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辛华  陈阳阳 《阅江学刊》2011,3(6):136-140
“唳鹤”是唐宋诗词中的重要意象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学文化内涵。古人对鹤唳的解释多种多样,如警露而鸣、知时而呜等。唐宋诗词中的“唳鹤”意象与“鸣鹤”意象的内涵往往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唳鹤”意象主要用来表现鹤声的清远、高亮,但“鸣鹤”意象却多用来象征君子。此外,“鸣鹤”意象还衬托了和暖的天气,而“唳鹤”意象则往往与月、白露、秋等意象联用,表现诗人由此生发的“感兴”或者营造美丽的意境。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酒诗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诗人酒缘甚厚,酒作颇丰。中国酒诗词经历了《诗经》滥觞到东晋成熟再到唐宋高峰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其情感内涵上的突出特点是儒道思想相互纠结,而以儒家兼善天下思想为主轴。酒诗词也是中国古代诗人傲视权责,独立于污浊现实之上的人格精神的体现。自《古诗十九首》以降,酒诗词大都弥漫着一股忧愤之情,如何表达这股忧愤之情,在唐宋逐渐形成了放射和内束两种模式,它们各具艺术特色,共同构筑起中国酒诗词的艺术殿堂,辉煌灿烂。  相似文献   

3.
唐人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是一个富于文学色彩的词语,因其习用于文人学士圈中,所以其词义的约定俗成性尤其明显。把"商女"释作"商客之女"或"商人妇"的说法是缺少根据的,还是应该按照传统解释为"歌女"。古代"商女"常见于诗中,因为文人多涉足风月场,且尤善"惜玉怜香",双方互有"才子佳人"之情结,所以歌女文化是旧时城镇生活的一道"风景线"。另一方面,诗人与歌女有一种特殊的互为利用关系,即乐工、歌女靠诗人新作谱曲演唱以标新调,诗人靠歌女唱其诗词以扬才名。自20世纪上半叶到现在,由于文化转型的原因,传统的国学研究、文学活动(主要指古诗文的写作)出现了一个近百年之久的文化断层,这种事实的一个直接后果是,许多清以前文人口头笔下常用的、对他们说来谈不上有理解障碍的语词,今人却不理解了,因此今人研究传统文学更应当采取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姚华 《浙江学刊》2015,(1):82-89
对古典诗歌声音描写的既有研究大多围绕唐诗的抒情美学展开,注重论说"子规鸣""猿啼""疏钟""夜雨"等反复出现的类型化意象所具有的经典抒情内涵,研究范式较为单一。本文则以南宋诗人范成大为个案,试图展现宋诗在声音表现上的新开拓。以观照世俗生活的现实化描写为特点,范成大对"市声"这一与宋代城市形态及商业文明密切相关的新型意象进行了丰富的书写,深化了这一意象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范诗观照现实的精神与亲近世俗的情怀使其诗呈现出有违传统诗歌意境的书写特点。而利用"梦"的心理机制对现实之声进行错觉式的呈现,则继承了北宋诗人黄庭坚所开拓的艺术模式,在唐诗"情景交融"式抒情美学之外,探索了利用声音表现内心世界的新形式,体现了宋诗自身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5.
善于营造意象是陈与义南渡后诗歌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主要有两类:一类主要是"秋"、"暮"两个意象,表达诗人对时局战乱和社会衰败的感伤,另一类主要是"白发"、"拐杖"、"孤鸟",体现了诗人饱经战乱漂泊艰辛后苍老衰败的心态.这些意象总体呈现出一种苍老衰败、冷寂孤独格调,也折射出时代动乱与衰败的影子,使得陈与义南渡诗歌呈现出凄凉苍楚的艺术风貌,体现了诗人在战乱漂泊中独特的生活感受和创作取向.  相似文献   

6.
诗歌审美意象是诗人在对审美对象的观照中产生的包含知、情、意复合内容的心理图象,通过显象语词外化的形象显现。意象是一个由“意”与“象”有机结合的包含丰富意蕴的复合结构。而就“意”和“象”本身看,它们又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结构体。基于此,认识“意”的内在结构和“象”的内在结构,对把握意象这一复合结构的复杂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唐司空图说过“象外之象”的话。此话一语中的,正道出了“象”结构的纲领。说到象结构,人们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单纯意象,意象组接和意象群所构成的结构图画。但那不过是“象”本身的呈现,而非飘忽不定的“象外之象”。我们所要研究的,是象本身及其背后的象所构成的多象多维的结构画面。诗歌作品艺术意象因其多象性而形成的世界意象、生活意象与自我意象的统一,是读者眼中有机统一的象的审美内容结构。诗歌作品艺术意象因其多维性而形成的不同的欣赏——研究层次和角度,是读者眼中有机统一的象的审美诠释结构。二者的结合构成象的结构,亦即读者完成意象态(读者再造意象)。一、“象”的审美内容结构  相似文献   

7.
路成文 《阅江学刊》2009,(1):138-143
唐宋时期,牡丹玩赏之风日盛,以牡丹及牡丹玩赏活动为题材的诗词作品也大量涌现。唐五代北宋牡丹诗词,以赞美牡丹之美艳、歌咏牡丹玩赏活动之繁盛热闹者居多,只有少数篇章对于牡丹及与之相关的奢侈之风进行了批判。中唐以后,牡丹渐成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牡丹的生命形态与文人士大夫的命运遭际之间存在着某种同构关系,藉歌咏牡丹以抒写人生感慨的作品频频出现。宋室南渡以后,牡丹诗词主题发生了深刻嬗变,家国之恨成为最重要主题,唐宋牡丹诗词因之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宋初三体之一的晚唐体,是一个以僧人、隐士为主体的诗歌流派,其诗歌内容主要表现对山水自然的吟咏和对山林隐逸生活的描绘,形成了一种深幽的审美取向。这其中,居于水类意象首位的是泉,诗人集中把握的不再是水的气势、力量,而是水的韵味、意趣。泉的意象表现了一种清泠的意趣,虚澈澄淡的品性,以及诗人对清净无染的禅意的体悟。居于山类意象首位的是林。林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们对深幽景致的追寻,对萧疏的美学境界的喜爱。晚唐体诗歌对山水的表现呈现深幽化、意趣化、韵致化、内倾化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9.
张丽 《生存》2020,(1):0211-0211
在古代诗歌中,风意象往往具有显示季节特征的作用。古人还把四季与四方相配,《礼记》云:“东方者春,南方者夏,西方者秋,北方者冬。”换言之,春风与东风同,夏风与南风同,秋风与西风同,冬风与北风同。每一种风意象在诗人笔下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都值得读者细细品读领悟。  相似文献   

10.
“尚武好侠”与初唐诗之“意气”杨晓霭“意气”作为一个审美意象在初唐诗人笔下频繁出现: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魏征《述怀》)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骆宾王《从军行》)红颜意气尽,白壁故交轻。(卢照邻《羁卧山中》)意气百年内,平生一寸心。(贺遂亮《...  相似文献   

11.
李金发的《题自写像》中有一幅诗人自画像,《弃妇》则塑造出一位无助、绝望的"弃妇"形象,两者相互暗示、生成,其现代意义则主要源自诗中那模糊可辨的"西方"存在。这位西方形象具有多重面目与功能:有时是言说主体崇仰的对象,但又令人深感自作多情;有时激起东方自我的无力感,并引领其反思现代文明和人之存在方式;有时又被诗人话语所控制,成为其审视、言说中国问题时的修辞符号与象征;有时不直接现身但又无处不在,化为诗人思与想的底色与力量,参与乃至左右着诗歌流程。它与诗人的中国情怀、中国问题纠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张力,使传统题材生出现代诗意。  相似文献   

12.
张丽 《生存》2020,(13):0064-0064
诗歌鉴赏“一巴掌”即意象、意境、翻 译、手法、情感。泛读时勾画诗歌中的意象,并思考运用这些意象可能会构成何种意境,营造何种氛 围;细读诗歌则结合诗歌的标题、注解以及诗人大致翻译诗歌大意,关注诗人是为了做到知人论世;深读诗歌则需要结合客观选择题的选项明确诗歌的艺术手法及诗歌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付梅 《阅江学刊》2012,4(1):142-148
萱草是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的植物意象。在古代社会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萱草意象酝酿出了丰厚的象征意蕴:一是忘忧,二是宜男,三是代指母亲。忘忧是萱草意象的基本象征内涵,它承载着社会生活与人文理想的深厚内涵;宜男意象也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萱草代母是一个较为后起的意义,在唐宋时期才出现并最终形成。这三者有着近似的起源,却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成为各自独立而深远的影响的文化符号,并共同构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萱草审美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14.
吴世永 《学习与探索》2004,1(3):112-114
但丁提倡用俗语写作,打破了拉丁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这与中国白话文学打破文言统治、印度虔诚派打破梵文统治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论俗语>与白话文学观不仅维护了民族语言的独立生存权,而且提倡作家的世俗体验与人文关怀,富有人间情怀,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指出了作家摒弃"独白"、与阅读者对话的重要意义,对今天的文学与美学理论也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意象论中,讲究“心物一体”,主客交融。意象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客体进行审美观照而产生的,随之还有对于审美中时间和空间观念的理解和认知。在古代审美意象理论中,时空既是思维方式,也是其成“象”的一种譬喻方式。因思而成象,时空不仅存在于所思之“意”中,还存在于所观之“象”里。唐代是一个重视“兴象”的朝代,且“象”中蕴含着时空观,主要体现为时空合一的审美意象时空主题的建构。“象”中时空的分析成为唐代意象创构中时空观审美建构的重要主题,对意象创构中的时空关系探究具有深刻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活方式是物化的文化认同,具有实践的文化品质.不同生活方式包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代表了当时人们的理想人格追求.唐宋时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唐宋诗词将诗词创作推向极致,以唐诗宋词为文化符号的唐风宋韵恰是唐宋文人的生活方式的显现.唐宋文人的生活方式更多呈现出的是文人的雅集活动,并与诗词创作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来的不仅只是一份“闲情”,这份“闲情”是有着厚重的文化分量的,是“东方文明”的“底气”所在.  相似文献   

17.
谚语俗语是人民群众长期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用简单通俗的话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它是文化的载体,人类许多文化现象都可以在谚语中得到反映。它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语言的精髓,更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俄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从许多民族语言中吸取了精华,俄语谚语俗语也表现出它的丰富多姿。从俄语谚语俗语中可以了解到俄罗斯民族的饮食文化、动物意象、宗教思想观念,同时还体现出了浓厚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8.
王晓岗 《社科纵横》2008,23(10):98-99
境界说作为理论体系最能代表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美学特征,这就决定诗人必然要选取和描绘审美意象,借此承载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寄托.诗人的心理情感力场与意象的物理结构力场间是异质同构的关系,接受过程中读者情感与审美意象结构间形成异质同构关系,以此为桥梁,同质同构的心理力场形式在读者与作者间产生了.读者通过审美意象与作者进行穿越时空的交流对话,也实现了境界的生成.中国文学由抒情文学向叙事文学转变后,境界说的理论内涵有进一步阐发的必要,中西文论对接之路也由此敞开.  相似文献   

19.
花鸟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一个独树一帜的领域.从唐宋丹青到元人水墨,再从明清绘画到现代绘画,它以独特的笔墨神韵争芳斗艳.尤其文人花鸟画,借写花鸟之形以表达画家主观的意象情感.潘天寿先生说:"画之贵乎师造化,师自然着,不过假自然之形耳.无此形象不足以语画,然画之至极,终在心源".文人画家更注重神韵意境的追求.流传于世的文人花鸟画精品璨若星河,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20.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201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更显示出我们的政府对尊老敬老的重视。说到"老",不能不说到"考",又不能不扯到"孝"字。甲骨文的"考"和"老",都是一个头发少的老人拄着一根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甲骨文中的"孝"字,同样是一个头发稀少的老人,怀里抱一个孩"子"。"孝"字既能让孩子想起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又能让孩子心中升起搀扶年老的父母之情。真是一箭双雕。《说文解字》曰:"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