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说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为此,党的十三大和我国国民经济的“七五”计划都提出要把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作为经济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计划商品经济实际运动中,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绝对相等式的平衡是极少发生的,而可能实现的则是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其表现为两种形态:1.社会总需求略大于总供给。2.社会总需求略小于总供给。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既是社会经济运动的结果,又是…  相似文献   

2.
国民经济宏观调节和控制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封闭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很少需要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而社会化大生产则必须有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调节和控制。这早已为近现代世界各国经济生活的客观实际所证明。愈是生产商品化、社会化,愈是市场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展和完善,愈是需要统一的经济调节和控制,以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近三年来,我国理论界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许多同志从总量、结构以  相似文献   

3.
一、企业流动资金紧缺现象的剖析(1)市场销售疲软,企业产品滞销。由于商品在其实现社会价值的环节上受阻,增加了经营的难度,使许多企业陷入了困境。(2)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我国当前国民经济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多年来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国民收入超额分配引发出来的。消费需求过旺,社会购买力的增长,超过了商品供应量的增长,在供需总量严重失衡的同时,经济结构失调,农业发展滞后,有限的资源过多地投入加工工业和非生产建设,在工业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加剧了能源、原材料和运输能力的紧张程度。  相似文献   

4.
日本政府的所谓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从政府经济活动的角度,对社会总需求进行控制和影响,这种管理的主要途径,则是运用财政金融杠杆来调节供求关系,以实现社会总需求(政府投资、政府消费加民间投资、个人消费)与总供给的相对平衡。一般的做法是,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市场趋于繁荣时,大都采取抑制总需求的政策;而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即  相似文献   

5.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和协调,既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又是衡量经济发展成效的指示器。随着我国由过去的封闭或半封闭状况向积极参与国际交换与合作的开放型经济转变,对外经济关系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中愈益显示出重要的调节作用。在经济特区及沿海开放地带更是如此。本文试图通过考察贸易往来、资金流动等多方面的对外经济关系对社会总供需平衡的影响,探讨开放条件下维持社会总供需平衡的条件及调节措施,为制定外向型开放经济决策提供依据。(一)开放条件下影响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因素国际收支是影响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因素之一。在开放条件下,对外经济联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同国外的贸易、科技交流,劳动力的移动,资本的输出或输入,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和劳务合作,  相似文献   

6.
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显著改变,逐步转上大体协调发展的轨道”,同时,在谈到面临的问题和任务时又指出:“经济工作中急于求成的倾向仍然存在,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尚未根本缓解。”这是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准确、清醒的认识。目前,总供求失衡依然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突出的矛盾。在搞活微观经济的同时,着重解决这一矛盾,以小调整避免大调整,使国民经济能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稳定发展,是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上,应选择消费需求导向与供给推进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通过消费需求导向,促使供给结构发生超前变化,由新的供给结构推动消费需求构成的变动和经济增长。非均衡更能加速增长,应以总需求略于大总供给作为发展政策的基础,实行结构调整为主,总量控制为辅。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短缺经济下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用图示的方法,说明了国民经济总量的循环状况。作者认为,在压抑型的通货膨胀下,如果继续扩大总需求,必将使市场供求关系更趋紧张。这时,原先卖不出的商品或许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买主,从而刺激经济增长。但结果势必造成更加严重的短缺。同时,这样做将迫使社会过度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导致经济效率下降。作者主张严格控制社会总需求,尽管这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终究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9.
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多次提到了"供给侧"改革。如今,"供给侧改革"无处不在,成为官方话语体系中的"爆款热词"。到底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强调目前我国经济出现下行压力的主要矛盾不是总需求不足,而是供给结构出现问题,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创新性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图破解目前经济增长困境。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满足现有需求,挖掘潜在需求,促成社会总供给和总需相匹配,最终实现经济长期增长。  相似文献   

10.
我国89年夏年出现的“市场销售疲软”,不是因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所致,恰恰相反,它是伴随着我国近几年消费基金膨胀,劳动人民实际购买能力大幅度增长而出现的,是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互相并存的,即是说,在“市场销售疲软”的情况下,近期表现为商品销售困难,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近些年社会总需求能力大于总供给的状况却依然没有改变。我认为:“市场销售疲软”的症结在于整个社会的购买倾向降低。即在总需求能力大于总供给局面下的“市场销售疲软”,商品销售困难既不是消费者无力购买,也不是商品总量供给过多,而是消费者有购买能力而不去购买或减少购买。理论界通常把“市场销售疲软”  相似文献   

11.
肯定性宏观调控立足于支持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解决和克服经济运行中的消极因素,最终使经济运行在较高水平的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处于基本平衡的状态中;否定性宏观调控立足于支持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消极因素,解决和克服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最终使经济运行在较低水平的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处于基本平衡的状态中.肯定性宏观调控是一种能使经济体持续稳定增长的宏观调控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一)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两种相反的结论。根据统计局对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测算,近几年社会总需求一直大于总供给,即使是1990年总需求也仅仅压缩到位。但一些经济学家却认为,如果说前几年是需求膨胀,那么经过近两年多的治理整顿,目前已经是有效需求的严重不足了。同时,他们各自都从现实经济生活中找到自己结论的证据。认为需求不足的事实是,目前已经持续了近两年的市场疲软,开始还主要是消费品,尤其是家用电器的滞销,继而则波及到生产资料市场的疲软。需求不足与供给过剩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用不着多解释,市场疲软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现…  相似文献   

13.
(一) 1988年下半年以后,全国经济形势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它干扰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影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进行。黑龙江省的经济形势也不例外,同样出现了令人忧虑的局面。主要问题:一是宏观管理失控,使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消费基金的增长超过了生产的增长,城乡居民购买力大幅度提高,导致1988年消费品市场供需缺口由年初的10亿元扩大到年末的28亿元。全省全部结余购买力累计相当于一年的商品零售总额。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固定资产在建总规模已达到119亿元,尚需  相似文献   

14.
银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在当前,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呢?我认为,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普遍存在的问题来看,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应该是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宏观控制,来达到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影响社会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大体上有两种因素:一种是物价上升和流通速度下降或生产停滞和失业增加;另一种是经济结构瓶颈、效益下降或管理体制不适应等非货币因素。前一种,是短期性因素,主要靠政策来进行短期调节;后.一种是长期性因素,会长久地对经济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导致“需求吸纳陷井”(即因物价上升和流通速度下降而吸纳大量货币需求)和“供给压缩陷井”  相似文献   

15.
一能不能有效地把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以求得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这是关系到巩固和发展当前大好经济形势的一个重要问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大小,决定着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比例关系,即积累和消费、地区生产力开发和布局、农轻重商贸之间以及各行业内部之间发展的比例关系。就货币信用领域而言,固定资产投资  相似文献   

16.
影响我国统一农产品市场发育的成因及对策乔娟索志林目前,我国农业除个别生产项目外,已进入总供求基本持平的发展阶段。但与此同时还有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影响着农产品的供求状况,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商品总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此外,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以粮食播种面积下...  相似文献   

17.
流通经济学     
流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流通过程的经济关系的科学。它是理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一般认为,社会主义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以生产为媒介的流通过程,即社会再生产的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的实现过程。包括商品生产者之间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具体地说,它要研究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转换;商品从生产转到消费(即再生产)过程的运动形式;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及其实现条件;流通过程的劳动消耗及其效果和对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整个经济领域里要逐步扩大市场机制调节的范围和比重,用商品的价值规律来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和更好地解决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经济关系。这样才能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十几年来,我国坚持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效,推动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改革以来,经济增长主体的多元化形成了多元的增长动机,在双重体制下,由于缺乏对多元经济主体行为的有效抑制,必然造成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财政收支逆差,货币投放过量,物价持续上涨,从而导致通贷膨胀的发生。本文指出,在预算约束软化、双重体制交替的体制背景下,企业的趋利化增长动机、地方政府的本位利益势必形成对中央财政乃至银行信贷的强烈冲击与挤压,使得中央政府不堪重负而增大货币投放量,这是持久的通货膨胀发生的体制性根源。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已进入微利时期.百姓经济与微利时期有着重要的联系,微利时期的经济特征企业和个人投资积极性不高;投资微利迫使银行降低利息率;投资微利引起物价普遍较低;微利和低价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百姓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制约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微利时期,百姓的观念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