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叶农 《民族研究》2012,(3):93-100,110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许多澳门葡人移居香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香港葡人群体。他们大体在某些区域内聚族而居,在群体内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到了20世纪前期,香港葡人群体中的精英分子,还积极参与了香港的政治生活,为其族群争取权益;尤其是徐萨斯和罢辣架父子的澳门史研究,对香港葡人的族群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亚述人起源于两河流域北部,以聂斯托里派和迦勒底教派信徒为主,是伊拉克最大的基督教少数群体之一。20世纪初,亚述人深受“民族自决原则”和民族主义思潮的鼓舞,以“民族”身份凝聚族群,寻求政治独立和族群共同体自治。伊拉克建国后,亚述人延续其独立活动,与英国殖民政府合作,拒绝承认其公民身份,从而催生了诸如族群认同和宗教认同挑战国家认同、族群认同遭遇国家的暴力裹挟和民族同化、族裔民族主义运动冲击并消解国家认同、库尔德政府认同与国家认同相抵牾等一系列的族群—国家认同问题。在后萨达姆时代,亚述人的认同问题在宗派碎片化和国家政局动荡的情势下进一步复杂化,未来也将继续考验伊拉克民族国家构建和族群治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族群研究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人类学研究领域。以挪威人类学家巴特为代表的“边界论”对族群研究的理论范式有着深刻影响。“边界论”指出,族群不是一种本质化的现象,而是需要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与社会过程中理解族群边界与族群认同的生成过程。在现代性的条件下,随着个体能动性的增强,族群认同会在个体人生历程中不断生成,也具有更加多变的特征。由此,在讨论族群问题时,我们需要区分族群的政治维度与社会维度,前者是当代民族-国家建设中的范畴,是相对固定的,后者则呈现自发性、流变性的特点。营造包容性的社会环境,可以降低族群冲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澳门的“土生葡人”是澳门族群中最具特色的成分,其与澳门的历史关系最为密切,在澳门的族群地位最为独特。本文用族群的相关理论阐释澳门土生葡人的族群认同,既可以反映该族群的认同特征,又能体现族群认同理论的解释力。土生葡人的文化特征是其族群认同的基础要素,但土生葡人的族群认同更多地具有主观心理性。即使那些纯华裔血统的人,有的也自我认同为土生葡人,这是一种脱离了文化渊源的主观选择。族群认同与族群文化是互相关联的一对概念,二者在不同的场景下相互关联的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5.
作为“边缘族群”与“华夏中心”良性互动的典型,容美土司认同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与经验至今为后人赞赏与称道.容美土司国家认同本质上是对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根基、身份认同是核心、政治认同是表征,三者表现出统一性与矛盾性的变化;在土司与王朝的良性互动中,容美土司实现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有机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族群发展与文化繁荣,为国家稳定与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族群认同问题是民族问题中的核心问题。对于国际社会中处于多数的多民族国家而言,如何有效构建统一的国家认同和社会认同将是关乎国家团结统一的关键性问题。我们是谁?我们属于谁?随着族群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族群的认同总是会发生某种程度上的波动性变化,进行自我身份的再认知和认同的自我调整,这种情况在移民国家更为明显。在美国身份认同政治氛围高涨的情况下,本文通过对美国少数族群双重认同的形成、互动轨迹、影响因素及配合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解析双重认同存在的根源,以为多民族国家加强对少数族群认同的认识和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认同”(identity)研究成了近几十年来最“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认同理论”在很短的时间内广泛地为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所借鉴和应用,批评理论也不例外。民族文学作为族群认同的一个文化栽体,为族群的自我认同提供了基础,诸如归属感、表达记忆的文本和认同共同的祖先等等。瑶族创世古歌《密洛陀》,包含有“一个族群的自我认同的多要素”,它同时对布努瑶族群、族群历史、族群认同和族群边界进行了建构和解释,并将族群、族群历史、族群认同和族群边界聚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断强化着族群中族民的认同和归属意识。  相似文献   

8.
居住模式既是判断族群边界稳定与否的动态指标,也是制约族群边界变迁与否的变量因素。21世纪后盈江县景颇族居住模式的变迁,使传统居住模式失去了其维持族群边界的客观基础,引起了族群边界维持方式的变迁。新环境下景颇族族群边界维持方式的变迁,主要包括族群文化边界的强化和族群社会边界的重塑两方面。在不断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中,族群认同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决定族群边界能否存在并稳定维持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9.
运用马来西亚的事例强调了族群性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涉及不同族群的政治程序的重要意义.族群的形成涉及一系列的过程,这些过程使人们在一国家内意识到一个共同想象的社群.创制族群和国家认同的过程实际上构成了同一历史过程的重要部分.在一国家范畴内,不同的族群对国家认同有不同的憧憬,因此有必要将国家认同与族群性相关联思考.论述了马来人和华人的族群划分问题以及沙捞越土著人复杂的族群认同意识和族群形成问题.  相似文献   

10.
澳门华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澳门华人人口主要随澳门经济、政治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其构成呈现出静态土著起源和动态国内外华人移民相结合的社会特征。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华文化根植于澳门华人社会生活的各个基本领域 ,成为整合当地华人社会和维系其族群认同的重要力量。澳门华人在数千年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国内其他族群一起创造、保存、延续和发展了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族群是偏重于文化特征的概念,民族是偏重于政治的概念。广西历史上就已经形成了12个各自具有共同历史来源、文化上各具特点并内部认同的族群,经过民族识别,这些族群被确定为民族,使他们从族群认同走向民族认同。但是,这种民族认同是建立在族群认同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2.
The struggle to break away from the parent state and claim independence often results in political unrest, terrorist activities and even ethnic cleansing.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the secessionist movement does not only preserve national unity, but can also avoid conflict and violence, and maintain peace. Irredentist and secessionist advocators generally defend themselves in terms of common blood, race or culture. None of them regards the issue from the human agency theory, namely Weber-Thomas-Berger's social construction theory. This paper uses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to explain the origin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hence the emergence of a nation. It argues that social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reality originates from everyday life experience taken for granted during socialization. Individuals make sense of the external world. Experiences taken for granted become the actor's stock of knowledge. A common scheme of knowledge shared by the community serves to differentiate in-group (nationals) and out-group (foreigners).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thus defines national identity and hence a nation. Unless people (both in-group and out-group) interact with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different stocks of knowledge taken for granted will create political conflict. This theory is applied to the Taiwan Strait conflict. People in Taiwan are searching for national identity, manifested in the processes of Sinicization and Taiwanization. The struggle between Chinese and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is the underlying cause of conflict within Taiwan and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he growing tendency of Taiwanization and diminution of Sinicization in Taiwan render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 vulnerable.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Cross-Strait exchanges and communication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 and re-define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hence resulting in a peaceful political resolution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南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的形成及其族群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南边疆地区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跨境民族是随着中国南部与南亚国家边界的变迁和最后确定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诸多民族不断迁徙发展而形成的,因此,这一地区的跨境民族在认同各自所居住的国家的同时,许多人又一直对他们的故土保持着一种认同,并与中国境内的相同民族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个群体也就成为了联系云南乃至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一条天然纽带。  相似文献   

14.
李永政  王李霞 《民族学刊》2014,5(1):88-91,127-128
文化融合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也是现今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是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的概念则是近现代才从西方国家传入的新鲜产物,是生活在其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对其所在国家的认识、评价与情感,主要表现于国家政治共同体和结构层面以及共同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层面的认同。国家认同于国家本身、于个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显得尤为迫切。而国家认同教育是国家认同构建中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学校教育是建立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各民族的文化融合是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有力保障、表现形式,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高级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我国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吸收了中国历来坚持"和而不同"处理民族关系的宝贵经验与优秀传统,制定出了相应的民族政策,坚定地保障民族文化融合,加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教育,促进国家的稳定与团结。  相似文献   

15.
浅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民族认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民族和族群在概念及使用上的辨析,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不同层次的认同进行了梳理,以明晰认同从个体到族群再到中华民族的汇聚过程,进而推导出不同层次的认同对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国际政治的视角探讨了跨界民族的社会认同问题,指出跨界民族的社会认同的主要情形如和(和谐)而不同、由合(融合)而同、因同而合(融合)与不和(和谐)不同产生的条件与影响,认为跨界民族问题的解决,首先要促使跨界民族实现本土化的转型,实现"适应-认同一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谐的族群关系.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identity formation among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Crimea – specifically, the moderation effects of concepts of national identity on interrelations between conflict indicators and readiness for conflict or compromise for two ethnic minorities in Crimea. Based on a survey in the Crimea, results show that concepts of national identity moderate the effects of ethnic identity, ethnocentrism and economic deprivation on individual conflict behaviour. Research show that civic concept of national identity significantly reduces readiness for conflict among ethnic minorities. The position of a minority within the nation regulates impact of ethnic and multicultural concepts on readiness to fight with other groups.  相似文献   

18.
龙州县域壮族土司社会的族群认同是多层次的:各族群的自我认同表现为原生性,壮族的汉裔认同表现为场景性,土司既认同汉族又认同壮族表现出两面性,壮族的中华民族认同表现为向心性。  相似文献   

19.
王炎龙  江澜 《民族学刊》2021,12(1):49-56, 89
中华民族理论探索和构建的过程始终立足于近现代中国的现实发展。本研究通过对意识观念萌生、文化历史溯源和社会现实观照三个方面的历时性梳理,试图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基本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认识和新时代民族思想指导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在凝聚成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基础。在中华民族的现代性发展过程中,不同媒体的话语叙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独特的内在传播逻辑。机构媒体兼具权威性和拟人性双重风格,在传播叙事中强化国家整体性。平台媒体的技术赋能,也强化了议题的交流讨论和用户的具身体验。内容生产者利用自媒体进行个人叙事,更多主体参与到中华文化的主动阐释和书写叙事,传递民族独特性。中华文明是在互相学习、吸收、融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各有特色,各民族在遵从各自的民族认同的同时,又始终秉持共同的价值认同。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同的媒体话语叙事中得以发展、强化,技术的发展进步为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进行民族话语表达和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的表演和展示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