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一弓从八○年发表了第一部中篇《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以后,一发而不可收地接连写出了五部中篇、八个短篇,多次获得全国和地方的优秀中短篇奖,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他一直致力于新时期农民新形象的塑造,饱醮着时代的浓墨重彩,描绘出李铜钟(《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赵镢头(《赵镢头的遗嘱》)。高山兰(《牺牲》)、白雪花(《流泪的红蜡烛》)、张黑娃(《黑娃照》、《黑娃的新闻》)等一批农民新人形象。这些脱颖而出的社会主义农村新人,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注目。  相似文献   

2.
在灿若群星的当代作家中,鲁彦周以他的小说创作和电影文学创作所独有的思想艺术光彩,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誉。近几年来,在小说领域中,他除了写短篇、长篇外,还创作了《桂花潭》、《天云山传奇》、《呼唤》、《清澈如水的眼睛》、《春前草》等中篇,为我国新时期生机勃勃的新文苑增光添彩,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同时,它们也  相似文献   

3.
<正> 邱勋是建国后成长起来的较有成绩的儿童文学作家。自一九五五年起,他经常深入山东农村,长期从事儿童小说的业余创作,曾发表了三十余篇短篇,出版过短篇集《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和《大车咕噜噜转》等。一九五九年,他写出了优美动人的儿童中篇《微山湖上》,一九七八年,又出版了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区军民关系的儿童长篇《山高水长》。邱勋的儿童小说,不但具有健康的思想内容和昂扬的基调,而且在艺术上有着浓郁的诗意和鲜明的风格;而他在中长篇创作上取得的成绩更大,艺术独创性表现得也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陆地的创作思想在老一代“延安作家”中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它,对于了解老一代“延安作家”和他们的作品,都是有意义的。陆地,壮族,原名陈克惠。1918年生于广西绥渌县(现名扶绥县)。由于向往革命,爱好文学,在广州念过高中和师范后,于1938年进入延安,1939年考入“鲁艺”文学院,和刘白羽、肖殷等是同学。象别的许多老“延安作家”一样,他的创作成绩是卓著的:四十年代的短篇《叶红》、《钱》,中篇《钢铁的心》;六十年代的短篇《故人》、长篇《美丽的南方》;八十年代的长篇《瀑布》,都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文艺界所瞩目。  相似文献   

5.
<正> 也许,人们是在编辑家的名单上热悉李汝琳的名字的,因为新加坡三套颇有影响的华文文学丛书的出版,是与他的名字连在一起,与他的努力和贡献分不开的。而在新加坡华文作家的行列里,李汝琳向有“文艺长跑者”的美称。 作为作家,李汝琳作品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小说、剧本、诗歌和散文。其中成绩较突出的,要算是他的小说了。他的小说,长篇有《漩涡》(1962);中篇有《李汝琳中篇小说集》(待发);短篇有小说集《姐妹俩》(1958)、《新贵》(1979)和《漂浮》(待发)。  相似文献   

6.
童心中流出的清泉郑允钦童话艺术探微陈金泉迄今为止,郑允钦的童话已获奖10余次,其中童话集《吃耳朵的妖精》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短篇童话《好蛇索索米》、中篇童话《怪孩子树米》分别获江西省首届和第二届“谷雨文学奖”,等等,硕果累累,成绩...  相似文献   

7.
中国小说史研究的有益开拓——评《中国中篇小说史》程王月目前,我国出版的小说史研究专著已有许多,王万森、张达合著的《中国中篇小说史》(百花文艺出版社,以下简称《中篇史》)无疑是其中较有特色的一部。它以中国中篇小说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试图说明它的体裁特征...  相似文献   

8.
谁要是想探讨什么叫“爱”,什么叫“艺术良心”这类问题。那就请读一下柯岩的这些小说吧。它们是:《寻找回来的世界》,《他乡明月》(以上长篇),《高压氧舱》,《面对死神》,《道是无情》,《妈妈不知道的事情》(以上中篇),《成就感》,《岗位》(以上短篇)。这些小说,  相似文献   

9.
《山乡巨变》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立波同志给我们留下了《暴风骤雨》、《山乡巨变》……这样有质有量的长篇巨制。《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双峰并立都是他创作山脉中的峰巅,而两者的内容风格迥异。由此可以想见从前者到后者迄逦发展的过程,和作者的呕心沥血,苦心经营。粉碎“四人帮”以后,作者又计划写一部反映解放战争初期战争生活的长篇。他最后遗留给我们的短篇《湘江之夜》就是这部长篇的试笔。我们从这个得奖的优秀短篇可以窥见这部长篇将是又一部别具一格的巨裂。正当他向自己新的创作高峰举步攀登的时候,病魔夺去了他的生命,将要诞生的艺术婴儿也随之天折,实在令人痛惜。谨以此文寄托我的哀思。  相似文献   

10.
在“五四”时期,写女性的从苦闷到觉醒然后又陷入苦闷,寻求人生的真谛,已成为作家们共同关心的主题。尤其是女作家更为突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五四”女作家群的小说。鲁迅《伤逝》的出现把这一主题引向了深化。到茅盾《蚀》的发表,新女性的形象从作家们一个又一个典型现象,发展为“时代女性”群的形象。嗣后,茅盾在短篇集《野蔷薇》、《宿莽》,中篇《路》、《三人行》、长篇《虹》里,续续着力塑造了“时代女性”的系列群象。也可以说,茅盾在他早期的  相似文献   

11.
著名作家鲁彦周虽然年近古稀,但创作力仍然十分旺盛,近年来除出版长篇小说《阴阳关的阴阳梦》之外,还接连发表了《乱伦》(一九九三年《中国作家》)、《孽缘》(一九九四年《清明》)、《天问》(一九九五年《海峡》)和《迷语》(一九九六年《人民文学》)四部中篇小说,一部四十多万字的长篇也即将脱稿。本文拟就鲁彦周的《乱伦》、《孽缘》、《天问》和《迷沼》四个中篇作一述评。鲁彦周是一位责任感时代感十分强烈的作家,无论是他早期创作的剧本《归来》,还是他在粉碎“四人帮”后创作的中篇小说《天云山传奇》,以及反映农村改革…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天津文学的一个重要收获是“津味”写作。“津味”的酿造 ,首推冯骥才。他在 80年代中期发表了“津味”醇厚的《神鞭》和《三寸金莲》,并产生较大反响。后来 ,他又写出长篇小说《阴阳八卦》、《俗世奇人》。冯骥才之外 ,倾其全力经营“津味”写作的作家 ,就是林希了。自 80年代末起 ,林希潜心于天津历史题材的创作 ,迄今已出版多部长篇和 4 0余部中篇小说。他的小说大都取材于清末民初至抗战胜利前后的旧天津 ,内容主要为三个层面 :一是家族系列 ,包括长篇《买办之家》、《金枝玉叶》、《桃儿杏儿》及中篇《小的儿》、《蛐蛐四爷》等 …  相似文献   

13.
传奇色彩的英雄史诗 蒙古族人民在远古的原始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除了创作大量的神话传说和祝赞词以外,也创作了具有独特形式的、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史诗。其中除了举世闻名的优秀长篇传记史诗《江嘎尔传》和《格斯尔可汗传》以外,在蒙古族民间,迄今还以口头形式流传着许多短篇、中篇史诗。对这些史诗的搜集、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主要是解放以后开始的。现在我们搜集到的史诗大部分是在呼伦贝尔盟巴尔虎牧区和哲里木盟的科尔沁草原流传的;少部分是在昭乌达盟、巴彦淖尔盟和鄂尔多斯地区搜集到的。其中也有一部分卫拉特蒙古史诗和布利亚特蒙古史诗。现在已经整理或出版了其中具有相当思想艺术水平的有三十来部。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在公元前138年前后,和其宾客集体撰写的一部书。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少子淮南厉王刘长的儿子,文帝时被封为淮南王。据《汉书·淮南王传》记载:“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他在当时封建贵族中,是最有学问的。他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著书立说,“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为《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但留传下来的只有《内书》二十一篇,就是现在的《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  相似文献   

15.
“新写实作家”方方在当代作家特别是女作家中,应当算是一个不断把握又不断超越自己的人。1986年发表《白梦》以后,其小说风格发生了改变,愈来愈变得沉潜、冷峻和深远。《白梦》、《白雾》、《白驹》这三部中篇的发表,评论界开始注意到方方对生活“原生态”的写  相似文献   

16.
杰克·伦敦“北疆传奇”小说是强悍的自然主义与温情的浪漫主义的结合。在《热爱生命》中,一方面伦敦将主人公置于北疆冷漠的环境、饥饿和死亡的现实威胁中,让他明白自然力的强大和自身的渺小;另一方面伦敦赋予淘金者正视严酷现实的勇气,战胜逆境的坚强意志以及成为强者超人的英雄气概,使他相信自己拥有搏击自然的精神力量,从而赢得在北疆的生存权利。因此,《热爱生命》是一部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融合的短篇力作。  相似文献   

17.
王晓玉,一个陌生而又普通的名字,竟然接二连三地在《小说界》上发表了以《上海女性系列》为副题的三部中篇力作:《阿花》、《阿贞》、《阿惠》。作品以山东路、福州路一带的上海老式里弄为背景,写出了这只角的上海人的生态与心态,为描绘上海的都市文学凭添一景。  相似文献   

18.
萧红居港期间创作了两部长篇代表作《呼兰河传》和《马伯乐》,三个短篇《后花园》、《小城三月》、《北中国》和一个口述小说《红玻璃的故事》,可说是萧红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长篇小说都涉及重写短篇题材。这一独特现象为人们考察萧红居港期间的创作自觉意识及其民族性思考提供了解读的空间。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对短篇小说《家族以外的人》、《后花园》中的有二伯和磨倌等形象进行了再造与重写。在小说重构过程中,萧红游走于情感诗意与理性概括之间,叙述视角、立场和表现主题亦发生相应变化,从中可以看出萧红居港时期的小说创作题旨及其内在规律,以及她如何执着于作家姿态的独立性,而成就了她在居港期间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文革”题材小说,以1977年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发端,很快因《伤痕》、《我应该怎么办》、《月兰》、《在小河那边》、《神圣的革命》、《枫》等大批短、中、长篇作品的问世形成高潮。但此后,便逐渐为“反思”、“寻根”、“改革”、“探索”的声浪所淹没(其间有一些作品以“知青小说”的面目出现,它们和一般的“文革”题材小说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后者以“文革”社会为观察点,而前者却是聚焦于“文革”背景下的“知青”的生存状态)。如今,在相隔十多年之后,它们却又悄悄地同时又是成群结队地走上了文坛。 据笔者视野所及,仅从一些主要的文学期刊来看,去年以来就有短篇《青苹果》(沈嘉禄,《十月》1993、1)、《老家的皂角香》(鲁脉,《人民文学》1993、4)、《结局》(吕志青,《人民文学》1993,8);中篇《北京有个金太阳》(李锐,《收获》1993、2)。此外,笔者还读到一部不久前出版的长篇小说《无字碑》(叶玉生,海峡文艺出版社)。  相似文献   

20.
<正>在英国文学史上,很少有象戴·赫·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这样多才多艺、富于激情的作家。他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文学批评和文学翻译等方面都有所探索,作品多达40卷,可谓著作等身。他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创作,共有10部长篇,7部中篇,60多个短篇。 在讨论劳伦斯及其创作时,总有这样一种观点:“他主要在内容上,而不是艺术上,被看作现代派的。”其实,任何一种真正的艺术,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是统一的。既然劳伦斯的小说在内容上是现代派的,那么其艺术形式也必然与之相适应。事实上,劳伦斯在他的小说创作中汲取了欧洲文学的优秀传统,熔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于一炉,创造了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现代主义小说。本文拟就劳伦斯小说艺术技巧的几个方面初试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