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模因的角度来阐释跨文化翻译的一些理论和现象。翻译的过程涉及到译者对源语模因的解码和用目标语模因重新编码。在源语模因和目标语模因构筑的译化模因库中有着同形同义、异形同义、异形近义、无等义等各种模因关系,它们互相作用推动文化模因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模因论视角下平遥景点名称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的过程涉及译者对源语模因的解码和用目标语模因重新编码两个过程。在源语模因和目标语模因构筑的译化模因库中有着多种模因关系,如,同形同义、异形同义、异形近义、无等义。它们相互作用推动着文化模因的传播和发展。按照此分类方法将平遥景点名称加以归类以及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挖掘景点名称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促进跨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模因论(the theory of meme)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3].随着国内外模因概念的广泛传播及研究,模因概念已深入到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同时,模因论也深入到了二语习得领域,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从语言模因基本理论出发,并用语言模因理论解释二语习得过程及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现象,从而得出该理论对二语习得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模因论揭示了语言和文化传播的规律。二语习得的过程就是各种模因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过程。模因论对二语学习具有指导性,在二语习得理论中也能找到模因论的影子。两种理论相互交错、相互依赖的关系,体现了它们之间的互文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语言模因的形成,在充分理解符号学理论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挖掘语言模因作为文化符号所带有的相应的符号意义,并在目的语中找到具有对等符号意义的语言符号.该研究使语言模因翻译行为不再局限于纯语言的范畴,而是基于语际交往的层面给予译者充分的翻译研究权利.这样一来在跨语言、跨文化的符号转换过程中,译者不仅在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上能够充分考虑到源语与译语、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间的差异,而且会运用各种策略和翻译方法把原文各个层面的意义准确地反映在译文中,以此实现意义的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6.
基于模因论的汉语公示语英译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模因论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并作为模因载体进行传播.模因通过语言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就是源语模因得到传播并产生等效语用功能的过程.公示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应用文体,可以看作是语言模因集合中的特殊因子.在明确公示语的语言及社会语用特征的前提下,将模因论引入公示语英译研究领域,可以为公示语的得体英译提供有效策略,如直接引入目的语模因,侧重复制核心模因等.  相似文献   

7.
翻译要使源语文化模因成功转换为目标语文化模因,必须把握原作者的意图模因和源语社会文化模因,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使译文与原文在效果上达到功能对等。面对文化的差异性,译者应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再现原文的信息内容,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刘翠萍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6):68-69,74
以模因论为基础,对九华山风景区内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景区内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着的文化问题,进一步提出了有效翻译策略如引用目的语模因、复制源语模因等,旨在促进景区内公示语翻译更加规范化。  相似文献   

9.
在信息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全球文化日益融合。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不仅要传递语言信息,还要传递文化信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将翻译的过程定义为模因变体的过程,将目的语模因定义为"变体模因",通过分析得出"变体模因"也存在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并对"变体模因"中的强势模因给予全新的定义。然后,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的角度探讨了在翻译中如何有效地使用异化和归化翻译方法。经过大量例证分析得出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通过异化得到的"变体模因"为强势模因则首先考虑采用异化翻译方法,如果为弱势模因则要采用归化翻译方法或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第二语言模因认知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模因是新达尔文主义者Dawkins提出的假设,用来解释人类文化进化的规律.模因与语言关系密切.学语言本身就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何自然,2005).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第二语言信息作为语言模因进行复制和传播;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第二语言作为模因输入(模仿复制)和输出(表达传输)的过程;从二语模因接受者的角度探讨影响二语学习者最终获得第二语言模因的两个重要因素:同化和记忆.  相似文献   

11.
文章根据Dawkins的模因论,从语言模因的类别、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机制、语言模因的变异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模因采取重复和类推的方式复制和传播而形成英语新词,即新模因。新模因遵循适者生存的规律形成弱势模因和强势模因,只有强势模因才能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传播。  相似文献   

12.
从语用学和模因理论视角,探讨模因策略在广告中的运用及其效果评价。运用解构——建构——重构的结构思维方法,通过分析广告语篇中的模因价值、模因策略和传播效果,讨论弱势模因成为强势模因的途径和模因的生成选择。广告语篇中的模因策略和思维的合理利用可以使传播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模因理论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人们可以凭借该理论来重新审视言语幽默。语言模因在言语幽默中的表现形式分为“拿来”型、“改装”型和“原创”型等三种。语言模因在言语幽默中的运用策略大致分为预设前提,请君入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偷梁挟柱,移花接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类别。  相似文献   

14.
研究流行语可以捕捉一门语言的动态与发展趋势,模因论能够解释语言的模仿与传播。通过分析《咬文嚼字》杂志近五年评选出的5组"十大流行语"(合计50个)的来源与传播,可以总结当今流行语模因的类型与特点。在类型上,基因型与表现型的流行语模因占据比例平分秋色、发展较为均衡;在特点上,总的来说流行语模因来源广泛,其中同义同形基因型、同形联想表现型流行语模因多为简单模因,使用时激活缺省语境,同义异形基因型、同构异义表现型流行语模因多能与新的语境结合。前者着重浮现意义,后者强调缺省语境,都产生不同的模因复合体,但语言较不规范,多根植传播于网络环境中。  相似文献   

15.
网络语言的研究越来越重要,其中,产生于网络环境中的特殊表达方式被频繁地模仿和使用。这种复制与传播和模因论的文化复制机理相似。在汉语的网络语言中,有一部分是通过模仿与复制英语而来,即英语模因。从模因的类型来说,英语模因类型丰富,主要有同义同形、同义异形基因型模因,多为强势、简单模因;也有同构异义表现型模因,能与新的语境结合形成模因复合体。同时,由于英语模因的经济性、隐晦性、时髦性,英语模因得以反复被复制与模仿到汉语网络语言中来。    相似文献   

16.
模因与语言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模因这一文化现象,从其自我复制功能与忠实度保持原则,论述模因对变异的排斥,提出模因变异的可能性存在于模因下分概念型模因与元功能型模因。  相似文献   

17.
模因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借用生物进化模式探讨模因的复制、传播和进化,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中出现的诸多一脉相承的相似现象进行诠释。广告是以诉求(appeal)为目的的艺术化符号。本文以模因论为切入点,尝试从新的角度剖析诉求广告语言的模因传播现象,包括诉求广告的模因类型及其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翻译过程既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又是模因传播过程,是对源语模因进行重新解码、编码、重组的信息流通过程。模因论为中国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译者作为传播模因的宿主,可以通过音译、直译及变体模因等方式将汉语模因引入目的语,从而将中国文化专有项传播给译语读者。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使源语模因在译语文化中得到最大限度地保真。  相似文献   

19.
模因在同一文化中的传播总是通过模仿、复制,尤其是通过语言进行传播。中国英语是一种跨语言文化传播活动,从翻译模因角度来看,其翻译活动是传播和复制过程,等值模因和等效模因是中国英语在新的文化中较为活跃的模因,中国英语主要是通过这两种模因等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并在交流过程中不断进行复制和传播。中国英语得到异国文化承认、接受并流传就是翻译模因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