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认为:任何一种经济基础,无不要求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的领导道德为其服务;在阶级社会,道德具有阶级性,由于阶级、阶层利益的不同,必然出现官德与民德的差异和矛盾;各朝各代,尽管道德规范不断变化,但变化中也有不变的东西———经济基础和阶级利益对领导道德的制约以及其他同一的、稳定的、反复出现的东西,这就是道德规律所揭示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的道德诉求与大学生和谐道德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道德诉求,应当是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方面,而大学生的和谐道德应包括和谐道德认识、和谐道德选择和和谐道德实践三大内容.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和谐道德的养成应着重协调好合作与竞争、奉献与索取以及认知与行为三对范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船山的道德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精英,对其道德精神加以研究和运用,对于构建新型和谐家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葛景春 《中州学刊》2007,(3):205-209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杜甫受中国和谐文化的影响最深。杜甫的和谐文化精神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渊源;和谐文化精神在杜甫的思想与诗歌中均有强烈体现,并对后世的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全面论述杜甫的文化精神与中国和谐文化的密切关系,对当代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工作幸福感是提升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的关键因素,道德型领导能够提升下属工作幸福感,但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研究。通过采用道德型领导、道德认同、道德氛围和工作幸福感4类量表进行调查,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和Bootstrap方法探讨道德型领导对下属工作幸福感的工作机制,研究发现:道德认同在道德型领导与下属工作幸福感之间具有中介作用;道德氛围在道德型领导与下属工作幸福感之间具有中介作用;道德认同和道德氛围在道德型领导和下属工作幸福感之间呈现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探索分析在中国文化情境下的的领导者特质、相对应的权力来源机制以及领导者类型的划分模型.在比较中西方理论异同之后,本文归纳出古今中外领导者共有的特质--科学管理能力特质和人格感召力特质,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权力来源--职位权和统御权.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文化情境下的领导者类型作了庸者型、强者型、贤者型、能者型和圣者型领导五种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将中西方领导理论相结合以产生适合本土化的中国特色的领导理论的整台研究.  相似文献   

7.
道德内在和谐的研究有着理论和实践的意义。道德内在和谐既是道德外在和谐的前提,又是道德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从其自身的视角,道德内在和谐是主体、客体、目标、现实任务、方法手段、评估反馈等环节的有机统一。道德内在和谐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道德主体的和谐建设,构建良性运行机制,确立突破口、关键点及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等。  相似文献   

8.
情感承诺和组织心理所有权在CPM领导行为与和谐组织之间发挥着中介效应:(1)团体维系通过情感承诺的完全中介作用对和谐组织产生影响,个人品德除了通过情感承诺的中介效应对和谐组织产生间接影响外,也能直接对和谐组织产生影响,而目标达成则直接对和谐组织产生影响;(2)情感承诺通过心理所有权的完全中介作用对和谐组织产生影响,目标达成还通过心理所有权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和谐组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证明,只有文化精神相通的民族文化之间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民族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学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都涵蕴着和谐文化精神;和谐文化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成功结合的纽带。  相似文献   

10.
刘伟忠 《理论界》2006,(11):51-52
行政组织中客观存在的非正式组织,对领导效能的高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领导者要提高领导效能,就必须充分认识非正式组织的双重影响,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对非正式组织的合理运用,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有关"精神"的阐释告诉我们,精神是绝对对立的统一,是个体性与实体性的统一,其本质是自由。伦理精神实质上指的就是这样一种自由的概念。但在中西方文化语境中的自由却有着不同的含义,而此种对自由的理解偏差就是由于中西方伦理精神在文化传统与文化设计上的殊异而导致的。由血缘与情感、地缘与理性构成的中西方文化殊异也直接影响了中西方不同的伦理精神文化走向———一个创制了民主、自由与法制的理性王国,而另一个则致力于建构和谐的伦理社会实体。  相似文献   

12.
周来祥 《文史哲》2006,(2):87-93
“和”、“中和”、“中”等词语、概念的历史发展清楚地表明,和谐观念、中和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主导精神,我国古代哲学是主客体结合的关系本体论,我国古代文化是本体论与方法论、知识论与价值论、认识与践行、自然与人文素朴统一的文化,是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谐统一的文化。从中和、和谐这一本质的规定看,中国的哲学是一种美的哲学,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3.
关于非政府组织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利平 《齐鲁学刊》2005,(2):129-13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成为一场席卷全球的社团革命。在经济活动、 社会管理、尤其是在消除贫困、帮助弱势群体、人道服务、保护环境等社会公益事业中,非政府组织已成为与政府和 市场相媲美的第三部门。由于非政府组织具有非营利性、志愿性及其弹性组织形式的民主性、平等性等特性,因而 与市场和政府相比,具有更为丰富的道德色彩。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能够培育人们的公民意识、互助合作精神和社 会公益精神,保障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因而是当前道德建设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郑炳心 《齐鲁学刊》2008,1(2):77-80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政治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政治生活作为人自身生存意义的体现,是人类走向和谐的基础。而政治和谐的实现除了显性的社会结构基础和制度层面保障外,隐性的伦理道德基础也是和谐实践过程中的内在力量。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传统伦理精神,无论是中国文化中以家庭为基础的"伦"的价值建构,还是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城邦、宗教(上帝)或民族国家为基础的道德责任建设,它们都产生于"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群体生活阶段,其产生的特殊文化背景决定了其内在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其形态本身内在地蕴含着一定的矛盾和悖论,即人之存在的目的-工具悖论,个体与群体的矛盾,伦理-道德悖论,这些悖论的存在预示着传统伦理精神需要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经过辩证否定来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  相似文献   

16.
精神哲学视域中的伦理、道德是以单一物与普遍物相统一为本质的精神现象形态,伦理是真实的精神,道德是自我确定性的精神。伦理认同是指潜在的道德主体在自我实现过程中,在情感、价值和行为上不断地向伦理实体(公共本质)复归,以实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动态展开精神气质的过程。伦理认同既是道德主体从实体出发克服任性实现自由回归家园的一种精神冲动,也是道德主体在生活世界中坚守伦理普遍物实现特殊性与普遍性同一的一种精神努力。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伦理认同具有三大精神气质:追求伦理本真的道德自由;回归"家园"的伦理冲动;实现"德福一致"的伦理智慧。  相似文献   

17.
加强党性修养是我们党强化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新环境、新任务、新问题向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加强党性的新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适应党性修养的新要求 ,就必须切实加强理论学习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改造主观世界 ,努力使自己的党性修养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的"仁学"理论。所谓"仁",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二人成仁",它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最高准则。孔子思想主要就是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来展开的,而"和谐"是贯穿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具有终极意义的一个理想目标。孔子的和谐伦理思想历经千年的沧海桑田、大浪淘沙,其中包含着许多合理因素,可供我们借鉴,以便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红岩精神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初期的斗争岁月中锤炼形成的革命精神。红岩精神有五个鲜明的特点,包括红岩精神在内的中国革命精神共同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  相似文献   

20.
理工科专业教学应渗透伦理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就理工科院校的学生而言,掌握科学技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正当、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造福人类、服务社会,而不是相反。在理工科专业教学中渗透伦理精神,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意识,也是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