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沫  东建广 《河北学刊》2007,27(1):78-81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生命线是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人在个体精神和思想政治素质领域所表现出来的人性,就是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人性在经济学意义上的跃迁,成为人全面发展的欲求,最终成为主体的自我生成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劳动的属人性与非属人性是指劳动内在地包含着相互冲突、相互削减的两极力量。具体来讲,劳动既有促进人以人的方式存在的一面,也有将人变成以非人的方式存在的一面,是属人性与非属人性的并存和统一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劳动是人的感性的对象性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人的本质。这使得在劳动过程中劳动的属人性得到展现。但同时,劳动的非属人性也会在劳动中展现出来。于是,劳动的属人性和非属人性之间就会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矛盾运动关系。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形成一种推动人朝着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劳动中秉持劳动精神,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劳动创造力,超越物性和动物性,消解非属人性,以人的方式存在,获得属人的幸福。  相似文献   

3.
教育对伦理精神的培育既涉及教育本质、功能、作用的基本理论,也关系到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一是教育在原初意义上培育伦理精神二是教育在人性基础上培育伦理精神三是教育在家庭伦理基础上培育社会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4.
ChatGPT热潮下的教育伦理是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开发、应用与治理过程中,教育智能体——教育参与者与智能机器——应该遵循的道德关系、伦理准则及行为规范。教育“善”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伦理的内在属性和集中彰显。然而,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引发了一系列显在和潜在的教育伦理风险,表现为技术向“善”趋于异化、个体崇“善”走向衰微、社会趋“善”面临溃散等。为促进教育向“善”发展,有效防控ChatGPT运用于教育的伦理风险,应改良智能技术,加快人机双师协同育人;回归人性本真,敦促德性良知重返人心;匡扶社会正义,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郝建东 《理论界》2006,42(2):140-141
审美教育通过对个体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审美境界的塑造,实现个体人性的全面发展。审美教育的自由超越的教育本质、净化和塑造生命情感、提升人生境界的审美功能都使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尤其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的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民族素质,造就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界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关注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对我国教育理论的构建和教育实践的探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在人类社会即将跨入21世纪的新…  相似文献   

7.
根据对市场经济的内在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本质、中国国情、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性发展要求的全面而深入的分析,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应是“能力本位”;由此,在21世纪,中国应实行实力主义的发展战略;相应,中国的教育模式应从单纯的书本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  相似文献   

8.
人文精神:现代教育的必然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军  于海臣 《阴山学刊》2005,18(3):110-112
人文精神在传统教育中的一度丧失,使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走向了异化。学校教育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本来乐趣,成为一个个考试的"机器",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如何让人文精神回归其本来的家园,培养具有更加丰富个性和人性的个体,这是现代教育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  相似文献   

9.
田夏彪 《学术探索》2023,(8):133-140
学校育人是具体、全面和个性化的,为避免其走向抽象化的存在,须把“感性意识”作为培养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从育人主体、育人内容、育人方法上凸显实践性。从育人主体来看,师生之间是对象性的交往存在,他们通过对话交流而在“观看中”超越自我;通过自省激励而在“共学”中丰富个性。从育人内容来看,课程构建和实施要呈现生活性交往敞开,通过综合劳动课程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育身心自由;通过学科融合课程让学生在现象直观中育创新精神;从育人方法来看,教学要注重意味性交往开启,通过情景创设让知识教学走进有余韵的本源世界;通过问题悬置让自然探索走进历史科学,从而让学生的人性潜能在自由发展中绽放出多元丰富的人生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经济的新型经济。教育创新就是指在教育活动进行过程中的不断改革与更新的活动 ,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活动的发展 ,其本质特征就是不断变革更新和有意义价值性。因为只有教育不断变革更新 ,才能革除过时的传统教育思想、制度、内容和方法等 ,才能用新的符合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和内容方法 ,促进教育更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根源上看,“强制阐释”现象是西方经验科学下的知识观念在人文学科领域无法获得普遍有效性的结果,经验知识在价值领域的无能为力使西方文学理论最终走向“强制阐释”的歧途。儒家知识观念是一种不同于西方认识论的知识观念,它将“学”理解为个体的成长、体悟过程,所谓为学也即是个体完善自身道德素质、成就个性自我的途径。在这种知识理念之下所生成的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具有鲜明的感悟、体验特色。在当今文化语境下,这种指向人性本身的文学理论观念对于纠正西方认识论话语体系下的文学理论偏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公民教育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公民教育程度十分低下的国家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趋势:一是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融合现代意义,彰显新时期的“人本主义”精神;二是在公民教育中突出进行公民意识教育;三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将成为多元化公民教育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3.
康德晚年有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人是教育的产物。但其最精要之义,是由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所阐发的,这一理论的主旨是强调培养完美的人性,造就审美的人。这个光辉的思想来之不易,它是审美教育哲学的现代性标志。我们这里企求坚持席勒初衷,仍着重从理论上阐述审美教育问题,以期对处于转型和改革过程中的中国当代教育做一深刻思考。提倡真正的审美教育,首先就必须从理论观念上扫清它的历史尘埃,把它作为一种审美承诺的本来面目显现出来。如果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它在“质”的意义上,就必须包含真、善、美三个层面的操作…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劳动成为劳动的新形态,它除了具有传统劳动的一般性特征,还具有劳动过程数字化、劳动时空自由化、劳动观念虚无化等特殊性,其本质上依旧属于物质劳动和生产劳动。当前,被数字资本逻辑控制的数字劳动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一是通过数据垄断加剧贫富分化;二是利用劳动和闲暇界限的模糊加深对劳动主体的控制;三是通过技术操控背离劳动属人性,这一切都扩大了数字资本控制劳动者的广度和深度,更大程度上抑制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唯有超越数字资本逻辑,通过数据共享、劳动与闲暇相融合、技术反哺等方式最大限度发挥数字劳动有利于人发展的优势,方能推动数字劳动从数字资本逻辑走向人本逻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秦桂秀  陈雪 《南方论刊》2006,(3):43-44,42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统一体。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化”为人性,把人性的要求渗透到教育理论、目的、方法、手段和途径中去,以人为本,以情动人,培养个性人格的教育模式。具体表现为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是关  相似文献   

16.
赵本燕 《学术探索》2023,(2):143-148
面向个体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面向人的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承继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贯彻。面向个体需要既不等同于迎合个体需要,也不等同于推崇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更不等同于否定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面向个体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厚的价值意义,蕴含了从面向人的需要到面向个体需要的理念变革,从个体及其需要精准切入的方法突破以及以满足和发展个体需要为价值归宿的目标追求。供需契合、因材施教是面向个体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核,在实践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要求。一要以尊重为前提,激发个体需要表达欲;二要以契合为关键,强化个体需要内生力;三要以引导为核心,提升个体需要层次性。  相似文献   

17.
徐振山  李萍 《理论界》2003,(3):78-7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002年9月,他也曾在北师大百年校庆上发表了关于进行教育创新的重要讲话。这一“教育创新”的提出,不仅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同时也是对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发展,给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所谓教育创新,顾名思义,就是指引入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机制、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方式而实现的创…  相似文献   

18.
钱伯海先生汪阐述其所谓“物化劳动创适价值”这一观点的一系列文章中,几乎都涉及到了他自己同时提出的“物化劳动的二重性”问题,并在《学术月刊》上发表秦文[2]对综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和说明。对此,笔者也想谈点看法。一、所谓“物化劳动的二重性”命题能够成立吗?什么是“物化劳动的二重性”呢?钱文写道:“物地劳动层物质化的活劳动的简称,是凝结或凝固了的活劳动,具有物质和劳动二重属性。”[3]作着在另一篇文章中也作过大体相同时表述[4]。可见,在作者看来,所谓“物化劳动的二重性”,就是指“物化劳动”同时具有“物质属性”…  相似文献   

19.
“志”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范畴,本文认为孔子之“志”有理想和意志双重含义,而前者又有个体与类(或社会)两个维度。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了对“志”的分析:第一,志的个性依据与社会根源;第二,志的自主性与强制性、为己与成人两重内在张力;第三,志的天命与人性两种限制;第四,志的内在性与超越性等。通过分析,文章凸现了孔子关于志的学说的若干特征。这对更全面地理解孔子整个思想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所谓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充分启迪、挖掘和发挥受教育者个体潜能为手段,以为社会培养各种适用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实践上就是指施教者着意营造一种理想的环境和氛围,使受教育者经过耳濡目染和学习、训练,在德、智、体、美和心理承受、创新意识和能力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的过程.所以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学会做人,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