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以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为逻辑起点,以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为基本原则,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逻辑旨归.当前,由于分配起点的机会不公、分配程序的体制障碍、分配结果的调节乏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收入分配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我们应以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实现分配起点上的机会公平、分配过程中的程序正义、分配结果上的合理调节等措施促成我国分配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晚期以来,在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研究占有核心位置。围绕"塔克—伍德命题"的争论,近年来有关马克思有没有正义理论以及分配正义理论、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意涵成为国内学界关注的热点。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回答和解决了"为谁分配"、"谁来分配"和"分配的依据"三个核心问题:"每个人"和"一切人"是其主体基础;自由人"联合体"是其制度保障;"自由发展"是其价值目标。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4.
"分配正义"是当前国内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核心话题,多年来通过分配正义来切入马克思的正义理论成为许多理论工作者未经反思就基本予以接受的理论前提。但是,从根本上讲,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与马克思的人类社会正义是两种异质性的理论范式,前者是以市民社会的等级制和私有制为基础的补救性正义,后者是以市民社会批判为基础、以人的自由个性与自我实现为目标的超越性正义。在这个意义上,把分配正义作为马克思正义理论研究的基本范式,实际上是一条走偏了的道路。因此,我们需要对当前的马克思正义理论研究进行前提批判,以此来澄清"分配正义"在马克思正义理论中的地位及其限度,推进马克思正义理论研究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内在张力是以“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事实在正义价值判断中的辩证反映,是作为价值判断的正义对发展着的社会历史的辩证把握和引领,在正义价值与实践事实之间的“适应-紧张-发展-引领”的辩证关系,在正义理论的演进中,又体现为个体与共同体,阶级性与人类性,价值性与事实性之间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内在张力深刻体现了历史辩证法,它既是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特质,又构成了马克思正义理论发展的活力,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约·埃尔斯特重建了作为意识形态的正义观所赖以形成的思维机制:颠倒、从特定的阶级利益推知普遍的社会利益、以局部的视界推论整体,以及概念的扩张主义;重建了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内涵:以制度为保障的、以自我实现为诉求的、以集体实现为调节原则的消费资料配置正义;重建了马克思的层级正义观:第一个层级是分配正义,它分为两个亚层级:贡献原则和需求原则;第二个层级是人的自我实现正义.但埃尔斯特对马克思的著作存在着某些误读.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界有关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争论主要集中于劳动者收入是否与其贡献相称,但实际上应该关注含义更为广泛的分配正义问题。究其原因,市场主体因福利不平等和能力不平等而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无法在形式化的机会平等条件下进行公平竞争。在现实的市场中,初始收入分配的不正义性不仅表现为工资收入难以完全体现劳动贡献,而且还表现为贡献相称原则忽视了异质个体的能力不平等问题。因此,基于社会正义的原则,收入再分配的一个重要基本目标就在于,实现由自然不平等衍生出的纠正正义。事实上,众多的社会哲学家、政治哲学家和道德哲学家都把收入分配、分配正义以及社会正义结合起来探究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问题,致力于提高人类福利尤其是穷人福利的经济学更应该把分配正义当作核心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8.
颜岩 《学术月刊》2012,(6):53-59
赫勒在《超越正义》中提出了超越正义、回归良善生活的构想,界划了三种正义概念:形式的正义概念、伦理的正义概念和政治的正义概念。形式的正义概念必因其内在的矛盾而走向悖论,伦理的正义概念正当补充;现代性的悖论必然会令静态正义走向动态正义;历史哲学的解体势必导致不完备的正义概念取代完备的正义概念。赫勒严重误读了马克思的正义理论,认为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存在四点"硬伤":过于倚重社会政治的正义概念,缺乏伦理的正义概念;根植于"绝对自由"这一错误假设;将形式的正义概念视为唯一合理的正义概念;本质上是一种"苦难的神正论"。在超越正义这个问题上,赫勒一方面将"超越正义的社会"和"超越正义"混为一谈,另一方面陷入了抽象的主观道德论。马克思主义总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现实中探讨正义问题,其超越正义的构想具有双重内涵,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通过批判"国民经济学"完成,其立论前提是消灭私有制,这由他的理论任务所规定。不是用公平、正义的政治法律概念解释分配关系,而是用生产关系来解释分配关系,用生产劳动解释生产关系,这是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基本逻辑。只有从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出发,才最能切中应得正义论的要害和现代正义问题的实质。自由主义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正义概念是一个低阶概念,而马克思的正义概念则是一个含义更广的高阶概念。马克思的高阶正义概念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出发,以"自由人"之间有机的社会合作为基础,刻画出人类社会可能具有的最高正义原则。这一原则是先前人类历史中出现过的各类正义原则在逻辑上和在历史上自我扬弃的结果。在当代中国正义理论的建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可能仅仅充当批判者的角色,而是担负着为现实生活提供规范的理论责任。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收入分配领域中问题的不断出现,对马克思分配理论的研究日益增多。在资料整合基础上对马克思分配理论研究的总体现状进行分析,梳理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形成过程,归纳马克思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总结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多元化视角论述,阐述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当代价值,可以反映当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为马克思分配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们往往把企业中的按劳分配原则理解为一种简单的工资分配原则,很少考虑按劳分配原则中包含着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内容.这是按劳分配原则的研究不能深入的重要原因.这个问题甚至影响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以至于使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往往只是在产权关系方面做文章,却很少直接从分配关系方面入手解决重大的改革问题:按劳分配一直被认为是经典作家为社会主义提出的一种主要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原则从一开始就包含着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劳动要素参与劳动分配的原则;这里遇到的问题是,劳动者过去的劳动是否应该参与劳动分配?从理论上说,如果把按劳分配原则贯彻到底的话,那么,过去的劳动也属于劳动的范畴,当然也应该参与劳动的分配.真正的按劳分配不但应该包含劳动的工资性收入,而且应该包含劳动的财产性收入,并且,劳动者不仅参与工资分配,还应该参与企业的风险分配和利润分享.企业的资本回报比例应设立边界.总结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把本来是分配关系不合理导致的国有企业严重亏损的重症用产权调整的猛药进行救治,这样一种明知不对却不得不为之而且确实在短期内有效的经济体制改革,所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和政府官员的腐败,包括农村集体经济消失的现象,不能不说是令人痛心的.另一方面,目前通行且受到大众普遍抗议的高管高薪政策也同样不是解决之道.公平正义问题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公平正义不应只是一个口号,应提出更加具体的制度设计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中西收入分配公正理论得失的探讨,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分配公正的基本内容。建构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公正观,既要尊重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原则,并达到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14.
马克思和罗尔斯(Rawls)看起来对正义持十分不同的观点.马克思声称,正义观念在意识形态领域起着作用,它代表着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主要生产方式所要求的行为.罗尔斯认为,正义乃是一个社会的首要美德,所有社会成员遵守正义原则,公平地、理性地精心处理社会合作的责任和利益的公平分配问题.我认为,虽然马克思和罗尔斯对正义持不同观点,但这种不同能够得以协调.虽然黑格尔和康德对马克思和罗尔斯有着不同的影响,他们的观点有相通之处.在提出一个明确的关于正义的政治观念时,罗尔斯认为可接受的正义原则必须是在社会制度中可实现的,这样他的"康德建构主义"思想接近于黑格尔学派的思想.也正是通过依靠黑格尔思想马克思建立了他的反对普遍的、社会的正义优越性原则.我认为马克思和罗尔斯都在致力于寻求一个能够实现公平的正义原则的社会制度.然而,他们的观点存在二个重要差别.首先,马克思似乎在构想一个休谟和罗尔斯特别提到的"公平环境"的社会.而对于罗尔斯来说,一个超越公平环境的社会就是乌托邦①.其次,马克思认为市场关系应该被看作是社会的根基,因为市场关系内在地包含在劳动者同社会的生产过程和劳动者同他们的社会劳动产品的异化中.然而,在一个充满公平环境的社会中,市场的消除是可能的.罗尔斯声称,在任何一个需要公平解决竞争要求的社会里,市场的消除是不可能的.我想,只要我们把马克思反对市场看作是本质上反对"商品拜物主义",马克思和罗尔斯的观点是能够被和解的.总之,我认为,除了马克思的未来无阶级社会观念有些乌托邦色彩外,马克思和罗尔斯对资本主义及其市场的正义的观点应该相当接近.  相似文献   

15.
严书翰 《东南学术》2005,(3):4-8,36
本文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由两大部分内容构成.即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学这两个层面论述社会发展理论的内容.在总结一百多年人类社会发展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和我国理论工作者从四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6.
在阶级社会,思想文化是有阶级性的。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并把自己的思想文化推广和渗透到了世界各国,形成了以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为核心的"世界文化"。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打破了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作为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代表的"普世文化"应运而生,它力求瓦解和消融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但"普世文化"具有伪普世性,无法掩盖其阶级本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是当今的先进文化,要牢牢坚持,同时抵御各种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侵蚀。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能动司法的意义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能动司法"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当代中国法律人的智慧结晶,它是中国的"本土资源",而不是所谓的"舶来品".正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司法应对过程中,能动司法成为我国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当代中国,能动司法是人民法院和法官的一种司法理念、司法功能、司法方式和司法效果,进而成为人民法院和法官司法活动的基本取向.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不仅要调整转变司法理念,更要深入推进能动司法制度建设,把一个时期以来人民法院和法官能动司法的经验加以总结,形成人民法院和法官共同遵守的司法准则,用于指导和规范司法工作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资本论》中蕴含的企业家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企业家的概念、内涵,企业家职能与企业家才能作理论铺垫,对《资本论》中蕴含的企业家理论进行探索与研究。马克思的企业家理论既包含传统型企业家理论,也包含现代型企业家理论,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研究独到。目前我国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的发展正处于二次创业的重要阶段,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特别是职业企业家阶层的兴起则处于关键时期,用马克思的企业家理论,指导我国企业家队伍建设,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社会分配具有非正义性,它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缺乏起点公正,这种社会分配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是要实现资本增殖,因此,它缺乏基本的人道主义关怀.在未来社会中,我们必须铲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按需分配,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种关于未来社会的分配原则对我们今天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它要求我们在经济基础上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发展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需要,逐步实现向按需分配的过渡.  相似文献   

20.
公正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行为准则.本文依据发展与代价的平衡相关原理,分析了贫富分化的学理原因.以及维护社会公正、实现权利和义务、受益和受损统一平衡的深刻的理论根据.本文认为,协调发展与代价关系的目的,是要创建一个普遍受益、人人担责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