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试从城镇城镇化概念以及它与农村城镇化的异同,剖析我国城市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为实现这一伟大战略而必须实施的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从“城市化”向“城镇化”,以及从“城市发展方针”向“城镇化发展战略”的三个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的发展有四个动力要素:基于信息化的城镇功能、基于社会分工的产业基础、基于人口流动的素质、基于二元结构的城镇管理体制,城镇化需要设立一种能为各种要素合理有效利用与耦合的制度,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城镇化战略管理。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尚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度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中新疆城镇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对待城市的发展问题 ,关系到西部地区开发成败的关键。本文首先分析了新疆城镇发展的主导因素 ,指出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是新疆城镇发展缺乏内在动力的原因。然后从城镇空间分布及城镇体系等方面分析了目前新疆城镇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今后城镇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疆兵团“师市合一”城镇化发展道路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各地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城镇化过程中,发展出了“师市合一”的城镇管理体制。文章运用行政生态学的观点,分析“师市合一”城镇管理体制的结构、发生机制和基本特征。认为这种发展模式,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特殊与一般相结合的产物,同时成为兵团城镇化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城镇体系是区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组合状态的数量和空间体现。城镇体系发育程度直接决定了城镇化进程的速度与质量。湖北城镇体系结构首位分布明显、空间布局不均衡的特征制约了全省城镇化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并且这种分布结构的改善趋势并不明显。通过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域不同层次的完善可实现规模体系由目前首位分布向层级体系转变,通过"一圈两带两轴"的架构布局可实现空间结构由单核心组织向多极化网络化转变。  相似文献   

6.
关于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新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镇化最本质的功能就是聚集和扩散效应,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城乡文明的相互渗透,则是城镇化的最高目标。中国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聚集在农村和第一产业,既不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不利于工业化任务的完成。因此,中国应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既要追求城镇数量的增加、已有城镇规模的扩大,更要追求城镇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应强化经营城市的理念,统筹城乡发展,有计划分步骤的加快"丰"字型的城市经济带的建设,打好生态城市这张牌。  相似文献   

7.
从城镇化的角度,分析了陕西城镇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论述了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意义,以及陕西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揭示了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条件下,陕西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关键在于造就若干个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城镇,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8.
随着工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城镇化速度和规模取得了较大提升。近年来,处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青岛,一直在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区位优势和特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城镇建设过程中,青岛尤其注重城镇建设与生态循环之间的良性互动。既有的城镇化建设实践表明,若要实现积极稳妥的城镇生态化建设目标,必须强化完善城镇建设参与主体的行为约束机制,包括城镇规划生态强化机制、环保科技城镇化应用推广机制、城镇居民观念绿色转型引导机制、城镇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制度约束的双重功效。  相似文献   

9.
摘要:分析了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县域具有连接农村和大城市的功能,县域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安徽县域城镇规模变动为研究对象,分析安徽城镇规模变动存在的问题:缺乏产业支撑、行政型推动,缺乏联动、质量不高等。最后,运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了影响县域城镇规模变动的动力机制,并提出了促进安徽城镇发展的相应对策:树立科学、系统的城镇发展观,依托产业发展来加快县域城镇的发展,合理定住县域城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持续发展,城镇化随之快速推进,并出现持续发展的趋势。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矛盾和问题,诸如民生保障、福利提升、结构优化、社会管理等,这要求我们反思城镇化发展战略,利用"新思维"来处理城镇化的问题,这包括重新规划城镇化发展战略,新建开发一批大中城市,调整城镇结构。同时,建立城市工作新机制,改变城市行政级别"终身制",并建立城市管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不仅要大力发展城镇经济,提高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更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镇居住、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污染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制度成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中国成立以来 ,城市化一直走的是一条“小城镇化”道路 ,其最根本  中 国 城 市 化 模 式 的 制 度 成 因            的原因是城乡分割的制度阻碍了城市聚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小城镇化”为城市化的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但造成了社会经济效益的严重损失。因此 ,现阶段应理性地选择“大城市化”的主导模式 ,并加快城市化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3.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如何在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当前,必须认真总结传统工业化条件下的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支撑工业化,通过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小城镇,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等措施,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大中小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论西北地区乡村城市化发展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西北地区城市化进程及其有关问题的基础上,试就中国西北地区乡村城市化道路进行探讨。指出西北地区乡村城市化发展,要依据不同地域的资源、经济、历史、文化背景,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主要包括1.注意产业调整,充分发挥现有城市的增长极作用;2.在经济、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走适当集中城市化道路,即以县城为中心的城市化方式;3.在沿边地区,积极推进口岸城镇的城市化作用;4.强化开拓西北景观资源的城市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镇化体系中的小城镇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城镇化之所以面临着如何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忽视了小城市和小城镇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即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基础没有夯实好。而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又是建立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城乡关系不协调或相互脱节是当前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已成共识,但是否严重滞后,还存在分歧。原因在于不同学者选取的经济指标、采取的比较方法和研究的角度不同。分歧本身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认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更好地加快城市化进程。一般认为,最佳城市规模是客观存在的,但它是有前提条件的,必须靠长期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来不断降低城市聚集成本,从而扩大城市规模。因此,以城市规模选择城市化道路可能是一个误区;农村城市化是一柄“双刃剑”,强调任何一面都容易导致“一刀切”地推进或限制小城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陕北地区城市化问题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地区地理区位及政治地位特殊,属于资源富集而经济落后的革命老区,是陕西经济腾飞沉重的一翼。加快陕北城市化进程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必须因地制宜,克服各种制约因素,走符合当地实际的城市化之路。主要包括:培育并强化现有两座中心城市的功能,以资源开发催生一批小城市;把县城镇作为小城镇建设之重点;结合"退耕还林"试行"生态移民",培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防止形式主义和反城市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世界普遍规律与国情有机结合,形成中国城市化模式: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它是完整意义上的主动式、内生型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以及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科学选择;同时也是“三农”非农化转移的根本出路、城乡融合的有效载体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工程。  相似文献   

19.
农村转移人口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然而,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过程中却遇到诸多问题.主要从农村转移人口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随迁子女教育和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三个方面对农村转移人口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加强职业培训、制定政策解决农村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等对策,以期加快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促进城镇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的突破口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