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佛教对北朝儒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为笔者研究南北朝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系列论文之一.关于北朝儒学,学界自来多以朴纯、守旧、专为训诂章句视之,笔者认为:北朝儒学实受当时盛极之佛教较大影响,其面貌与汉儒之学实已不同.北儒中层次高者,讲论儒典,追求“领新悟异,发自心胸”,或不拘章句,重在对儒典的发凡举例,明显吸收佛家义理,旨趣与东晋南朝清谈人士有相通之处.其余北儒多有借鉴佛家讲唱释典佛法之形式者,与前者相比虽略显皮相,但正由于其法浅易,故能骇然动俗而蔚然成风.本文部分内容,实受牟润孙先生《论儒释两家之讲经与义疏》一文启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对比,对该战役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作有益的探讨。怛逻斯之战并没有改变中亚当时的政治格局,其影响也主要表现在唐朝的先进工艺,尤其是中国的造纸术传播到中亚,客观上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发展和唐与大食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3.
中亚民族陶瓷艺术史探析贾东海中亚民族的陶瓷艺术象其他实用技艺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亚文化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探讨中亚各族陶瓷艺术史的发展脉络,艺术风格特征、类型及其东西文化对中亚陶瓷艺术的影响。由于这方面的资料甚为缺乏,加之笔者水平...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歌谣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歌谣是民众生活与思想实践的直接反映,是民众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看法和呼声,是民众参与社会政治的一种特殊公众舆论。歌谣的社会舆论功能,必须通过传播才能够实现。魏晋南北朝歌谣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个体传播和群体传播来实现的,其具体的形式则有口耳相传、题壁、歌诵传唱和呼告传播等多种。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盛行的歌舞之风等社会文化和心理氛围也促进了歌谣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西域同内地的文化联系源远流长,汉文化在西域传播,自先秦经两汉、魏晋南北朝至唐达到高潮,丰富和发展了西域文化.本文运用文献史料和考古发现,对先秦至唐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6.
鲁先圣 《社区》2010,(23):43-43
陈寅恪在谈到宋代文化时曾经这样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宋之世。”陈先生的这个说法,已经是当代学术界的共识:宋朝一转唐朝的恢弘气象,收敛锋芒,静心修为,开启了一个与唐朝截然不同的文化盛世,造就了中国文化史的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7.
当前以新疆为原点面向中亚地区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尚处于起始阶段,还存在着文化传播力与媒介影响力失衡、国际传媒报道失真、本土性价值观念与话语体系失语等文化传播困境。在国际传播语境下推动中华文化中亚传播,将文化传播视野扩展至人类共同发展层面,可达成与不同民族国家各文化间的传播共识,实现中国与中亚各民族国家的和平对话,延伸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意义空间,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8.
“文史互证”是源于传统的训诂考据学方法而参以宋代以来的史学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学、浯言学、诠释学理论精华的一种既打通汉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学研究方法。此方法之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史料之拓展和解读之深入。魏晋南北朝诗文的史料价值,大致有二一,在政治、思想、文化、社会风习、个人生活等方面,可补正史之阙。二,大量个人情感心态成分本身即构成当时历史的一个侧面。用此时期诗文证史,在解读时应做到;一,能感之。“其所感较深者,其所通解亦必较多”。二,对作者其人其文,“具了解之同情”。其三,对诗文典故,要按陈先生的原则,仔细而审慎地考辨其中之古典今典,分析论证解释其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作为横亘于欧亚大陆中间地带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被中原文化笼统称为西域之一部分的新疆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明发展方式。一方面,作为欧、亚文明传播的桥梁,以游牧、贸易文化为主要代表的中亚各民族人们,在以流动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生活方式过程中促进了欧亚文明之间的良性交流互动;另一方面,中亚各民族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创造出各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对欧亚文化圈的发展发生作用,共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新疆各民族社会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巨变,无论是以哈萨克族为代表的游牧社会,抑或是以汉族、维吾尔族为代表的农耕定居社会,都遭遇到整体社会环境变迁所带来的影响。在新的发展时期,新疆各族人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迁,现代大众文化正在成为各民族文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位于中亚的犍陀罗地区被公认是佛像起源的土壤之一,在对其文化特征的研究中,学术界在“希腊影响说”与“罗马影响说”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分歧。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用单一的“希腊化”或“罗马化”都不能客观概括其多元文化特征。犍陀罗佛像起源问题是佛教传播过程中一个独特的侧面和缩影,反映出佛教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同时,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互动的过程中,佛教具备了更好的普适性从而获得较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对传教士与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引进与传播的研究,已不是时新的问题了。但以往的研究家们多是注重传入的自然科学本身,而对于引进与传播过程中传教士所起的作用,不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肯定话,便是因历史的隐衷,无视历史事实地言必称“以中国学者为主”。笔者有感于此,不揣浅陋,试图给以澄清。一、明末清初传教士的出色表演 1601年利玛窦到北京,受到万历皇帝的召见和款待,西方传教士东进的号角至此吹响了,而延续了几百年之久的西方自然科学的引进与传播至此拉开了序幕。从这时起到十八世纪的最初几十年,为引进与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的第一阶段。在这一时期里,有关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先生专治史学,兼及语言、宗教、文学等多种学科,在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方面并元特别系统的论述,偶尔强调影响研究的学理性,并与文化研究相联。但寥寥数语,却极为睿智与深入。在具体研究实践中,陈先生擅长佛教对中国文学影响关系的研究,并与历史、语言学等互相发明。探幽烛微、多所新见。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新中亚战略“及其对中国战略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研究和重视不够,目前中亚战略价值被严重低估,对发展与中亚关系缺乏应有的力度。笔者从美国“新中亚战略”对中国战略安全的影响这个视角,提出必须进一步发展与中亚各国的关系,从经济入手,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等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促进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全面利益,从根本上保障中国的战略安全。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在社会动荡中前进的。魏晋南北朝400年间的民族迁徙和融合,突破了南北地域的界限,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加速了社会经济和自然科学的进步,使封建文化呈现绚丽多彩的图景。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史学,不论在续修前代史或编纂当代史方面,在这一时期都获得相当的成就。近几十年来,我国史学工作者对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取得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苏联的解体,中亚国家的独立,其伊斯兰势力迅猛发展,十分活跃,并在该地区的政治生活中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因而为国际社会所关注。我国与中亚在地缘上相邻,西北少数民族与中亚又有着民族、宗教、文化上的联系,中亚伊斯兰势力的复兴必将对我国造成一定的政治影响,因此,探讨中亚伊斯兰势力复兴的基础及发展前景,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俄苏音乐文化的传播,对中国革命歌曲的创作以及中国抗战音乐的发展产生过直接的影响。本文聚焦抗战时期重庆主要刊物,搜集、甄别、整理战时首都重庆俄苏音乐文化传播的相关文献资料,探查俄苏音乐文化传播在战时首都的关注重点和主要特点,探讨俄苏音乐文化传播对战时首都重庆抗战音乐发展的影响及历史意义,从而确立俄苏音乐文化在以战时首都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传播状况的总体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歌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众多诗人的创作实践、经验积累之后,到了唐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诗歌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美不胜收的繁荣局面。以歌咏大西北历史生活、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边塞诗,在盛唐时代蔚为风气,形成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诗人诗作,异彩纷呈,名篇佳句,至今传唱不衰。无论其内涵之丰富、风格之多样、诗艺之高妙、影响之深远,均为当代边塞诗的创作提供了广泛的借鉴和有益的启示。当代诗人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仅就笔者近年来有限的阅读,略陈管见。一在…  相似文献   

18.
论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融通与共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医学从来都不是一门与社会、文化无关的纯自然科学,医学与社会、文化相关。医学发展到今天,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交融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和关注,但现在还只局限于从理论的层面上进行研究。作者从医学发展的新的实际出发,在对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作进一步阐述的基础上,结合南京医科大学的实际提出对两者的融通和共建。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医药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她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了卓著的贡献。中医药学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片沃土.她与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密不可分,其自身独特而丰富的内涵昭示我们:单纯从自然科学领域去探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结合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在已迈入21世纪的今天,为了使祖国医学更广泛地走向世界,进一步造福于人类,我们必须从多学科、多领域、多层面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使之发扬光大。《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季刊)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办刊宗旨是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服务,主要反映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中医文化研究的新成果、新动态。辟有中医文化、哲学、史学、文献研究、人物、教育研究等专栏;刊登中医文化、哲学、经济、中医学史、中医文献、医学心理、医学伦理、中医海内外教育等方面的论文。  相似文献   

20.
《南都学坛》2019,(1):1-9
张骞"凿空",开拓了交结西域的交通路径。汉武帝以封"博望侯"嘉奖其功业。"博望"名号成为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形成了典型的纪念意义,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张骞的历史贡献之一,是将亲身考察所获得的有关中亚地方的知识传递到中土。张骞之"博望",打开了中原西望中亚的明亮的视窗。在获得有关中亚诸多文化信息的基础上,张骞的外交实践与交通开拓也多有成就。张骞"浮槎"神话,可以看作民间社会对"博望"所体现的创新性、开放性、进取性文化精神的肯定和赞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