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方解释学的发展历程中,德罗伊森历史解释学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突出的.作为思考历史科学何以可能,并提出历史科学的方法的历史学家,德罗伊森发展了浪漫主义以来所提出的理解概念,历史研究的历史性不仅被意识到而且在历史研究中具有积极意义.历史理解或解释总是从整体到个别,个别到整体,处于无穷的循环之中.虽然其中仍然有黑格尔思辨的历史哲学的影子,但这和伽达默尔后来所提出的效果历史和视域融合的概念是很接近的.可以说,德罗伊森的历史解释学思想一定程度上已经超出了历史科学的方法论理解,开始包含有本体论的因素.这和20世纪以来解释学的哲学化进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3.
莫伟民 《河北学刊》2004,24(2):68-73
狄尔泰既批判德国历史主义缺乏认识论基础,又反对法国和英国实证社会学用自然科学方法来认识社会历史实在从而歪曲历史的做法。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旨在为历史哲学奠定认识论基础,把历史定义为记忆,探寻历史知识的可能性,追问历史的意义。由于在主要问题上与黑格尔、萨特和福柯等人存在着歧异,狄尔泰为我们提供了探讨历史的崭新维度。  相似文献   

4.
李永明 《兰州学刊》2008,1(3):121-124
修昔底德对历史进程的认识主要体现于《伯战史》之《考古学》篇。修氏宏观上确立了历史发展连续性的思想,表现出历史进步的观念,并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动因(即人性)以及历史与道德相违背的事实。由于修氏的历史观建立在存在着永恒不变的人性这种观念之上,因而又体现出鲜明的“实质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特征。修氏的历史进步观念是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哲学思想在史学中的反映,但修氏对历史进程的认识比当时智者的社会进步说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5.
老子《道德经》以得意忘言或者言难及意的理论表达方式向我们开启了一种由道及德的"道-德"观。这种"道-德"观始终以通达于道为其终极的形而上学指向。德由之于道,但是德并非道德而涵摄道德。老子《道德经》所承载的实际上是以道为核心概念而以"道-德"为核心内容的哲学思想系统。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乃是走向了一种作为方法论唯物主义的批判的历史科学,其核心之点就在于这一用于把握历史的方法论原则的有限客观性。而流行的卢卡奇式的对于马克思哲学的黑格尔主义阐释,则由于将思维的有限客观性无限化、绝对化,将之实体化为超验的实在,从而在理论上与马克思失之交臂。要真正理解马克思批判的历史科学之实质,就必须划清与这种思辨的历史哲学的界限。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德音”一词的确切含义,历来争议较多.“德音”应当视为并列式词语而非偏正式词语,“德音”即为“德言”.理清“德”字的内涵是正确理解“德音”一词的关键,而“德”字在西周的文献典籍中,个体内在的心性道德不是其主要意蕴,外在的“行为”义是西周时期“德”字的主要用法,“德音”可以理解为“言行”.  相似文献   

8.
9.
林超 《理论界》2013,(9):49-53
柯林武德认为历史学是对过去经验的重演,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通过对证据的批判研究和历史情境的把握,历史学家可以在自己心中重演古人的思想。他既反对有着自然科学化倾向的实证史学,也批评"剪刀加浆糊"式的历史编撰学。他强调了历史思维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历史学有着自己特殊的性质和独特研究方法,并指出历史真理的标准乃是历史观念本身。  相似文献   

10.
周斌 《齐鲁学刊》2012,(4):78-82
分析中国古代立法的指导思想,应置之于中国古代德主刑辅的儒家治国方略的历史维度中进行。德礼教化作为一种伦理功能,其实效性必须依赖于法律保障,否则只能是虚有其表的抽象观念。唐律以刑罚为后盾不遗余力地推行伦理教化、加强礼教的合法性与强制性,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伦理教化在现实社会中的实际效用。  相似文献   

11.
祝宏俊  张俊 《江海学刊》2020,(5):196-204
修昔底德用三十余年写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他的写作大致以公元前404年为界分为两大阶段,在公元前404年之前,他依次进行《阿基达马斯战争》《西西里远征》和《狄克里亚战争》的写作,前两部作品的撰写都经过了史料的收集与考证、纪事短文、无演讲词的叙述体文本、含演讲词的叙述体文本四个阶段;在公元前404年之后,他将二十七年历史作为一个整体,在补写和平时期的内容后将已完成的各部分合为一个整体,并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探索历史规律和行为动机。漫长的写作过程、多样化的文本形式,既为后人研究其写作进程和思想变化提供了条件,也为相关研究制造了障碍。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历史哲学是基于"资本批判"这一理论视域来揭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并由此审视人类历史整体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复杂现象和事件的"历史科学"。"资本批判"不仅构成"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原初语境,而且作为马克思历史哲学变革的枢纽,将"历史唯物主义"提升成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哲学形态,即正是"资本批判"这一理论视域赋予了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新"之所在。因此,只有回到马克思"资本批判"的理论视域之中,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变革的内涵、实质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孟海泉 《学术探索》2007,20(6):20-24
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主要探讨所谓分析的历史哲学。分析的历史哲学重点涵盖四组基本问题,即历史学中的"史实"真理性问题、解释问题、预言问题和客观性问题,质言之,历史学是不是科学的问题。本文将这四组问题与科学哲学中的同类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进一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了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和科学哲学中共同的基础性问题。由此得到的结论是:历史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就是一门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历史哲学在资本仍是塑造世界主要社会权力的当今时代具有极其鲜明的当代性。首先,它不仅提供了从历史的深处把握当代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入口与从现实的历史出发去审视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理论视野,而且蕴含着从现代社会形态的历史暂时性看待当代全球化发展前景的理论境界。其次,它解答时代问题的根本方式与维度,仍是有效应对当代各种挑战所不可或缺的。再次,它本身能够生发出从问题意识内容的拓展、理论生长点的重铸、思维视角的调整、哲学范式的重构四个方面走向当代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16.
历史之为语词,既指过去人类各种活动的全体,又指我们现在用之来构造的叙述和说明。历史之为知识,既具有史料的客观性属性,又包含主体的理解和价值判断在其中。历史之为存在,一方面是过去,具有确定性和现实性;一方面又是现在进行的当下,存在各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人之为历史的存在,一方面是与历史的过去拉开距离的旁观者,另一方面又是历史的当下每一个瞬间的当事人和创造者。历史的这些复杂的双重维度,正是历史学及历史哲学理论中众多观点分歧的产生根源。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历史哲学发展史上,19世纪是一个引入注目的世纪——一个旧的历史哲学体系崩溃和新的历史哲学体系诞生的世纪。这一世纪里,狄尔泰的名字又格外引人注目。他不仅对传统的历史哲学进行了系统的批判,而且为历史科学创立了一系列的方法论原则。现代西方历史哲学的诸多流派和诸种观点都在某种程度上发端于他的“历史理性批判”。可以说,不了解狄尔泰的历史哲学,就无法深入了解其后的文德尔班、李凯尔特,韦伯、克罗齐乃至波普尔等人的历史理论。因之,学术界一般都把狄尔泰奉为“现代西方历史哲学之父”。  相似文献   

18.
19.
目前,国内哲学界研究康德已成显学。康德的思想不但是西方哲学上一座丰碑,而且在现实的世界中逐渐发挥它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的功能,特别是当今全球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社会中,人们被一些诸如战争、环境、人口、资源等问题所困扰,令人十分困惑。重温这位伟大哲人在二百年前的思想,有一种指点迷津的感觉,特别是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理性"的学说,更是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不乏有正面的阐述,但更多是通过社会批判理论加以阐发的。离开了马克思的社会批判,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其社会历史理论。在当代西方学界,大多数社会理论也都是批判理论,但这些批判与马克思的批判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的批判不是简单的文化批判、现象批判,而是一种根基性的批判,因而有其重要的历史深蕴。马克思的社会批判之所以能够执行社会历史理论的阐释功能,原因就在于这种批判具有肯定性与否定性的统一、批判与建构的统一、批判与自我批判的统一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