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保护和传播方式也日益多元.其中,文化创意产品以其特有的艺术呈现形式,使"非遗"在传承、传播上更加生动和直观.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非遗"保护的一种新的方式,其核心就是在传统的文化精髓中再注入创意理念,让各自价值充分展现并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2.
基于旅游的视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资源,而文化创意产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传承提供新的渠道,二者将在旅游的视角下科学对接,即建设现代型“非遗”创意城市、“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非遗”体验馆、“非遗”数字博物馆、“非遗”文化创意保护区,并对二者的对接模式进行探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影像传播是我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手段,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非遗"影像传播验证了这一观点.上海世博会通过影视影像、虚拟影像、动画影像等传播种类,有效地展示了各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城市风貌.合理应用传媒影像、影视影像、"表演"影像等多种传播途径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与展现,将有助于实现影像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者的共赢.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与商业化经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表现形式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体可分为"可进入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不可进入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入市场并进行商业化经营,关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自身.只要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原来走市场的继续走市场,原来不曾走过市场的尽量不要走市场,而介乎于两者之间者在进入市场时如果能谨慎从事,通常都不会出现太大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化开发确有矛盾的一面,但只要将"保护"与"开发"工作分开来做,就很容易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可以说,"分别实施"是化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矛盾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赖泽栋  杨建州 《学术论坛》2012,35(4):171-175,179,177
如何平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一个棘手问题。其中,保护与开发的行为主体是关键。文章从新的角度,即站在社会企业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行为主体进行研究,这样可以兼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想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首先要弄清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按固有规律对其实施保护.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保护好传承人是问题的关键.在处理"保护"与"经营"这对矛盾上,只要坚持历史上走市场的继续走市场、历史上不曾走市场的不要走市场、介乎两者之间的谨慎走市场的原则;在处理"保护"与"开发"这对矛盾上,只要秉承"保护"与"开发"可以"同时并举"、但务必"分别实施"的原则,通常都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必须重申的是,我们可以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但万不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专门伺候GDP的婢女.此外,要想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学会既能以历史的眼光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发掘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研究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研究的转型,既是借助文化研究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层次,又是文化研究在新形势下加快调整研究领域和方法策略,形成相互促进的双赢局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包括文化嬗变、保护合理性、产业开发等视角.文化研究的转型主要是研究范式的转换,一是研究对象从文化文本向文化遗产,二是研究方法从话语分析到田野研究,三是研究思维从个案分析到理论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研究的转型的契合,表现在理论提升与现实介入、普遍主义与地方性知识、文化教育与民族精神等方面,两者的结合必然是一个文化双赢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在对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中,不能忽视对其非物质层面的挖掘和利用.对文化遗址非物质层面的关注,有利于使"静态"的遗址遗产"活态化"、保持文化遗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保障遗址遗产综合价值的实现,以及促进现代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对文化遗址中非物质层面的开发中,可选取如下路径:在实物陈列中挖掘、展示其非物质层面,在仿制品加工过程中开发、传承其非物质层面,与现代创意产业相结合发展其非物质层面等.  相似文献   

9.
基于旅游体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真性、活态性、传承性、民族性等特点,是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而以旅游体验进行旅游开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之一.从旅游体验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应明确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以旅游体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10.
保护性旅游开发力求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有利于更合理、更有效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布洛陀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对百色布洛陀文化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策略,有利于实现广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1.
从管制发展史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变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西方管制的实践和理论发展脉络为线索,通过分析近几百年来自然垄断产业管制改革的主要经验以及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政府管制和市场竞争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要提高高校共外资料室书刊资料的利用率 ,需精选书刊资料 ,按国家标准分类、编目 ,并编制专题目录等 ,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崔瑞萍 《晋阳学刊》2011,(4):130-133
汉代碑铭文兴盛,是当时盛行的各文类中的显学,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汉代碑铭序文中出现的大量变体、破体现象,却一直没有在文学研究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主要表现是:碑诔文体功能的接近引发以诔文笔法作序;非事功化带来的志怪传奇体渗入;碑铭形制变化影响——碑传文私人化增强,叙述方式由单一描述加入对话;文人的逞才显能心理使赋体、诗歌体流入序文。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期刊是靠特色存在的,拥有特色是期刊成熟的重要标志。期刊的特色意识在于锁定读者市场,体现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导向,为读者提供独到内容的刊物和服务。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媒体担负着重要责任,媒体是公民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媒体及其工作者要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宣传报道之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英华 《北方论丛》2003,4(1):24-26
对于国情的认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作用。翻开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正确认识国情是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党史上的重大失误又都与对国情的错误认识有重要关系。总结这些历史经验,深刻理解我国现今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适时调整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