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杨富学 《兰州学刊》2006,3(1):55-59
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高昌畏兀儿政权归顺蒙古。由于当地统治者未对蒙古实行抵抗而免遭蒙古征服者的洗劫和破坏;又由于亦都护政权曾帮助成吉思汗进行过对中亚、伊朗、西夏的征服,立有战功,因此长期受到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的优遇。大批畏兀儿人入居中原地区和蒙古高原,或出任元政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或从事宗教文化活动,为蒙古帝国的统一、元朝的建立、巩固与发展贡献颇多。蒙元时代,由于受到蒙古统治者的推崇与扶持,藏传佛教盛行全国,于是畏兀儿人中也出现了一大批修习藏传佛教的僧徒。他们有的作为高级僧官,参与对全国佛教的管理;有的代帝出家,成为皇帝的替僧;更多的则是充当翻译人员,以沟通皇帝与蒙古贵族与西藏喇嘛间的联系与交流,为元代宗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明朝撒里畏兀儿诸卫的设置及其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撒里畏兀儿主要源自东迁的龟兹回鹘(黄头回纥)和于阗人.明初设置撒里畏兀儿诸卫时,阿端卫在最西部,处于今新疆罗布泊周围;曲先卫处于中间,在今青海柴达木盆地西部;安定卫处于最东端,在今青海柴达木盆地中部.后因内乱和外患,诸卫先后废弃,余众迁徙至河西走廊的西南部,成为裕固族的祖先.  相似文献   

3.
正王红梅、杨富学等合著《元代畏兀儿宗教文化研究》,于2017年1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23万字,以回鹘文文献为依据,分专题论述了回鹘文佛教文献、藏传佛教对畏兀儿的影响、畏兀儿北斗信仰、回鹘政权与佛教的关系、莫高窟北区石窟以及河西回鹘佛教等。该书充分运用了回鹘文文献、汉文史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及  相似文献   

4.
元代畏兀儿迁居永昌事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贾丛江 《西域研究》2002,1(4):16-25
本文围绕元代畏兀儿迁居甘肃永昌之事,探讨了永昌之名的由来、历史上对永昌城位置产生误解的缘由、东迁的时间、亦都护家族得以封镇于阔端后王封地的原因,以及高昌王、亦都护双王爵位并立的原委等诸项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对汉文资料的辨析入手 ,结合穆斯林文献 ,就西州回鹘同宋朝之间的交往联系 ,以及“西州回鹘”与“龟兹回鹘”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同时还考察了唐末、宋朝时期“西州回鹘”政权的辖境范围。并从理论层面上论述了高昌回鹘 ① 与中原诸王朝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过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漠北回鹘汗国在西域诸地的活动及其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鹘西迁之前,漠北回鹘汗国依靠所控制的“回鹘路”,已插手北庭诸地事务, 并于贞元十一年以前击败吐蕃,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区。迄庞特勤率诸部落居焉耆一带, 创建安西回鹘政权,都是早先漠北回鹘汗国在西域诸地活动的直接后果。故以上史实构成 高昌回鹘政治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述了元代参与吐蕃地区事务的畏兀儿人及其事迹。  相似文献   

8.
高昌回鹘王国时期(9世纪中叶—13世纪中叶)是西域历史和维吾尔族历史上大放异彩的时代。840年,漠北回鹘汗国灾亡以后,西迁的一支回鹘人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西迁的回鹘人在由游收转入定居的过程中,与当地原有居民逐渐融合,形成了一系列独具时代、民族特色的社会习俗。本文拟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对高昌回鹘人的各种生活习俗进行论述和勾勒,探究其来源和影响,以便更全面、深入地认识高昌回鹘人的社会生活形态。。中、外文史料和考古材料为我们考察高昌回鸡人的各种习俗提供了众多依据。我们发现,当时高昌回骼人的社…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辽史》中所记的阿萨兰回鹘,既非甘州回鹘,也不是喀喇汗王朝,而是高昌回鹘,并探讨了该政权与契丹的交往。  相似文献   

10.
元代蒙古王室与畏兀儿亦都护家族联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元时期,畏兀儿亦都护率先归附蒙古国,成吉思汗使其尚公主,并列为第五子。蒙哥汗在位期间,亦都护家族卷入蒙古汗位争夺的矛盾中,与蒙古王室的联姻关系受到一定的影响。经过几位亦都护的努力,到火赤哈儿的斤时,又重新恢复了联姻关系。蒙古王室与亦都护家族基本上世代保持着联姻关系,一直延续到元朝的灭亡。通过联姻关系,畏兀儿人成为蒙古统治者重要的政治、军事盟友,为稳定西域的局势、征服中亚以及南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元代是儒学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蒙古人初入中原,草昧初开,对儒学的重视,而儒学在当时已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蒙古统治者在契丹人,尤其是畏兀儿儒士的极力敬仰与推荐下,逐步为蒙古统治者所接受,遂出现了以“汉法治汉地”的策略。这一政策的实施,又进一步推动了元代儒学的发展。有元一代,畏兀儿儒学发达,而且已掺杂了道家及禅宗的某些理论,当时还涌现出像廉希宪、合剌普华、安藏等一批著名的儒学名士,他们不仅自己修习儒学,而且积极推动蒙古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采取措施以促进儒学的发展。深受儒学思想影响的畏兀儿官员,政治比较清明,对元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内迁畏兀儿人的主体即普通民众的情况,与此有很大不同。他们是以聚族而居的聚落形式,定居于关内各地的。内地普通畏兀儿民众,绝大多数是受海都、都哇等西北叛王发动的战争的波及而迁居内地的。朝廷在安置畏兀儿人时,赋予了其浓重的军事色彩。各个聚落,除永昌和大都外,在形成之初,大多带有军事镇戍或屯田驻扎的性质,这与他们探马赤军的身份有关。各聚落的畏兀儿人,不属于国家编户,即"皇帝民户",而属于亦都护领有的投下封户。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享有的权力,实际上高于当时的国家编户。  相似文献   

13.
略论高昌回鹘的佛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鹘在漠北时期信仰摩尼教,公元九世纪中叶西迁进据高昌后不久则改奉佛教,从此佛教在高昌回鹘社会中活跃达数个世纪之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回鹘皈依伊斯兰教后佛教庙宇和经典等重要资料都遭到严重破坏,而与此有关的其它史料又极为有限,所以关于高昌回鹘佛教的具体情况世人所知甚少。这种状况一直到本世纪初才逐渐改观。由于考古资料的大量发现,中外学者据此对高昌回鹘佛教的研究陆续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本文即是在此基础上,对高昌回鹘佛教中的一些问题略作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14.
唐代回鹘宗教信仰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回鹘是我国现今新疆维吾尔族的直系先民.回鹘早期信仰萨满教.8世纪中期,摩尼教传入回鹘并被汗王定为"国教".840年,汗国灭亡,部族西迁, 回鹘改信佛教及其他宗教.本文对唐代回鹘宗教信仰的历史变化过程作了简述,使人们对今天维吾尔族的宗教文化以及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荣新江 《中国学术》2000,(1):158-171
以高昌城为中心的西州回鹘王国(又称高昌回鹘、天山回鹘王国),在公元十世纪时曾一度盛行摩尼教,已为近代以来当地出土的文书所证实。近年来,森安孝夫氏在《回鹘摩教史之研究》一书中,对摩尼教在西州回鹘的兴衰过程作了详细的论证,使大批零散的文献和考古材料,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证了 84 0年以后黠戛斯依照先西部后东部的战略布置 ,分阶段经略东部天山地区和漠北高原 ,以期成为游牧各部族新的宗主的历程 ,得出正是 9世纪 60年代初兴的仆固系北庭回鹘 (高昌回鹘汗国的前身 )将黠戛斯分别从东部天山地区和漠北草原逐回叶尼塞河上游故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唐朝安史乱后的西域主要呈现为吐蕃、回鹘、葛逻禄三方角逐的政治格局.起初,以唐朝、回鹘为一方,吐蕃、葛逻禄为一方,及唐朝退出西域之后,吐蕃、葛逻禄的势力日益强大,击败回鹘,接管了西域,及吐蕃衰落,回鹘西迁,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政治格局.其中对于葛逻禄作为附蕃异姓突厥政权性质,回鹘西迁中的三支实为一支等问题,都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牛汝极 《西域研究》2023,(3):101-120+176
从635年阿罗本经中亚呼罗珊、河中和七河地区来中国传教,直到元朝结束,美索不达米亚的东方教会及其东叙利亚基督教在中国传教大约经历了700年,其间有中断。在中亚和高昌回鹘地区的突厥、回鹘和粟特基督徒保持着东方教会在礼拜仪式上使用叙利亚语的传统,在其他场合使用突厥语、回鹘语、粟特语、汉语甚至波斯语。本文借鉴了近年在中亚和新疆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成果,从中亚的考古遗存和吐鲁番发现的叙利亚文残片以期洞见东方教会在中亚和高昌回鹘地区的传播状况,其中介绍了几件重要的叙利亚语祈祷书《胡德拉》的不同版本及其价值,力图呈现6~14世纪间美索不达米亚的东方教会在中亚和高昌回鹘地区传教的脉络和图景。  相似文献   

19.
林立 《西域研究》2023,(1):132-141+172
布达拉宫藏一尊波罗朝铜宝冠佛像上有梵文和汉字铭文,据造像风格和梵文字体可确定其年代为10世纪。根据汉字铭文,这尊造像是10世纪高昌回鹘时期安西开元寺汉僧惠超在那烂陀寺所造,证实了唐代和高昌回鹘时期安西开元寺的存在。“惠超”的名字题刻曾见于库木吐喇石窟10世纪高昌回鹘时期的76窟和GK7窟,有可能和铭文中的惠超是同一僧人。10世纪时,惠超法师从安西至天竺那烂陀寺可走“西域—葱岭—西北印度”的传统丝绸之路与“于阗—吐谷浑旧地—吐蕃—尼婆罗道”两条路线。  相似文献   

20.
元代名曰沙剌班者较多,且出自不同族源。但因重名之故,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与修《金史》、卓具才华的是唐兀氏沙剌班,取汉名刘伯温,与时人常有诗文交谊。曾任帝师和奎章阁大学士、位高权重的是畏吾儿氏沙剌班,《元史》中对此人记载较多。此外,《书史会要》提到的善写大字的蒙古氏沙剌班,与畏吾儿氏亦恐非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