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里森是一位美国现实主义黑人女作家,她的巨作《宠儿》揭示了莫里森在解放黑人、恢复黑人主体文化意识方面所做的探索。她呼吁黑人勇敢地面对过去,寻求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找回自我,治愈创伤,融入黑人社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本文从非洲文化、哥特文学和黑人族群等三个方面分析非裔黑人寻求自由、重建民族文化意识之路的艰辛,同时也探讨了莫里森在这三个方面所运用的独特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2.
《柏油孩子》以黑人神话为原型参照,叙述了一对黑人青年的不同人生。莫瑞森借用沥青娃娃隐喻黑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告诫黑人不可背弃自己的黑人特性,要提防白人文明中的陷阱。由于神话原型的成功运用,该小说突出地体现了黑人文学的美学特征———隐喻性,从而使它具备了深刻的文化蕴函  相似文献   

3.
娱乐广场     
《山西老年》2010,(8):30-31
故事斋冒险的肥皂商福勒是美国一位黑人佃农七个孩子中的一个,中学毕业后,他选择经商,经营肥皂。于是,他从邻居开始,挨家挨户推销肥皂,逐渐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肥皂商。  相似文献   

4.
一艘货轮在烟波浩淼的大西洋上行驶。一个在船尾搞勤杂的黑人小孩不慎掉进了波涛滚滚的大西洋。孩子大喊救命,无奈风大浪急,船上的人谁也没有听见,他眼睁睁地看着货轮托着浪花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5.
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论述了莫里森的《柏油孩子》中黑人森和吉丁之间相互救赎的努力和尝试,以神话故事中“柏油孩子”和“野兔”之间的故事为原型,旨在揭示非裔美国黑人在自身文化断裂的困境中为求生存而作的努力和挣扎,并且指明只有回归过去,以黑人文化精髓的宝库为基础,再积极学习吸收白人文化中先进的优秀的东西,从而丰富自身的文化,才是黑人护持和弘扬黑人文化的真正道路,黑人民族才能得以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存活下去。  相似文献   

6.
原来,优等生并不是各方面都是优秀的…… 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可以说是秘密吧! 刚吃过午饭,从食堂往办公室走。一路上,边欣赏着美丽的校园,边看着孩子们开心地嬉戏。走到二楼楼梯上,“哎呀!”一个小女孩迎面撞在我的怀里,随之而来的,是一群孩子跟在后面。再仔细一瞧,是我们班里的几个女生,一数,7个。  相似文献   

7.
郑璇 《女人世界》2008,(2):11-11
嘿,宝贝儿,你叫什么名字?这是多年前曾看过的一部影片《杀死比尔》里的一句台词。影片开始,一白人女子来到一黑人女子家中,两人各持利刃,以性命相博,下手狠辣,正砍杀中,一辆公交车在不远处停下,一个黑人孩子走下车,向这个弥漫着死之气息的屋子走来。看到孩子,两个人部停下来,平静对峙,但危机四伏。门开了,  相似文献   

8.
风中的木桶     
一个黑人小孩在他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每天早上,他用抹布将一个个木桶擦干净,然后一排排整齐地摆放好。令他生气的是:往往一夜之间,风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小男孩很委屈地哭了。父亲摸着男孩的头说:“孩子,别伤心,我们可以想办法去征服  相似文献   

9.
从女权主义话语的视角对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孩子》进行关照,诠释小说中体现女权主义话语的"黑色"声音、黑人女性文化身份的认同与颠覆以及消解、重构黑人女权主义话语的路径——喻指。小说以人名、物名、地名喻指白人文化主导下黑人女性的生存境遇,折射出黑人妇女在追求自我解放的过程中从"迷失自我"到"彰显自我"的成长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女权主义话语叙述风格。  相似文献   

10.
女王吵架     
《可乐》2007,(11)
维多利亚女王和丈夫阿尔伯特亲王激烈争吵起来。这在他们的婚姻生活中并不常见。两人你一句,我一句,互不相让。突然,阿尔伯特亲王猛地站起身,怒气冲冲地离开卧室,奔向书房,"砰"的一声,重重地关上房门。女王追过来,一脸怒气地敲  相似文献   

11.
父亲是孩子的精神偶像与物质生活提供者,然而,在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中读者却很难找到父亲的形象,尤其是正面父亲的形象。缺失父爱的黑人孩子往往陷入人生恶性循环的"马太效应"。莫里森小说通过"父亲"缺失,深刻表现了作者对完整和健康家园的渴望,同时也从另一个视角控诉了黑人民族受到的戕害。  相似文献   

12.
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胡克斯非常注重对女性传统的建构.她发现,正是因为审查制度、评论界以及媒体等因素的合力,造成了黑人女性传统的断层.鉴于此,她从黑人女性写作的历史和她们的文化传统形式入手,将自传这种黑人女性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以及黑人女性的卷发、爵士乐和专属南方劳工阶级居住的小屋都纳入传统之中,从表现形式上丰富了黑人女性传统的多样性,也使得她的建构观当之无愧地成为黑人女性传统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3.
作为当代黑人女性作家的新锐,特瑞·麦克米兰致力于描写当代黑人女性的生活.通过分析麦克米兰的小说《力不从心》,从挣扎于家庭亲情中的中产阶级黑人女性、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黑人女性、处在种族关系改善中的黑人女性和卸去"强大的黑人女性"形象负担的黑人女性等四个方面,看作者如何描写当代黑人女性的改变,特别是她们生活上的改善,并由此透视作者对黑人女性气质的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4.
一个约模十一二岁的小女孩,清瘦清瘦的,手握一根小木棒在前面走着,后面是一个约摸四十多岁的盲人,也握着这根小木棒在后面跟着。两人一前一后,走走停停,他们绕过停放在路边的车辆,穿过大街上往来的人流,拐入一条深深的小巷,在我不留意间从我的视线中消失了。然而,小女孩胸前的红领巾,却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地飘动着,永远也不会逝去。抑或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在我工作的那所小学里,我见到了那个小女孩,我真想从她那难能可贵的行为中发现或寻找到平常孩子身上所没有的东西。小女孩的班主任告诉我:她叫刘琪,父亲是个盲人,靠在街头占卜算命为生,母亲…  相似文献   

15.
带女儿去了一趟乡下,几天的时间,她便和邻居家的孩子玩在了一起。每天,那个女孩都会在楼下喊女儿的名字,然后,两个人一起去后面的小山坡上玩。小小的山坡上,像是一个天然的游乐场。  相似文献   

16.
《北方人》2006,(3)
天落急雨,行人莫不脚步匆匆地奔走。匆忙中我看见:一位母亲骑自行车带着孩子,孩子穿着一件偌大的米黄色雨衣,而母亲却尽着衣服淋雨,头发和衣服都已经湿漉漉了。“喂。你穿上雨衣,让孩子钻你背后不就得了?”骑车超过她时,我忍不住多了句嘴。其实这常识性的做法她一定晓得,我多嘴的原因,也有些是缘于好奇。“儿子喜欢看雨,钻到我后面就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人性角度出发,对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的三次高潮作一梳理,展现黑人作家笔下的黑人民族漫长的觉醒之路:从默默屈从于"劣等公民"(黑奴)身份以换来名义上的"自由"(黑人),到觉醒并争取全面人权的抗争("新黑人"),再到认识自我价值和实现身份认同(人)。旨在研究和探索人性这一文学命题下黑人人性逐步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嬗变过程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白色菲勒斯统治对黑人女性身体的摧残是导致塞丝弑婴的根本原因,也是把众多奴隶母亲推向杀死孩子边缘的主导因素。奴隶制下黑人女性身体的被掠夺间接摧毁了黑人的男性气概,使他们在精神上处于被"阉割"状态。奴隶制废除后,身体上获得自由的前奴隶在精神上仍未摆脱白色菲勒斯统治留下的阴影。但黑人女性在这场战争中并没有束手就擒,而是通过不懈努力进行了权力反转,对白色菲勒斯的解构实现了最后的合围。  相似文献   

19.
《北方人》2006,(5)
记得几年前在电视上看到温妮·曼德拉接受采访,穿着雍容华贵的她态度坚定地说,她要继续为贫苦的黑人而战斗。富有平等意识的记者便把镜头对准她那豪华住宅和珠光宝气的衣饰,不无讽刺地问:“你就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为穷人战斗?”这位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前夫人似乎不认为这个问题是个问题,正如她涉嫌囚禁并谋杀一些被怀疑为叛徒的年轻黑人,对于一些黑人解放运动的参与者来说,不应该算是一项罪行。在南非长期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制度下,极端的压迫导致奋勇的反抗,制度性的犯罪使得被压迫者也和压迫他们的人一样,视暴力为理所当然。在经历过比任何殖民地都更为严酷的种族专制后,从长期梦魇中醒来的南非黑人  相似文献   

20.
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以炽烈的语言和高度的叙事技巧表现了奴隶制在黑人心灵上的创伤,同时,作为一部黑人文学作品,《宠儿》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丰富的黑人文化蕴涵。本文从鬼魂、群体、口述、语言等方面探索了《宠儿》所蕴含的美国黑人文化,从而说明了《宠儿》是一部如莫里森所说的"不能更改的、无可辩驳"的黑人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