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海嵩 《阅江学刊》2013,(6):46-53,66
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拉丁美洲国家在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同时,还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政策和行动计划,形成了两种推进方式:以气候变化法律为主、政策为辅的法律主导方式,以气候变化政策为主、少有甚至没有相关立法的政策主导方式。整体上看,拉丁美洲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在气候变化综合性立法上取得了突破,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气候变化国家政策正顺应时代潮流加速发展。在气候变化立法上,拉丁关洲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在气候变化政策上,拉丁美洲国家正加快发展速度。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拉丁美洲国家在制定与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与政策时仍面临一定阻力,个别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徘徊不前,须尽快弥补政策空白。  相似文献   

2.
《巴黎协议》中国家自主贡献的内涵、机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冰  黄裕普  姜璐  王婷  唐呈瑞 《阅江学刊》2016,(4):21-26,144
《巴黎协议》确立了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制度的总体框架,明确了以"国家自主贡献"为基础的减排机制,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目前,全球已提交了160余份国家自主贡献预案,内容各有侧重,充分体现了不同国家的国情特点,自主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指标体系与执行条件。与《京都议定书》相比,国家自主贡献预案并不具备强制性的法律效力,如果要进一步发挥在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碳减排方面的现实作用,实现《巴黎协议》的整体目标,亟需世界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进一步树立"共赢"而非"博弈"的共识,增加互信机制;在技术方法中进一步强化数据透明度的监督、报告与核实程序;发达国家应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援助,协助发展中国家尽可能地实现"有条件下"的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3.
地方人大常委会立法的体制与机制是关于地方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权限、立法权载体、立法权运行等方面的体系、制度和规则。目前,地方人大常委会立法的体制与机制问题,主要表现在立法权事项划分不清晰、多元主体参与的保障机制不完善、立法权运行的程序设计不合理等方面。要从明确地方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权限,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保障机制,进一步优化立法程序等方面完善地方人大常委会立法的体制与机制。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剧,气候变化已经从自然科学所面对的问题转而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国际斗争问题,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对待IPCC报告及其他不同意见。坚持"节能减排"的国策,大力降低能耗,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在国际上,我国必须力争应有的排放权和发展权。必须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应对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最热门的研究领域。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不仅能够互补,而且能够共同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土著居民在数千年来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适应气候变化的传统知识,逐渐被认识为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的重要资源。“里约三公约”虽未明确利用传统知识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但其已奠定了利用传统知识适应气候变化的制度基础。完善国际及国内决策体系、尊重和信任传统知识的作用,构建传统知识交流平台、技术支撑服务体系以及资金支持创新模式,是利用传统知识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围绕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工作已经逐步向区域行动及决策管理关联研究转变。区域温室气体管理信息系统以有效提升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手段为基础,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数据平台,以管理信息系统为设计模型,根据C/S模式设计体系结构。该系统分为区域管理中心、一级数据中心和二级数据中心三个层次。根据数据形式及存储位置,系统可分为文件管理、数据管理、项目管理三个模块,数据的加工处理过程分为地图管理、检索方式、分析模拟三个模块。系统具有访问控制功能、统计报表功能、分析预测功能和决策支持功能,使地方政府可以获得应对气候变化的辅助决策服务,合理分配减排计划。  相似文献   

7.
立法法的再次修改进一步扩容了州市的立法权限,为青藏高原地区州市社会综合治理立法发挥创新治理和因地制宜能力提供了制度基础。梳理青藏高原地区州市现有立法现状并辨析其立法特征,归纳出促进型、专题型和民族型三种地方立法体系。扩容的地方立法权更适应青藏高原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契合州市社会综合治理“脉象”,并发挥州市区域协调发展的优势。但由于地方立法理念价值失位,立法机制运行和区域协同立法机制存在阻碍,导致地方立法质量无法提高且难以发挥法律实效。完善立法方法提高法律预期能力、以立法明确地方立法的积极价值、贯彻落实民主立法原则、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立法创新性和完善区域协同立法机制,发挥青藏高原地区州市社会综合治理立法最大效能。  相似文献   

8.
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第四部分提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治建设,"要把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立法作为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立法工作议程.  相似文献   

9.
虽然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还存在差异,但普遍认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绝对不容忽视,所有人均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三次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国际学术会议围绕生态文明与气候治理这一主题展开,在科学认知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理性思辨应对气候变化的伦理基础及实现路径,合理定位气候治理对策与气候变化应对机制,有效融合能源战略、生态环境与经济的管理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试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产业结构调整中面临着投融资体制扭曲、条块分割壁垒、社会保障建设滞后及微观经济主体动力缺失等体制性障碍,而这些障碍的存在都与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相关。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合理界定政府、市场与企业三者的功能,政府职能的发挥应立足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的同时,努力营造产业持续创新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张宝 《国外社会科学》2023,(5):100-117+244
欧盟一直是气候变化政策和法律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其气候政策与法律的推进可以分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出台之前的间接减排模式、《京都议定书》出台之后以降碳为中心的强制减排模式以及《巴黎气候协定》出台以来以碳中和为目标的自主承诺模式。自提出2050年建成“碳中和大陆”以来,欧盟积极推进碳中和立法,实施“绿色新政”,出台《欧洲气候法》,并启动“Fit for 55”一揽子立法计划,形成了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气候行动评估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欧盟碳中和立法对我国而言既有挑战,也有启发,我国需要对欧盟在引领塑造全球气候治理秩序以及实行碳边境调节机制等方面带来的挑战予以积极回应,同时也可以借鉴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有益经验制定《碳中和促进法》,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2.
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问题是国际气候制度领域一个崭新的重要议题,它直接决定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切实履行国际公约义务的能力和程度。用法律手段保障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是我国不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的必然选择。我国应当以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法律保障的国际法依据为基础,结合我国相关能力建设的基本国情及其法律保障的现状,尽快构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曾睿  曾庆枝 《创新》2015,9(1):96-101,128
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重点议题。中国水需求与水供给矛盾突出,水资源需求管理面临诸多困境。水量需求无节制增长,水质需求得不到满足,生态用水需求未受重视和产业用水需求结构失衡等问题突出。中国水需求管理相关立法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畅,水价机制不灵活和水权制度不明晰等是中国水需求管理问题形成的重要制度原因。因此,应从加强立法工作,理顺管理体制,健全水价机制,完善水权制度和加强取水许可管理等方面寻求应对水资源危机的法制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以立法目的为基点,作历史的反思和理论的探讨,并以此展开立法活动,分析其中的构成要素和综合运行机制,进而论述立法实效的变量和相关对策,在动态中对立法作整体考察。一、立法目的 1.立法是人的一项有目的的活动,只有具备了明确的立法目的,才可能自觉地进行具体的立法活动。否则,立法活动将表现为盲目的无事空忙或荒谬的文字游戏。因此,立法学应该首先追觅与规定立法目的。追觅立法目的是对实存的立法文件和先前的立法学说展开研究,探求立法文件中蕴含的立法者的主观追求和价值取向,审思法学家们有关立法目的的学说在理论上的利弊得失:规定立法目的是对当前的立法活动规定理性标准,为将要进行的活动提供明确的目标指向。对过去的追觅是为当下的规定服务的,因为人们是面向未来地生活在现实中的,反思过去只是为了今天和今后更成功地创造、更幸福地生活。所以,立法学的任务首先是为当前的社会提供现实的立法目的,引导现实社会中人们诸多差异的立法意向趋于合乎理性的法律追  相似文献   

15.
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它要求人类社会改变那种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我国在面临能源和资源日益匮乏、人口众多、环境容量有限的客观现实,不得不力求实现低碳发展。这一举措既是树立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内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近些年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都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低碳法案,为经济社会低碳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目前我国有关低碳发展的制度安排散见于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中,低碳发展的基础性法律及相关制度缺失的现象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低碳发展的效果和进程。我国亟须出台专门的低碳发展促进法,构建包括低碳发展规划制度、(企业)项目气候变化影响评价制度、低碳产业目录和退出制度、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制度、碳排放目标责任制度、低碳教育制度等在内的系统的低碳发展制度体系,以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公民树立低碳理念、塑造低碳文化、建设低碳社会。  相似文献   

16.
应对气候变化之政策与政策工具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紧迫形势下,经过多年的博弈,欧美将口号变为实际行动,各国基本实行的是市场机制下的碳税、排放贸易机制混合的碳减排制度,在工具选择上遵循公平性、适应性和有效性的标准。我国目前气候变化政策工具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可考虑由专家与政府共同决策,按照共同但有区别原则、分地区集团化进行的减排路径,建立以市场为主、行政为辅、法律监管为后盾的减排政策机制,实现经济工具、政治工具、法律工具的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7.
论WTO保障措施与我国的产业保障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措施是WTO的例外条款,它允许成员国对由于进口行为而使国内产业受到严重损害采取限制措施,以保护国内产业.在WTO框架下,完善我国的保障措施立法,及时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建立我国的产业保护机制,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非常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信息能力与压力型立法(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媒体话语的压力型立法是立法者信息能力不足的产物。如果立法者的信息能力不能有效应对现代法律规制活动的知识挑战,那么将无法抵御媒体话语过度渗透,导致立法与媒体之间的关联过于紧密,形成一旦媒体热议、立法就积极跟进的压力型立法现象。法律制度是具有恒常性的规则,而压力型立法往往失却应有的冷静、客观、慎重与全面,展现出背离理性立法的内在机理的决策特点,引发一系列既不公平、也无效率的再分配效应。压力型立法凸显了信息在公共政策选择和制度设计中的重要性,应当实施立法绩效评估制度,以此为立法者重塑信息能力提供充分的激励,确保立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损失与损害问题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中再度升温,并成为发达国家集团和发展中国家集团激烈论争的焦点问题,其规范成果最终体现为原则性的《巴黎协定》第8条及其相关规定。考虑到国际法的碎片化与融合发展趋势,以及气候变化损失与损害问题的特殊性,有关气候变化损失与损害问题的未来国际立法应当以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框架为主平台,并积极吸收国际减灾框架中的有益实践经验,同时以国际责任法作为补充性的制度工具。其中,国家责任的发展应当优先于私法层面的跨国环境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20.
吴凯 《探求》2010,(4):29-33,75
关于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特别是是否应当赋予公民个人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问题,我国学界存在较大分歧。但公民个人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确存在着较强的现实需要,为此要敢于正视相关制度的缺失,同时要从立法模式、诉权冲突、级别管辖、诉讼费用、物质激励、援助机制、纠错机制等方面,设计我国公民个人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相关制度,以便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