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代翻译对中国文化现代性生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活动,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下,对本土文化的建构将产生直接的影响.自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开始了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一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性雏形的基本完成.其间,翻译通过引入西方自然,社会科学以及欧化的语言文字,清理了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封建性质,对中国现代化的思想意识.政治形态文学话语以及语言白话的生成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戊戌变法以前,中国近代的翻译主要是洋务派的科技翻译,后扩大到社科领域。此时,人们基于自身固有的文学观念,并不重视文学翻译,仅有若干零星的“以中化西”的自发翻译。戊戌变法时期,近代文学翻译在特定视域下“误读”西方文学--主要是小说,认为它是西方“开民智”的启蒙利器与政治宣传的工具。此时,中国社会完成了对文学翻译大规模兴起的思想准备,之后文学翻译被实质性地纳入到了中国文学变革的内部。  相似文献   

3.
4.
5.
甲午战争后中国兴起了文学翻译的浪潮,这种文学翻译的浪潮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随着国家救亡思想不断深入人心以及西方民主思想的涌动,文学翻译走进了知识分子的视野。又加上人们对国家救亡看法的改变,文学作品的翻译逐步从政治小说转向言情小说的翻译。近代文学翻译反映了国家救亡方式的改变,这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自觉参加国家救亡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规范操控下的中国近代小说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和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中各项活动,如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译作的推出等均受到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和规范。文章借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考查和探讨中国近代特定社会文化环境对中国近代小说翻译活动的规范情形,对中国近代小说翻译进行描述性分析,重新审视这段颇有争议的翻译史。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继承和借鉴中国近代翻译成就的基础上,取得了骄人的翻译成就。他致力于翻译外国优秀的作品以期能引进文明,改造社会,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翻译思想、翻译原则和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文化在冲决封建旧文化的网络中构建、发展新文化。其构建形式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和对西方文化的译介、借鉴和接受,它涉及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建设两大层面。清末民初指甲午战争以后到五四运动前这一历史时期,中国适逢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处在民族存亡、保国存种的严重时期。特殊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决定了清末民初的翻译必将肩负着构建中国近代文化的厚重历史使命。译者面对民族存亡择书而译,求救国﹑图自强﹑谋复兴,大力传播西方文化,为近代中国文化创造了新的文本存在形式,增添新思想、新内容,开拓新方法、新境界,极大拓展了近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视野、艺术视野、文学视野、学术视野和政治视野,构建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9.
近读张旭教授新作《近代湖南翻译史论》(以下简称《史论》),联想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翻译学界在文化转向过程中所做的大量的翻译史研究,深感这么多年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之迅猛,影响之深远。文化离不开历史,历史离不开文化。而大凡与异语文化有过交流的民族都有一段翻译的历史,这种交流越深远而广泛,这个历史就越厚重而复杂。翻译史的研究成果表明,改变历史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之一便是翻译,而这一原因一直以来被学界所忽视,学界以外的芸芸众生就更是不知其然与所以然了。近年来翻译史研究所揭示种种具有历史价值的成果已经引发不同学科对翻译的重视:没有翻译,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文化、乃至我们学界各自所据的学科,能是今天这个样子吗?《史论》从一个侧面论证了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0.
给中国文化史造成颇大影响的近代文学翻译 (1 840 - 1 91 9)以小说翻译最为兴盛。然而 ,这一时期崇尚意译的翻译手法 ,却屡为后人诟病。本文认为 ,这种传统的从“文本对照”角度出发 ,停留在语言层面的研究方法 ,并不能解释崇尚意译的原因 ,因此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试图从比较新的角度来研究这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新文学史上现代新诗的发展为纲,概述了从新文化运动初期到20世纪40年代浙籍诗人域外诗歌翻译和创作的互动实践,探讨了群体的诗歌活动对于中国新诗发展的影响,重估了现代浙籍诗人群体译诗对中国新诗学建构的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2.
Aesthetics一词的汉译历程是在中、西、日文化互动间展开的。这一历程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为一般语学词典中普通词汇;第二阶段为西方教育著译中的课程译名;第三阶段为美学著译中的核心术语。其中第三阶段又分"美妙学"、"审美学"、"美学"三节目。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因为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生转型。近代国人在打破“皇权至上”的传统君主观的基础上开始接触西学 ,学习西学 ,最终建构出一种新型的国民意识 ,即要求建立民族国家以争取民族的独立、富强和民主  相似文献   

14.
"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上帝、自然、命运、本体(理、气、心)诸多涵义.近代哲学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对它进行了新的诠释,赋予了不同的时代精神,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完成了"天"范畴由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的演变.在此转型过程中,凸现了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融合性、批判性、实践性和终结性四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近代书装史研究成果(含期刊装帧)大约有50多种,主要集中于宏观发展脉络及人物研究两个方面。宏观发展脉络方面内容研究十分丰富,包括分期、成败、影响、特点、原因分析及期刊等多个方面;人物研究在中国近代书装史领域中,最为引人关注,被研究的代表人物有鲁迅、陶元庆、陈子佛、丰子恺、闻一多等。近代书装史研究的不足之处,最具突出的就是重复性研究,其次是具体内容、理论方法、认知模式、研究范式、资料整理、研究队伍与结构等方面也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初,中国美学进入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促成美学的转型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其中传播手段的革命是至关重要的.在西学东渐大潮中兴起的近代报刊改变了传统的审美机制,使美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促成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学界存在的以“时代性”为衡量中国哲学基本标准的理论立场,实根源于西方“现代性”理论的影响。此一理论立场确有其积极意义,但也容易得出在整体上否定中国哲学传统之现代价值的结论。这一主张隐含着以特定时期西方文化的民族性充任人类文化之时代性的理论内涵,轻忽乃至抹杀了非西方民族文化传统的超越性与继承性,并以将西方式现代性看作封闭而完备的价值系统为前提。为完成由主要关注“非西方文化如何彻底照搬西方”向更多地关注“如何集中多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智慧以解决地球村的共同困限”这一“中心主题的置换”,必须摒弃机械地持守时代性之一维的僵硬思维模式,而从时代性与民族性两个维度对文化问题予以更完整的关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有关现代性的研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话语资源,现代新诗的现代性问题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现代新诗的现代性问题本身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问题,包括现代新诗从题材到主题以至语言艺术方式等多个方面.语言问题是其中最受忽视然而最为重要的问题.现代汉语的现代性事实上从根本上制约和决定了现代新诗现代化的方向及其内涵.而现代新诗现代性本身则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茅盾不仅在文学翻译方面成就卓著,而且在开拓现代文学翻译批评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独特的地位不容忽视。其一,茅盾促进了传统文学翻译批评向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转化,是我国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开拓者;其二,他借鉴丹纳的批评理论,提出了其特有的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20.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半个多世纪的近代历程中,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知识分子也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这一过程可以大略分为以鸦片战争时期"师夷"思想的提出,学习西方自然科技和初步探求西方社会政治思想,以西方社会政治思想为基础寻求中国社会根本变革三个时期。在逐步加深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认识中,富于社会责任意识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不断地改变着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意识,与传统渐行渐远而趋向现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