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欲振兴中华,必须繁荣中国文化,然而,数十年来,天天讲要发展文化事业,萧条景象却屡见不鲜。致使中国文化陷于困境的原因很多,但究其根本,乃是党同伐异、舆论一律的结果。舆论一律、党同伐异的逻辑是荒谬的。首先,世上没有可以作为评价标准的绝对正确的理论体系。什么是理论?理论是一组概念的逻辑体系。人们凭借语言的约定与逻辑原则,造成一个概念体系,便是理论。经验世界是具体的,而概念的逻辑体系则是抽象的,不包含任何经验事实。理论作为概念的逻辑体系,与经验世界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从经验世界,凭借逻辑,推演不出理论。理论不是经验世界的逻辑结论。因此,完全符合经验世界的绝对正确的理论是没有的。任何理论都只有相对正确性。打开浩瀚的科学史册,数、理、化,天、地、生,理论可谓多矣!有哪个理论绝对正确、永远正确?相反,随着历史车轮的旋转,许多显赫一时的理论,被新的实验所否证,被新的理论所淘汰。数百年间成为科学王国巍巍神殿的牛顿力学,不是在微观世界被量子力学取代,在高速世界被相对论所取代吗?  相似文献   

2.
经验科学借助于归纳的逻辑从单称陈述推理全称陈述的真理性,是不可靠的;同样也无法从一个特称陈述为真,证伪一个全称陈述.事实上,经验科学不可能产生对理论的最终证实或否证.科学陈述的客观性在于它们能被主体间相互检验,其科学性是命题的可检验性即经验的科学的系统必须有可能被经验反驳.证明一个理论是科学的,在于表明这个理论是可错的,它接受被否弃.科学的规则不保护科学中的任何陈述不被证伪,使科学是并永远保持是一个探索.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波普尔学说是逻辑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两大科学哲学流派之间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那么,“否证”则可以说是波普尔学说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基础和核心。可以说,波普尔的理论体系就是在“否认”这一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以往,我们更多地从波普尔认识论公式中去解释和评价他的“否证”思想,这就难以全面和深刻地揭示“否证”的理论地位,本文试从科学分界和科学发展这两个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证据相关性的逻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提出了解决证据相关性的方法和基本步骤,其次,对证据事实与要证事实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科学分类和精确刻画。再次,运用概率逻辑的有关知识确定了不同因果关系下证据事实与要证事实间的相关强度;最后,提出了正相关是证据认证要证事实的逻辑标准,负相关是证据否证要证事实的逻辑标准。以上分析,从逻辑上解决了证据何以能证明案件事实,如何证明案件事实以及对案件事实有多大证明力的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5.
科学不等于真理,知识本质上是猜测性的,波普尔把其哲学思想表述为:P_1→TT→EE→P_2,即从“问题→试探性解决办法→排除错误→新的问题”。波普尔对科学知识发展的过程研究是基于认识论和进化论的结合,这种进化知识论的结合依靠否证方法或问题逻辑作纽带,科学方法、批判方法来自于试错法。 在现代西方科学哲学诸流派中,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是独具特色、富于启发意味的一支。在其之前,无论是经典经验论者还是现代的逻辑实证主义论者,都是从“证实”的角度来讨论科学的诸原则(如科学的划界,科学理论的证明等问题)。以后,当有关生物进化论的思想被有些学者从生物学领域机械地搬到社会学领域后,波普尔把这种社会达尔文主  相似文献   

6.
人们在探讨和研究波普尔科学哲学的时候,对他学说中的积极因素作了比较多的挖掘和肯定,这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我以为,对波普尔学说的评判还不够全面。尽管大家也看到了他学说中的不足之处,却往往忽略了他的反辩证主义的基本立场,没有联系他这一基本立场来分析他的学说。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点粗浅的分析。片面性、走极端是否证主义的最大缺陷否证主义是波普尔认识论的灵魂及根本方法。波普尔首先在现代科学革命的潮流中抓住了可否证性这个概念,以此为标准来解决科学的真伪即分界问题,他确信“这个问题的解决是解决科学的哲学上许多基本问题的关键。”①其次,通过否证原则解决了归纳问题,提出了反归纳主义的观点,以他的“检验的演绎法理论”作为直接对立面,把科学定义为猜测与反驳。再次,他从否证主义出发的认识论必然引出“世界3”的理论,因为要  相似文献   

7.
波普尔自认为以演绎代替归纳从而“解决”了休谟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波普尔演绎模式的核心,即“猜想”本身的逻辑结构及其潜在的极限,认为猜想的科学发现模式并不具备波普尔所期望的纯逻辑必然性。与此相反,猜想的基础滑向了信仰,从而失去纯逻辑的严格性;其次,如果猜想否弃经验观测的必然地位,则使科学走向神启,如果猜想回归经验观测,则实难脱离休谟的诘难。  相似文献   

8.
杜威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生活的延续,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和经验中学习。他认为教育应该回归生活世界。这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与生活世界相对的科学世界。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充斥着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之争。这主要体现为教育与生活世界呈现出交互性,产生对科学世界的拒斥;科学世界逻辑与概念被驱逐在生活世界之外,产生二元分离。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比较的角度来讨论冯友兰“新理学”形上学的方法问题。与康德的“批判法”比较 ,“新理学”的方法不仅与康德的“批判法”不一致 ,而且恰恰是康德的“批判法”所质疑的。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比较 ,“新理学”的方法更是与之根本对立的。由此 ,“新理学”形上学所标榜的“逻辑分析”方法仍是一种形式的抽象的方法 ,是“知性的”逻辑 ,这种方法在今天的西方哲学中 ,也被研究形上学问题的学派认为是不足以确立形上学体系的 ,因而被否弃了。与现代实证主义比较 ,新理学体系仍未能逃避现代实证主义对形上学所提出的指斥 ,它想竭力割断与以往以及经验科学的联系 ,但其主导的核心命题却不能不以经验世界的存在为前提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库恩视科学为科学家厨体从事的活动,仅仅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科学发现争科学革命的逻辑和历史,科学的发展被看作完全靠信仰推动的过程,过分夸大了科学共同体的直觉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否认了经验和理性的基础作用。而走向直觉主义的科学本质观;以科学理论的可错性否定存在评价理论的客观标准,走向约定主义的标准观;撇开科学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科学历史的考察仅仅从社会学、解释学上去理解,没有结合认识论的分析,致使将科学家的行为与科学家的认识混淆起采,以此否认科学理论是时现实世界的反映,否认科学是朝向真理的累积进步事业,走向了实用主义的科学进步观。  相似文献   

11.
科学精神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属性。从人文社会学科发展成人文社会科学有其逻辑的必然,内在动因是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科学精神的成长。现代科学精神促成人文社会学科的科学化,使其具有越来越高的客观性和理性,在方法论上也越来越科学化。在科学精神的推动下,科学存在着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为“一门科学”的逻辑可能。  相似文献   

12.
法律的意义蕴涵于事物的法的规定性和主体的法的需求之中,法律规定了人类之间及其与对象之间关系的全部意义。法律的实体意义与本体意义既互相联系又有质的区别,而法律的象征意义则是本体意义的派生物。在对话商谈中发现法律的意义是诠释学法学的一种认知方法,这种方法导致不确定性意义成为法律解释的认知常态。法律的实践法则要求法律解释是对确定性意义的追求,这是诠释学法学在方法论上必须直面的挑战。诠释学法学对法律的意义追问徘徊于过程中的认知非确定性和目标中的认知确定性之间,"诠释法律的公理性趋向"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诠释学法学自身存在的方法论缺陷。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法学是继三大法学流派之后又一独具特色的理论思潮.后工业社会造成的法律的危机不断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一批后现代主义法学学者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全面反思和质疑.后现代主义法学对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否定,反对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逻辑和公式来阐释和衡量世界,方法论上则主张多元和差异性.后现代主义法学形成了一些很有创建且很有价值的旨在批判现代权利理论兼有探索未来法治的后现代主义法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提出我国失业的自然历史过程决定论新解。在评析理论界诸多观点的基础上,"回到马克思"并依据其科学方法论逻辑分析中国的失业现象。  相似文献   

15.
现代科学革命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学革命的人文精神,是科学和哲学共同尊崇的精神,认识它对于时下倡导的科学与人文的沟通有着重要意义。科学是追求自由的学问,是人类智慧的自由发明,科学存在的本质在于自由。寻求外在世界的规律,必须进行自由的探索,科学精神的本质在于探索。科学认识要成为可能,必须具有思辨性的先验预设,科学认识的本质在于思辨。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取得科学成就。  相似文献   

16.
传统本体论既是人对世界终极存在的追求,同时其理论的逻辑展开也使其成为人对世界的终极解释。这种终极解释的根本动机和本质意义源于人对于应然生存状态的期许。同时,本体论哲学表征了人类的乌托邦精神。这种契合既体现在二者的根本旨趣都是人类对绝对的和超验的价值理想的追求,同时也体现在二者都暗含着一种对现实的批判性向度。  相似文献   

17.
语言规划的重要领域——术语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术语是人类科学知识在自然语言中的结晶,术语学是语言规范化的重要领域。探究术语与科学的关系,了解中国术语学研究的概况,明晰信息网络时代对术语规范的要求,有利于我国乃至世界术语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对世界法律文化尤其是对东南亚各国的法律文化产生了长期的深远影响,受其巨大惯性的驱使,传统法律文化向现代化法治的转化、创新显得相当困难,深入分析其特征有助于我们加快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论创新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文化是集中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 ,具有人性化的科技观、立体化的人才观、多元化的价值观、科学化的自然观 ,开放化的全球观 ,同时 ,创新文化又是一种宽松文化、法治文化、自砺文化  相似文献   

20.
立法科学的界定及其运作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立法科学的范畴界定出发,考察哪些法律活动或法律现象应当纳入立法科学的研究范畴,逻辑地引入立法科学的功能分析,并认为立法科学的功能是对其价值精神的引申和体现,包括引导功能、整合功能、补正功能、督促功能等诸方面。最后得出结论,立法科学运作的直接目的就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具有终极价值的作用。这些终极性价值至少应当包括正义、权利(利益)、自由和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