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权是人类长期思考并讨论的法权问题之一,不同阶级与国家基于自身的特殊利益、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对人权持有不同看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家大多从自然法和人的类本质出发,认为人权是人的自然权利、天赋权利,赋予人权以普遍性、永恒性和超阶级性,以此掩盖资本主义人权的经济社会根源与阶级实质。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在扬弃资本主义人权观的基础上,着重剖析了人权的经济社会根源及阶级实质,认为人权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社会性与阶级性、发展性与历史性、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1)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和方法,才能正确认识人权的由来、产生和实质: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的产物,具有社会性、阶级性;(2)坚持本质和现象的辩证观点和方法,才能揭露资产阶级人权观的超阶级性、虚伪性;(3)相对绝对的辩证观点和方法,使人们认识到当今世界统一的人权模式是不存在的。推行某一国家的人权模式,不但会妨碍人权领域正常的国际合作,而且违背人权本身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人权与资产阶级人权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人权是具体的 ,历史的 ,有阶级性的并强调集体人权 ,是广泛的 ,真实的 ,公平的人权。这种人权的实现 ,不仅依赖于坚实的经济基础 ,而且要有健全的法制、良好的公民素质为保障  相似文献   

4.
一、人权是抽象的还是具体和历史的一切剥削阶级思想家谈论人权问题,由于其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无一不是忽视人权问题的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他们往往以抽象的人权否认具体的历史的人权。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的“君权神授”论以神权否定了人权,以君权否定并取代了民权。以古希腊  相似文献   

5.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中,进行了保障"人民之权"的人权保障实践,把争取生存权作为边区人民的首要人权;边区人民不仅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还享有广泛的经济文化权利,同时享有广泛的社会保障。边区政府的人权保障具有广泛性、真实性、阶级性、统一性等特点,并取得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6.
从唯物史观和科学人学观的不同角度,就马克思经典著作关于人权问题的理论进行分析研究,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剖析了人权问题提出的人性根源和社会经济根源,指出人权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发展性和历史性以及主体价值特征,进而从人的类本性和现实性出发,进一步揭示了人的一般权利、社会权利和个性权利的统一性问题,从理论上为当代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一人权问题最初是以其鲜明的阶级性、作为政治斗争的一个标志展现出来的。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要求突破封建桎梏,它推动新兴资产阶级高举人权大旗,用以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市场经济的这种要求是无可抗拒的,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也是很自然的要求,因而,人权被当作“天赋人权”,人权被视为人的“自然属性”。尽管人权被视为“天赋”和“自然”的东西,但在资产阶级夺得政权之后,人权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得以实现。于是在资产阶级内部,在争夺统治权的政党之间,都把人权问题作为政争的筹码。政争双方无不以自己是人权的正当代表者自居,并借以攻击对方。从此人权问题演变为政治问题,并逐渐向国际扩散,它的阶级性反而模糊了。不过,应当肯定,在长时期的政争过程中,在人权问题上逐步取得了一项历史性的成就,即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了这样的一个信念:人权必需受到尊重!在这信念支配之下,现代违反人权的言论和行为,虽然还远远没有绝迹,却也不敢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进行了,因此法西斯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人权的实质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存在,人权表现为人对自己的社会关系本质的占有。基于这一理解,可以把社会关系范畴作为社会主义人权理论和实践的逻辑出发点,而人权的具体性、阶级性、历史性问题、人权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即“应有人权”与“实有人权”)的关系问题、人权的自由与限制问题、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人权与国家、民族主权的同一性问题等,都是社会关系这一范畴在自己逻辑演进中的具体展开。  相似文献   

9.
西方人权理论林林总总,派别甚多。今循着人权理论的历史发展轨迹,对西方的人权理论进行简单检视。总体而言,西方人权理论的发展,目前仍未超出“天赋人权”这一基本精神,皆具有唯心性、抽象性、超阶级性、虚伪性等特点。但我们也不能总以传统的观点来看待西方人权理论,而应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找准认清这种理论本质的应有视角。这样才能廓清人们在人权理论上的模糊认识,树立起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一方面领导边区军民英勇抗敌,另一方面又在边区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之人权”。鉴于当时的国情,陕甘宁边区的人权保障具有广泛性、真实性、阶级性、统一性四大特征,并给我们今天加强社会主义人权建设留下深刻的历史启示:即社会主义人权建设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工作,让人权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人权建设必须健全监督机制,并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相似文献   

11.
西方人权理论林林总总,派别甚多。今循着人权理论的历史发展轨迹,对西方的人权理论进行简单检视。总体而言,西方人权理论的发展,目前仍未超出"天赋人权"这一基本精神,皆具有唯心性、抽象性、超阶级性、虚伪性等特点。但我们也不能总以传统的观点来看待西方人权理论,而应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找准认清这种理论本质的应有视角。这样才能廓清人们在人权理论上的模糊认识,树立起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  相似文献   

12.
人权是一个反映和规定人应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的法律概念。人权是具体的和发展的,是有阶级性的。就国内法而言,人权实际上是个人的公民权;就国际法而言,人权主要是指作为社会和国家的全体成员这个集体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现实的人权必须包含个人基本权利及自由和集体人权这样不容割舍的两层内容。割掉前者将退回到封建专制的黑暗牢笼,这已为历史所不允许;舍弃后者,就使殖民主义、种族歧视和强权政治有了借口。  相似文献   

13.
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石柱,其核心内容是"仁",并在这一基础上儒家倡导民本、民贵、朴素的平等观及和为贵的大同世界,在这些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权意识,对现代人权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及阶级性,儒家人权意识并未发展成现代意义上的人权概念和理论.我们在实践中应该一方面弘扬儒家文化中的优秀传统以及人权意识,一方面要汲取、融合西方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结合自己的国情,发展现代人权理论,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和国际人权事业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柱石,其核心内容是"仁",并在这一基础上儒家倡导民本、民贵、朴素的平等观及"和为贵"的大同世界,这些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权意识,对现代人权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及阶级性,儒家人权意识并未发展成现代意义上的人权概念和理论。我们在实践中应该一方面弘扬儒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人权意识,一方面要汲取、融合西方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结合自己的国情,发展现代人权理论,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和国际人权事业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人权?什么是平等的、公正的人权?这是本文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文章认为,人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制度给人们规定的各种权利。它分为无阶级性质的人权和有阶级性质的人权两种基本类型。文章通过批判地反思各个社会形态人权的内容和形式,揭示并阐述了人权由无阶级性的原始平等、经阶级不平等、到消灭阶级后的真正自由平等的历史演进过程。文章指出,在原始社会,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只限于生存权利和萌芽性的社会权利。在阶级社会,人权包括有一定程度发展的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权利,但这些权利实质上为剥削者阶级垄断。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权成为劳动者阶级的权利,人权关系的阶级不平等波废除,但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权与人的全面需要达到统一,平等、自由和普遍的人权真正实现。因此,共产主义社会的人权,是人类社会史上最公正、最合理的人权。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人权?什么是平等的、公正的人权?这是本文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文章认为,人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制度给人们规定的各种权利。它分为无阶级性质的人权和有阶级性质的人权两种基本类型。文章通过批判地反思各个社会形态人权的内容和形式,揭示并阐述了人权由无阶级性的原始平等、经阶级不平等、到消灭阶级后的真正自由平等的历史演进过程。文章指出,在原始社会,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只限于生存权利和萌芽性的社会权利。在阶级社会,人权包括有一定程度发展的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权利,但这些权利实质上为剥削者阶级垄断。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权成为劳动者阶级的权利,人权关系的阶级不平等放废除,但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权与人的全面需要达到统一,平等、自由和普遍的人权真正实现。因此,共产主义社会的人权,是人类社会史上最公正、最合理的人权。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宪法文本中的人权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我国宪法文本观察,基本权利的发生、成长和实现体现出独具特色的逻辑。宪法文义所体现出的人权的历史性和阶级性与宪法所确立的国家意识形态理论具有一致性。公民基本权利体系缺乏一种内在的一以贯之的逻辑自恰性,基本权利的国家保护义务相关条款与宪法适用的逻辑存在落差。如何弥补我国宪法文本中的人权逻辑缺失将成为宪法适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划清两种人权观的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有两种人权观,它们有本质区别。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透析人权的历史性、具体性、阶级性、相对性。在人权问题上,要讲政治,要划清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资产阶级人权观的界限。两种人权观是两个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在人权问题上的表现,它们的区别在于: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两者的历史背景和追求的目标不同,两者的核心和法律形式不同。两种人权观的实践操作也有显著不同:一个具有广泛性、真实性、公平性等特点;一个具有狭隘性、虚伪性、不公平性等特征。当代国际上两种人权观的激烈斗争以及我们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社会民主党在纲领上都是以政治民主为核心,主张政治多元化,在他们看来,政治民主就是要消灭阶级差别,实现人权和政治权利的平等,建立充分民主的政府,这种政治民主的表现形式就是多党制和普选权,公开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并且抹杀民主的阶级性,主张和平进入社会主义等等,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走改良主义的道路,因此,认清社会民主党的政治民主观、人权观、国家观及政党观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法律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命题。法律阶级性一度被人厌弃,而时代要求再提法律阶级性。阶级性是以统治阶级利益作为基本偏向的特质,构成法律的基本属性。具备阶级性的法律,同时也具备社会性。二者相互渗透,是互生结构中你多我少的关系,从而使法律的阶级性必然表现为"整体阶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