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论部落     
部落是原始社会的人们共同体,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发表以前,人们氏族、部落不分,部落、部族不分。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书中讲到氏族语言发展为部落语言,而后部族语言、而后民族语言。学术界以此类推。认为氏族先于部落,有人甚至将氏族和部落视为两种历史形态或两个历史形态的民族共同体;还有的人反对称部落为民族,认为“部落不包括在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之内”。这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
西周春秋时期的贵族和国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由氏族部落进入国家和阶级社会的时期。因此,西周春秋时期的贵族和国人还有很浓厚的氏族贵族和氏族成员气质。他们权力很大,保存了氏族贵族和成员的民主权力。这时的中国还在集权与民主分庭抗礼阶段。 下面分贵族、国人两部分,略述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诸氏族正处在繁荣的母系氏族社会。有许多氏族部落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逐步向肥沃富饶的黄河中部黄土平原移动。后来,他们终于在中原地区汇合,并同当地的部落集团融合,而成为历史上进入文明时代最早的华夏族。在这些部落集团中,以后建立商王朝的商人,最初活动于东方;以后建立周王朝的周人,最初活动于西方。他们原是分别来自我国境内不同方向的氏族部落,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从公元前十世纪起,阿拉伯人就已经在阿拉伯半岛上居住。他们曾先后建立过马因国、奈伯特国、希赖王国、迦萨尼王国等。这些国家不仅对地中海各国与印度之间的贸易起过中介作用,而且也是把波斯文化和希腊文化传播到阿拉伯半岛的使者。到公元五至六世纪时,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氏族部落仍处于原始公社制的社会阶段,各氏族部落均有共同使用的牧场,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和宗教仪式,氏族族长和部落酋长掌管着氏族部落的一切内外事宜。  相似文献   

5.
图腾与民族地区的风俗社情有紧密的联系,了解图腾文化是我们揭开民族风俗习惯之神秘面纱的钥匙之一.而正确认识图腾起源是我们认识图腾、图腾崇拜、图腾文化的重要前提.关于图腾的起源,学说繁多.笔者认为图腾起源于氏族部落时期的现实生活,是氏族部落时期频繁迁徙的产物,是氏族部落时期生活遗迹的体现.因为他人尚未作类似的论断,姑且称之为新论.  相似文献   

6.
关于诸葛亮的复姓及世家探源王德峰梁汉珍诸葛氏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有显赫地位的大家族,自西汉、三国以迄魏晋,代有名人,这与诸葛氏族特殊的文化传承是分不开的。在诸葛氏这个大家族中,对中国历史最有影响的人物莫过于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本文对复姓“诸葛”是否...  相似文献   

7.
满族肇兴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档案资料和史籍,对满族从氏族部落时代向国家过渡中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的特征、性质及其演变情况进行了探讨。作者指出,努尔哈赤称汗建国,是满族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结束了漫长的氏族部落时代,开创了满族历史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8.
中国少数民族萨满教具有明显的氏族宗教的特点。从其起源而论,它是氏族部落时代的产物。萨满教作为一种氏族宗教,它和氏族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绝对的认同关系。氏族成员们通过参加一些宗教仪式活动来与萨满教认同,并将萨满视作他们氏族利益的代表。萨满也要通过举行一些规模较大的民俗仪式活动方式来与氏族成员认同。通过这种双向的认同过程,萨满教和氏族共同体之间结成牢固的联盟关系  相似文献   

9.
彭英明同志的文章《部落产生及其浅探》(下简称彭文)对我在《论部落》一文创用的“前氏族部落”一词提出异议,认为只有“后氏族部落”而没有“前氏族部落”。现释于后,作为对此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在探讨北元时期蒙古政治史时发现,此时期封建部落混战、汗权之争以及诸部落的重新分化、组合,都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正统观念密切相关。搞清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北元时期蒙古政治史、部族史无疑大有裨益。对此,笔者查阅有关史料,提出个人管见,不妥之处,请诸位同仁斧正。据蒙古族世代口碑相传:成吉思汗诞生之两千年前,后来被称为“蒙古”的部落被其他部落打败,仅遗两男两女逃至额儿格涅坤山中居住。两位男性分别叫作“乞颜”与“捏古思”。他们的后裔世代繁衍,组成新的“斡巴黑(氏族),并不断出现新的分支。其中乞颜氏族中  相似文献   

11.
《史记.五帝本纪》所记载的五帝谱系,历来是学者争论的焦点。从现存文献记载归纳出的四种五帝谱系来看,其基本框架是一致的,只是个别世系略有差别。从民族学的角度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五帝之间并非直系血缘的父子、子孙关系,而是氏族、部落发展过程中的分裂与分化。五帝谱系不是五帝的家谱,而是对于中国上古氏族部落乃至民族历史发展轨迹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华胥氏的历史传说与考古文化史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胥氏在历史传说中是伏羲氏的母亲。其实,华胥氏是氏族或部落之名,“华胥氏”就是“花须氏”,亦即“花芯氏”,即崇拜“花芯”的氏族部落。该氏族部落首领是华夏民族重要的始祖之一;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彩陶以“花叶”纹为主,应是华胥氏族的主要后裔;甘肃秦安大地湾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中,出土的“华胥氏”女神像说明该类文化居民也是华胥氏后裔,为“华胥氏”是华夏民族的共祖提供了依据;蓝田是古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华胥氏后裔的繁育之所。  相似文献   

13.
古代藏族氏族部落的迁徙、内部整合与分化是古藏文吐蕃地名产生的主要原因。从民族史视野审视古藏文吐蕃地名,其与古代氏族名、部落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同时与唐朝及其他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和政治地理格局演变有密切的关联。吐蕃地名是吐蕃时期遗留下来的重要文化符号,对以后藏族地名文化产生了比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和直接的影响,要了解吐蕃时期地理历史语言,可从地名入手从事论证研究。同时,想考证近代藏族各类地名的来源含义,也可以从吐蕃地名查找其根源。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当代人类学等学科的发展 ,摩尔根在19世纪末期提出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和国家等理论无不呈现出极大的历史局限性。它们体现在 :1、氏族并非产生于“血缘家庭” ;2、部落并非是个严格的血缘组织 ;3、部落联盟并没有普遍意义 ;4、希腊并非早期国家的典型。澄清摩尔根理论的错误影响 ,使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理论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 ,是我们急需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后,学术界对太昊伏羲氏和女娲氏的研究比较多,大多数学者认为他们是人而不是神,也不是"时代符号".但对他们的"父"族燧人氏,却鲜有研究.主要原因是燧人氏事迹简略,形象模糊,多以为是个"时代符号".我们认为:从距今二三十万年进入到"早期智人"(古人)生存时期,伴随着母系氏族的出现,作为"首领"的神传说人物,不论其故事有怎样的神话色彩,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距今约五万年前进入到"晚期智人"(新人)阶段后,氏族首领也是如此,燧人氏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氏族首领.他因发明"人工取火"而被称为三皇之首,亦称为"遂皇"(即燧皇).  相似文献   

16.
远古石雕自身的形制、纹饰等,反映着我们祖先远古时期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其中的女神崇拜是古代先民们创造的主题艺术之一。为了繁衍生息、兴旺部落和氏族,他们崇拜女神,还曾把生殖器作为偶像来崇拜。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说:神话是“在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神话传说的创作方法虽然是浪漫主义的,但还是以现实为基础,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的。神话归根到底是“人话”。因此,远古的神话传说往往是原始社会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的具体反映。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内容丰富,生动感人,本文拟就其中反映出的中华民族在原始社会的伦理思想,作一祖浅的探讨。一恩格斯曾经指出:“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无论对别一部落的人来说或者对他们自己来说都是如此:部落、氏族及其制度,都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都是自然所赋予的最高权力,个人在感情、思想和行动上始终是无条件服从的。”维护和服从氏族和部  相似文献   

18.
鲜卑族在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是曾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多重角色的民族,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部落集团。自东胡被匈奴打败之后,东胡各部落四散而去,其中的一支在大鲜卑山(大兴岭北段)定居下来,这就是后来建立北魏政权的拓跋鲜卑的始祖。从后来发现在嘎仙洞鲜卑人居住的遗址得知,他们还处于原始氏族末期阶段,后来,终于走出了世代穴居的大山,开始了南迁西进的艰苦历程。本文着重探究南迁西进后诸部鲜卑人的发展状况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死后,不少两晋南北朝人士都以他来自比或将他人比作诸葛亮。这其中有胸怀大志的人士来自比的,有以贤臣、贤相来比赞的,有以诸葛亮与刘备君臣际会比来附的,有以顾命大臣如诸葛亮受遗命辅政来类比的,等等。他们因为与诸葛亮在抱负、经历、业绩等方面有共同点,所以用诸葛亮来自比、类比。这种形式是一种称颂、赞誉。统计这一比附形式的数据,自比或被比者达18人次之多,朝代有西晋、东晋、南朝的刘宋、萧齐、萧梁,北朝的北齐、北魏、西凉、后凉等。这一比附现象的时间跨度长,涉及地域宽,被比附的人次多,足见诸葛亮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认可度和影响。不过,这些自认为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人和事,其形象远不如诸葛亮完美,其影响远不如诸葛亮深远,他们中的多数已被历史的浪潮所淹没。历史证实,诸葛亮可比而无人能比肩,更难以超越。  相似文献   

20.
两种国家起源模式的比较研究——国家起源道路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有两种模式论 :氏族模式论 (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和酋邦模式论 (群队→部落→酋邦→国家 )。一部分学者认为氏族模式过时了 ,主张用酋邦模式代替氏族模式。但仍有一些学者固守氏族模式论是惟一正确的国家起源模式。其实 ,这两种观点都存在片面性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国家起源模式 :氏族→部族→分化社会→原始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