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其局部执政过程中,在政治体制模式、政权的组织形式、实现人民民主的途径和方式、权力运行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巩固执政地位的前提等方面进行了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执政方式和方法,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这对于新时期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局部执政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虽然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促进党的建设等方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的中国国情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的状况决定了其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国共产党主要通过学校、党校等干部教育机构,报刊等大众媒体和革命歌曲等几种途径和方法来开展价值观教育.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践活动用自身的价值观武装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把人民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5.
从江西中央苏区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到延安时期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再到建立华北人民政府,是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前,在局部地区执政的三次成功实践。在这三次局部执政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廉政建设作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的廉政建设不仅有着显著的历史特点和丰富的内容,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它不仅保证了局部执政时期党和革命政权的清正廉洁,而且促进了革命事业健康发展,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认真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提高治理腐败的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曾一次又一次地以群众运动的方式,动员和领导千百万群众,开展一场又一场声势浩大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最终使社会得到根本变革,验证了群众运动只有在革命政党领导下才能成功的原理。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是在江西时期局部执政之后的成功实践,其执政的社会基础、执政方式、执政能力和效力,都有了更大的变化,同时也表现出许多那个时代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共产党在执政的实践中,把陕甘宁边区作为“示范区”,创设了一系列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也积累了一系列执政为民的基本经验,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对抗日民主政权的公信力和向心力。这些执政的成功经验,对今天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制定的农业政策使其社会动员能力发挥到极致,成功地调动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政治斗争热情,巩固了中国共产党政权的政治基础;其农业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农业生产力,保证了战争条件下的军粮民食供给,奠定了革命胜利的经济基础;其农业政策改变了农村阶级力量对比,颠覆了传统农村社会秩序,完成了农村社会秩序的重建,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社会基础,最终夺取了全国政权。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真正意义上的执政实践应是从苏区时期开始的。尽管当时中国共产党还不是执政党,但已经在中央根据地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并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中央、省、县三级苏维埃政权机构,且在民主法制、管理社会、发展经济和党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执政探索与实践,积累了许多治国安邦的宝贵经验,为建国后的全面执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从局部执政走向全国执政,正昂扬自信地走向长期执政。但是在社会上长期存在"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认识,其本质是以西方政治话语解释中国实际的一种虚无主义认识。该文认为,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回顾中用马克思主义话语端正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新道路的创造性实践解释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集革命与执政于一身,用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自我革命精神、初心使命阐释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坚守与传承。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个使命型政党,不同于西方政治话语下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中,局部执政是基础,全国执政是传承创新,二者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就要求中国共产党继承局部执政经验同时守正创新,时刻以苏共亡党教训警醒自己,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建设,保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11.
延安时期,中共在局部执政的13年中,主要在民主宪政、廉政法制、民主司法和经济法制等四个方面加强了民主法治建设,成效卓著。它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础,也为新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民主革命时期的民盟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是民主革命时期一面旗帜,但内部分化也较明显,动荡较大.之所以能不断进步,是由于盟内的大多数成员是爱国者,而盟外有中共正确灵活的统战政策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权威理论为指导,从历史政治学视角出发,以大量的原始史料为基础,系统考察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形成的深层原因、作用机理与历史镜鉴,是中共党史研究的重大论域.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形成是社会历史条件、领袖特质以及群体意志等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是有历史规律性可循的.第一代领导核心的确立,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伟大使命的一大关键,主要体现在:维系党的团结统一,有力加强了党的内部凝聚力、向心力与对外发展的张力;凝聚起全国人民与全民族磅礴的革命力量,为实现共同的革命目标而共同奋斗;在中国革命生死关头多次力挽狂澜、化险为夷;在关系中国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大决战中,对旧的统治体系起到了摧枯拉朽的作用.历史经验提供的有益镜鉴是:领导核心至关重要,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重要标志;增强核心与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坚持"集体领导"与"领导核心"的统一,贯彻落实好民主集中制.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实践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走向成熟的时期。随着敌后抗战的开展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理论与实践达到了较为完备的形态,不仅为战胜日本侵略者、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后来党在全国的执政做了重要的准备,对我们今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有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5.
试论延安时期毛泽东的局部执政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历史学、政治学交叉分析和比较的方法,总结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认为毛泽东在科学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共产党的局部执政基础进行了理性分析,并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升为党的基本执政理念;在抗日民主政权实践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构想,并对共产党的执政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证明,延安时期毛泽东的局部执政观,为毛泽东全国执政观的形成做了重要准备,为党在全国范围执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对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巡视制度是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巡视制度的确立、发展和完善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现实需要,也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必然选择。民主革命时期巡视制度作为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总结研究这一制度的历史贡献和经验教训,对新时期开展党内巡视工作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概述了民主革命时期 ,东北大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革命组织 ,发动广大青年学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情况 ;介绍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东北大学发展党的组织 ,参加反蒋第二条战线的一段光荣历史 ;说明了东北大学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学校 ,从而激励广大师生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为东北大学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18.
执政理念是指执政党对执掌政权的基本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及要达到的愿景所形成的认识。自党开始执政以来,党的执政理念先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萌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初步形成(延安时期),形成(党的八大),执政理念体系形成(党的十五大),执政理念体系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并且,党的执政理念在此演进过程中,有几个方面的特征十分突出:坚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发展党的执政理念,坚持不断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演进的主要动力,坚持把握规律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演进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没有得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明确授权的局部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需要另辟蹊径来论证其地位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自觉地高举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旗帜,论证了自身及局部政权合法存在的理论基础;论述自己在抗日方面和民主方面的成就,从民族生存和人民利益的高度,论证了其局部政权存在的必要;反击国民党取消中共地位的言论,论证了取消中国共产党地位的不合理。这为其局部执政地位的合法性作了理论论证。  相似文献   

20.
实现工业化是近代无数仁人志士的美好愿望和理想追求。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不仅对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充分地阐述,而且还对如何实现工业化从多方面进行了探索。由于既坚持了马列主义,又立足于中国国情,从而避免了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和空想主义,找到了一条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