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文坛出现了一阵“寻根”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同志为前段文坛一意仿效西方文学,不努力继承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而深感不安;另一方面也是对当代中国文学落后于世界的现状忧心忡忡,由此想凭借这股西来的风,发愤擎起民族文化的大旗去冲锋陷阵。就这一点而言,把“寻根”的文学与文学的民族化相提并论,倒也是可以的。前些时,有的同志提出“我国文学在本世纪末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于是有人质疑说这个提法不科学,值得研究。因为什么是世界先进水平,就文学来讲不同于自然科学,不好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的人文精神都立足于“以人为本” ,但其内涵和外延均有较大的差异。西方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中国文化在其早期就显示出非宗教性的品格特征———浓厚的人文精神。所以 ,由中西文化所形成的中西人格取向、道德价值观迥然不同。历史赋予我们当代人的使命是通过改造传统文化来发展现代化 ,而不是用现代化来嫁接传统文化 ,这是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3.
翻开中国当代文学史,在本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兴起的“文化热”中,我们不难发现“寻根文学”这一页。那么什么叫“寻根文学”?用文学界权威人士的话来概括即“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寻根文学并不是一种复古,它试图用一种全新的现代的、或...  相似文献   

4.
客家人有很强的寻根意识。为什么客家人有如此强烈的寻根意识?寻根与认同有什么关系?认同的基础又是什么?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客家民系的品格特征,加强海内外客家人的联系和情感交流,进一步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海外客家人的寻根意识来源于对客家民系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认同是寻根的驱动力;而认同的基础是文化而非血缘关系;因此,开展客家文化研究,弘扬客家文化,可以使海外客家人的寻根意识和认同感得到满足和加强,从而达到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和繁荣昌盛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史文化的回归。古蜀之王杜字史称“望帝”。朱利是古蜀帝妻第一人,《蜀近年来国内外的中国人悄然盛行“寻根”热,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的复兴,说明了我们这个国家,需要有一种对民族根系的血脉认同,需要一种历王本纪》所栽“朱利井中出”,即便把它当成神话,也是崇州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立足崇州,通观古今,朱利可谓崇州的根,在崇州市中心广场上,应该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建造一座“古蜀国母”的大型雕塑,以纪念这位“慈爱有加蜀民母,功德无量望帝妻”的老祖宗。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文学经过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之后,出现了一股潮流——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一个边缘很模糊的概念。寻根,寻文化之根,文化是一个内容深广的关联域,于是,寻根文学也包罗了众多的东西。其实,人们生活本身就是文化,没有一篇小说不在表现本民族的文化。所以,不应该把凡是表现了文化的小说划归寻根文学。寻  相似文献   

7.
80年代中期出现于中国文坛的寻根小说,表现出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相似的民族文化危机感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作品都着重对民族特性进行了发掘、阐扬和批判。寻根小说明显受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启迪和影响。但寻根小说存在既排斥西方文化又模仿魔幻现实主义,既否定“五·四”文学传统又不自觉地回归“五·四”文学传统等矛盾。魔幻现实主义和寻根小说的经验表明,民族性不排斥向外借鉴,民族性并不是死守传统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8.
寻根文学与“五四”是两个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的文学启蒙运动。五四启蒙思想由于对传统性的全盘否定成了“无根状”思想。寻根文学表现出了更多的对传统的认同、欣赏甚至迷恋,而完全丧失了主体性和批判精神。这样,寻根文学追求的“国民性重建”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传统美学抽象、封闭、单一论域的研究范式已无法对消费文化形态中艺术多样化生存选择做出阐释。当代文化的审美转型要求我们从传播的视角思考审视人类文化中的艺术现象,建构一种超越自律与他律、精神与物质二元对立的新的“艺术—社会”研究方法。于是我们必然要把艺术也视作由主体人所参与的文化交往活动,将传统美学中抽象的“艺术”概念还原为审美信息在特定具体的文化情景中的传递与持存,研究“艺术惯例”基于不同时代的生成过程,从而在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自下而上”式的描述中凸显艺术在文化中的生存样态。  相似文献   

10.
百年来“中国哲学”学科的建设,至今仍存在着文化传统与哲学学科的双重合法性问题。如何才能使“中国哲学”既根源于“中国”的本土文化,又表达出人类普世性的“哲学”精神?文章强调应该通过民族性的文化寻根与普遍性的哲学寻根两条途径来寻求重建“中国哲学”的两个学理依据,真正实现中国哲学的重建。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文学史上,“寻根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关节点”,有重要的文学史和思想史的意义。本文以知识社会学的方式,勾勒了1980年代“文化寻根”前后的知识谱系和历史语境,并试图把问题历史化,在“清理”中寻求“寻根”的“自我批判”,在历史反思和批判中,考量“寻根”的历史轮廓和意识形态诉求的复杂性。本文要讨论的重要问题是:在1980年代复杂的历史场域中,“寻根文学”是如何发生的?它的历史出场携带着怎样的问题史?这些问题对当下文学、文化、思想有怎样的启示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题展示: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曾经深以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到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周国平语)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以“人生的立足点”为话题,…  相似文献   

13.
我参加了今年5月20日的雅思考试。看了无忧论坛的考试回忆后发现有两个特点:第一,回忆阅读内容的同学不多。这让我感到,对于阅读能力的训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二,少数回忆阅读的同学大都抱怨阅读有点难。于是有人提议要用“题海”战术。试问:如果作题方法错了,那么是不是做一套题目就会把“错误”的方法强化一遍?拿破仑曾经说过:“进入不等于控制,控制不等于占领,占领不等于征服。”同样,在做雅思阅读题目的时候,对于所使用的阅读方法,“了解不等于掌握,掌握不等于熟练,熟练不等于精通。”如果仅仅停留在了解方法阶段,那么任凭做多少题目…  相似文献   

14.
弘扬“五四”精神是我们一直在呼喊的口号,但口号在“一直”被呼喊的时候,就常会流于形式,以致口是心非,至少,在新时期文学中我们已看到,现实的文学发展已经与“五四”文学精神有了种种严重的背离。作为80年代中期最重要的文学现象的寻根文学,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即显示出与“五四”文学精神的某种背道而驰的旨趣。寻根文学产生于80年代的那场文化热,它与“五四”新文化运动那场更大规模的文化热在缘起上有着某种意义上的相似性,即都是政治改革受挫之后的一种文化回应。以鲁迅“改造国民性”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  相似文献   

15.
本文题目中“根”,是指根系的根。根与企业文化联系在一起,是说企业文化有一个根的问题,构建企业文化要寻根育根,创建一个有自身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有“根”的问题 有人说,我们国家没有真正的企业文化,理由是,企业文化仅归属于真正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我国国营企业,这是我国企业的主体,不是真正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因此没有真正的企业文化。这个说法值得商榷。它把企业文化概念超然化了,绝对化了。超越企  相似文献   

16.
文化传统论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在每一次的社会变革中,人们都对文化传统给予了格外的关心。传统是什么?它有何功能?是如何传承演进的?我们希望能找到一种答案,或者,一种解释。一、传统的意义:过去、现在和未来也许,我们已用不着再浪费笔墨辨识“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夫系。根据苏联学者马尔卡梁的意见,文化传统是表现为有固定格式的群体经验,它在各不相同的集体中,通过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传递交替得以累积和再现。”国内有的同志谈到,传统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做研究,或做普及性宣传,其目的都是为了今天和明天服务,不是为古而古,于是从这里便引出一个大家熟知的讨论课题,即: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如何?简洁的表达就是“古为今用”。这一提法在“文革”期间曾经被曲解,暂且不论,今天正确地加以理解,用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的思想资料,以此规定“古为今用”的内涵,我们是要加以坚持的。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期众多文学流派中,“寻根文学”是以其鲜明的文化批评性反思为其主要思想特色的。然而,当以此类同名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红高粱》如一阵狂飙,把我们卷入民族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所自发创造的感性动力世界时,我们却不禁有些茫然:这部影片乃至原作到底要告诉人们什么呢?我们知道,当代作家从政治性反思到文化性反思的转变,早在1980年老作家汪曾祺所发表的回视与怀恋乡土风情的《受戒》等作品中就初露端倪,而邓友梅、刘绍棠、李杭育等人的风俗——文化小说,则是它的延续。应当承认,这类小说突破了对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的简单描摹,开始将笔触透进处于浓厚的风俗氛围包裹之中的民族心理,而且对渗透其中的传统的过分摧残人的因素表示了某种批判的意向,尽管这种批判常常被对传统生活如淡泊、清贫、无为、忠义等的怀恋及其赞美所淹没。值得欣慰的是,大多数“寻根”作家并没有忘记自己所担负的“改造民族劣根性”的重任,他们力求以当代意识对自己民族的生活和传统进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今天,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积极倡导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而音乐作为文化的分支也同样如此.本文以“中华民国”时期传统音乐的流向、变迁为视角,旨在理性地分析造成音乐目前现状的根本原因,定位音乐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发展的立足点和着眼点,从而为如何深化我们的文化国际影响力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寻求新的思考模式.  相似文献   

20.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內容就是文化的现代化,也就是创建新的中国文化。新的中国文化当然和旧的中国文化有很大的不同。“革故鼎新”是文化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如何改旧创新呢?改旧创新是否要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呢?这是一个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列宁在谈论无产阶级文化时曾说:“应当明确地认识到,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沒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列宁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