记忆,有政治、经济乃至个人化的不同印迹,但以普通人为视点的人性关怀成为他们持久关注和思考的主题。人性丰富和生动的内质,温润着城市粗糙和生硬的外在表象,这也是文学为苏州这座城市在历史进程中留下的最堪回味的内在表情。  相似文献   

17.
当代苏州文学见证了苏州的城市变迁,陆文夫、范小青、叶弥等作家留下了不同时代的文学记忆,有政治、经济乃至个人化的不同印迹,但以普通人为视点的人性关怀成为他们持久关注和思考的主题。人性丰富和生动的内质,温润着城市粗糙和生硬的外在表象,这也是文学为苏州这座城市在历史进程中留下的最堪回味的内在表情。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文学学史就是总结认知文学、研究文学变迁的历史。当前从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学史,对于张扬中国传统文学精神、加强当代的学术建设、促进文学繁荣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中国古代认知文学的最核心的基因与传统是文学原人论,而不是原道论。研究文学最具统率力的方法是以治经之法治文,具体表现为依经立义、文的关注、实证返原、因时适变、经世致用等,当然其中也有不少弊端。当前中国文学学史的书写可有多种方式,各有侧重,但都当有一定的学术追求,而不是写成一本日用账簿。  相似文献   

19.
从题材学角度看,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文学中,城市文学无论在数量、质量上都远胜于农村文学。“新都市文学”等旗号、“新生代”等写作群体推进了城市文学的发展。出现城市文学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时代决定题材,农村文化正在被城市文化“同化”,而年轻一代作家的农村生活经验匮乏等。  相似文献   

20.
胡适侧重于从文学自身谈文学革命,周作人则侧重于从社会、政治方面谈文学革命;胡适文学理论源自进化论,周作人源自人道主义理论;胡适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文学研究方法,周作人主张文学研究应“宽容”,否认研究的原则、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