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梳理了主体的历史流变,从自然主义哲学——主体的蕴含到罗马时代——主体的凸显、认识论转向——主体的确立、先验主体——主体功能化、主体间性——主体回归生活世界,以及后现代对主体的讨论,指出在特定的时空中主体流变总是表征深刻的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2.
解析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语言哲学清扫道路,需要回到语言修辞。本文首先呈现社会心理学修辞转向的历史逻辑,认为对修辞的信念和态度随着"人"作为主体的观念发生变化而变化,修辞因此被社会心理学发现并促进其理智地发展;然后分析社会心理学修辞转向的学科逻辑,认为"修辞转向"是破解社会心理学危机话语的一种变局方案,能够使社会心理学学科规划实现重构;最后着重介绍"修辞转向"下,社会心理学在社会认知、社会交际和后现代进路三个方面产生的叙述社会心理学、社会言语修辞和后现代修辞批判等特异理论并加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现代科技发展对伦理建设的理论、制度和主体这三个不同方面均提出了新要求.在理论建设方面,要求实现从近距离伦理向远距离伦理的延伸,从规范伦理学向应用伦理学研究的转向,并立足于多学科基础上的大交汇、大融合;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求变革社会制度,加强科技立法,引进科技伦理的"软着陆"机制;在主体建设方面,要求明确科技主体的伦理责任,建设科技主体的伦理规范,开展多极主体的对话.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次重大改造。后现代视野中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主发展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及其实践活动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真情实意的关怀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伦理诉求。学生管理工作的后现代转向作为一种新的视角,有助于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语境下的英美文学课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后现代语境下的英美文学教学何去何从?文学批评界的“伦理转向”对于英美文学教学来说,不失为一颗救赎之星,它不仅有助于英美文学教学摆脱后现代的困境,而且以伦理教育观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更能体现出教书育人的要求。本文在探讨伦理诉求对当前英美文学教学影响的基础上,就如何从伦理维度实施教学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社会伦理转型的核心问题是道德主体的转变.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三种伦理主体:虚幻的神、群体主体和个体主体.与之相应,道德教育的伦理范式也经历了三种变化.当前,中国的社会伦理正处于转变过程中.正是这一转变,使中国学校道德教育不得不放弃灌输不可质疑的、外在既定道德观念的做法,转向尊重学生道德判断权利,引导学生自主生成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7.
在《强盗新娘》中处于伦理混乱与主体分裂状态下的三位主人公托妮、查丽丝和洛兹对自我形象和女性形象的探索构成了文本伦理主线。三人在探索中两次建构欲望模仿结构的情节为伦理线上的伦理结。在第一次建构的欲望模仿结构遭遇破坏后,三人意识到她们力图模仿的传统女性美德已失效,也不再压抑分裂出的阴暗自我。在第二次建构的欲望模仿结构中,三人与中介泽尼亚形成双重束缚关系,但她们通过伦理选择放弃暴力报复,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技术应用已经深入到了全部社会活动的今天,网络伦理问题日益凸显。网络伦理基本特征是构建现代网络伦理体系的出发点,主要体现在网络伦理主体的自由性、网络伦理关系的选择性、网络伦理规范的多元性和网络伦理机制的自律性四个方面。从网络伦理的基本特征来看,网络伦理体系的建构将会体现出更多社会伦理的后现代性色彩。  相似文献   

9.
高等工程教育要进行三个向度的改革:知识向度,实现一元知识向多元知识的转向;思维向度,实现对立思维向和谐思维的转向;伦理向度,实现责任伦理向公众伦理的转向。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人水和谐的水伦理是破解全球性水危机的重要理论前提。人与水的关系主要有三大类型:即被动地依附和顺从关系、任意地征服和冲突关系、自觉的伙伴与和谐关系。第一大类型的人水关系源于先民们形成的"以水为本、以水为师、人水合一、和谐共生"的水伦理观念,它是建立在前现代以主张万物有灵论和自然崇拜为特征的自然客体中心论哲学基础之上的;第二大类型的人水关系是与人水交往中缺乏水伦理密切相关,而这归根结底是由近现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单一主体中心论所致。建设第三大类型的人水关系有待于重构水伦理。后现代生态中心主义主张人们对水要怀有敬畏平等之心、履行关爱之责的水伦理观。但是,其赖以建立的泛主体论哲学依然难以彻底解答水伦理何以可能的难题;只有倡导和坚持以"主体—客体—主体"为关系结构的唯物主义交往实践论,方能合理构建起当代水伦理,进而为倡导人水和合、协同发展的水伦理走向实践,提供合法性、合理性和持久性支撑。  相似文献   

11.
西方主体哲学自古希腊隐秘的开端到哲学的后现代时期贯穿了西方哲学的历史。其中,胡塞尔和尼采对主体哲学的发展有着独特和卓越的贡献:胡塞尔通过他的先验转向完成了从“意识主体”的向度构建主体哲学的最终可能性,实现了一个二千多年柏拉图主义的理想;而尼采则通过他的强力意志形而上学从“身体主体”的向度使“现代”(西方形而上学时代)趋于完成。而这种完成,按照海德格尔的话说,是以对柏拉图主义的颠倒而达到的。在此基础上,现代哲学进展到后现代时期时,对主体是否退隐的争论愈演愈烈。但是,不论争论的结果如何,“收敛的主体”形式似乎已成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零度课程的一大特点是凸现主体的不可参与性,是对主体与参与的彻底否定。只有在否定中你才能体会到“后现代”教育社会学关注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刻含义。“后现代”教育社会学,它的可能性之一便是倡导一种教育批评的教育社会理论,它的意义便是在批评中“变熟为生”,发掘出新的问题意识和新的认识问题的途径,以求最终达到对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性关怀。  相似文献   

13.
重构女性主体性:一种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构女性主体性是后现代女权主义的一个主要理论观点 ,它批判男权中心文化对女性本质特征的设定与歪曲 ,主张由女性自己来言说和重新界定被父权制文化贬低和歪曲的女性特征 ,进而重构女性主体性来获得女性的彻底解放。在对该理论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观点、重构主体性的方法以及该理论观点存在的不足等进行分析和探讨中 ,以期能够对后现代女权主义这一理论观点有一个深入和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两次转型:从“政治化教育”到“经济化教育”,再到“人本化教育”的转型;教育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政治形态的教育学”到“经济形态的教育学”,再到“人学形态的教育学”的转型.育人为本,是当前教育自觉转型的方向所在;人学形态的教育学,也是当代教育学的追求.建构人学形态的教育学,要求教育轴心由社会转向人,教育目的由培养社会工具人转向培养社会主体人,教育内容由社会的形态转向人的生活形态,教育方法由被动接受转向主体的自觉,教育过程由认知关系转向交往存在关系.  相似文献   

15.
“零度写作”在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文学理论研究与文学作品评论类文章中频繁亮相的术语,研究界用“零度写作”评价新写实主义、先锋派等后现代写作。一方面借用“零度写作”对主体的解构,以“零度情感”评价新写实小说,另一方面将“零度写作”理解为摆脱意识形态、摆脱历史记忆的纯粹文学样式,从而将不再承载某种主流意识形态,标榜无意义或消解中心的后现代写作称为“零度写作”。但不同的学者站在捍卫或批判后现代写作的立场,令“零度写作”在中国遭遇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受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当代欧美技术哲学研究出现了"经验转向"。经验转向的技术哲学是在不同的学术范式中展开的,既有对经典理论的继承,又具有基本方法上的创新。从后现代哲学视域出发,有四条基本的技术追问路径:后现象学的,建构主义的,新实用主义的和生态学的。  相似文献   

17.
图像美学的商品化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像美学是后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表意方式.它是对于消费寓言与商品逻辑的形象表征.作为后现代社会的核心问题意识之一,图像美学所表达的实际上是一种商品化叙事与消费价值观.图像美学的商品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以象征符号的方式再现商品结构的内涵特征;充当消费逻辑的美学镜像;建构一种以图像为中介的物化主体形象.  相似文献   

18.
诗性主体和审美需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后现代历史语境里,主体一方面深陷于文化之全方位的意识形态化藩篱,高度理性化和逻辑化的思维方式,消解了内在的审美感性和审美冲动,失落了诗意化的生存期待和终极的审美信仰;另一方面,沉迷于消费社会的交换价值和符号价值.由此产生心理的物化需要,追逐奢侈的消费欲望和沉醉于知识、商品、名利、权力等现实性对象,导致审美物化的悲剧结果。主体丧失了审美需要和审美判断力,成为感官欲望、技术需要和消费活动的奴隶。在历史和心理的双重情境下,美学呼吁重建诗性主体,既拒绝物化需要,也拒绝虚假和庸俗的审美需要,恢复和强化真实的审美需要,使审美需要的心理动机得到净化和升华。这要求我们必须认识诗性主体和审美需要的逻辑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必须对审美需要有一个审查、清理、澄明而后回归其本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人民主体思想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之一,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一脉相承,它至少包括价值主体、动力主体、权力主体三大哲学维度。价值主体之维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动力主体之维体现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和依托,权力主体之维表现为对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权力本质的正确定位,三者有机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人民主体性实践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新疆跨越式发展中必须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的主体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做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突显人的主体地位的辩证统一,以此促进新疆快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