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任何行为正当性的考察都离不开对行为者以及行为本身的考察。同样,企业履行生态道德责任的正当性也与企业自身身份的性质和企业活动本身的性质相关。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企业履行生态道德责任既与企业作为实践主体的本质和特性相一致,也与企业生产活动作为实践活动的性质相一致。具体而言,企业履行生态道德责任既体现了人作为实践主体所应该具备的社会性这种本质属性以及反映这种本质属性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特性,也体现了企业生产活动作为实践活动是主体的人与客体的自然互为对象化的活动的本质。因此,企业履行生态道德责任既是由企业的生产实践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由企业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作为实践主体的本质和特性所决定的。就是说,企业履行生态道德责任具有内在的必然性和应然性。  相似文献   

2.
美感体验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命体验,它指的是审美主体在自身的意识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欣赏和品味,是因其内在的生命活力被激发后感受到的一种特殊喜悦。这种喜悦和欣赏的心理基础是人类的“自恋情结”———即“那喀索斯情结”。  相似文献   

3.
认识可分为经验的和理论的两个层次.在经验层次上,主体与客体在观察和实验中发生直接联系,而在理论层次上则与从本质方面反映客体的概念发生联系.这两个层次显然不同,从前者向后者的过渡表现为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运动的一般趋势.现象与本质的区别自古以来就为人所认识,但  相似文献   

4.
《社会工作》2008,(23):59-59
个别教育和心理矫治教育都是矫正社工在社区矫正过程中挽救社区服刑人员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它们在某些方面存在交叉,如心理矫治要用到个别教育中谈心的方法,而个别教育也要用到心理矫治中倾听、提问等技巧,但两者在本质上还是有严格的区别。有的社区矫正工作者简单地将心理矫正理解为个别教育中的“谈心”,认为与个别教育没有什么区别,这是欠妥的。心理矫治和个别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人学”,文学的本体存在与人的本体存在是一致的。文学活动从本体论角度看是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一种实现方式,是主体精神本质的自我实现和确证,主体由此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自由感。文学活动既是个体精神的活动,同时又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关联,由此决定着文学的多重本质和多种关系。如文学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审美本质和社会本质、主体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感,反映与表现以及文学活动的主观精神特性与客观实践品格等。此外,由于文学本体存在与人的本体存在一致。文学观也必与人生观相通。与“独善”和“兼济”两种主要人生取向相对应,在文学观念上也通常有“为艺术而艺术”和“为社会人生而艺术”两种主要指向。  相似文献   

6.
和谐是中西古建筑共同追求的目标,但在和谐之下表现更多的是结构、功能的差异。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建筑重视群体之间的文脉关系,代表的是一种伦理的、心理的和谐,从而促成人与人关系稳定;以神为尺度的西方古建筑,重视建筑本身的物理属性,代表的是一种物理的、形式的和谐,从而在心理上达到与上帝一体。中西古建筑和谐理念的本质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直接导致了中西古建筑形态的不同,并体现中西文化的不同。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从和谐的表象进入到和谐的本质;只有找到这种和谐的本质,才能看到本质差异的原因,才能发现中西古建筑和谐理念的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们对各种不同知识形态的界定往往难以达到内在的一致。各个不同层次的知识定义之间缺乏一以贯之的核心线索。这种情况直接与人们对知识水质的把握方式相关。以往对知识的界定皆属于知识的实体性定义,而没把知识作为关系范畴来理解。作者对知识本质做了重新探讨,认为知识是认识主体以内在认识图式结合、同化认识客体而再现出来的被观念化被符号化了的有序信息组合,进而从不同的层面,把知识分为经验知识、技术知识、理性知识和科学知识、艺术知识、宗教知识等具体知识形态,并对各种知识形态加以分析界定,从而深化了对知识统一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法律价值概念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价值是指法律对主体的效应,即法律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与不同层次的所有主体发生关系时,其属性对主体之生存、发展、完善所产生的各种效应的总和。这些效应在于能为主体创造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环境,从而给主体能直接满足其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活动与行为以保障、促进和指导。由此可见,法律价值具有主体的自为性和“法”效应的普遍性两个特点。法律价值在着眼点或出发点和内容的广泛性上,与法律作用有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9.
朱奎 《学习与探索》2006,(5):209-212
劳动生产率差异、供求非均衡、垄断、非对称信息和非市场定价等条件下的商品交换都会产生不平等问题,但这类不平等问题都源于不等价交换。实际上,商品的等价交换仍然会产生不平等问题,其直接原因在于生产价格的形成,而生产价格的形成是隶属于不同所有者或利益主体的资本追逐利润的结果。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剩余价值)在不同产业或地区之间发生了转移,劳动投入和所得不再完全一致。不过,这种不一致在一国范围内和世界市场上具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余飞跃  郭国祥 《探求》2005,(Z1):103
一、人的本质具有丰富的内涵,文化是人的本质丰富内涵的外在表现和实现途径 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即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首先,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即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就是人的类特性.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劳动实践出发,研究了人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马克思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相似文献   

11.
后马克思主义拒斥传统的、透明的、统一的主体.拉克劳和墨菲把主体理解为话语立场的主体,主体是分散的、多元的,齐泽克则把主体理解为不能被符号秩序所整合的无意识主体.在此基础上,他们消解和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建构了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这种理论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价值诉求,与马克思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历史研究中的三重主客体关系袁林作为现实的曾经发生过的社会运动过程,历史不过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积淀,而实践本质上就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种具体形态。作为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过程,历史研究不过是历史学家认识活动的积淀,而认识本质上也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种具体...  相似文献   

13.
主体认识结构作为构成主体的本质力量,作为创新活动的工具、手段和参照,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和桥梁,是创新活动产生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在人们的创新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主体认识结构三个子系统,即驱动系统、反映系统、操作系统分别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并且各子系统相互联系、配合、融为一个整体而在主体创新活动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万思志  陈威 《学术交流》2012,(12):41-44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问题在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基于当代美国政府改革实践的视角,二者在产生的背景、主体、对象、主要理念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且时代背景的区别是二者存在土壤方面的区别,主体方面的区别是二者管理力量来源方面的区别,对象方面的区别是二者管理内容方面的区别,而理念方面的区别是二者最主要、最本质的区别。当代美国的公共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公共行政的价值理念,借鉴其政府改革实践中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我国政府应该:适应转型期的要求,改变政府管理方式;适应我国阶层分化的形势,扩大参与政府管理主体的范围;适应公共事务复杂化的特点,对其实行分类管理;适应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建设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  相似文献   

15.
试论人的多维存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是一个自然与社会,生理、心理与行为的多维存在的统一。人的本质并不简单直接地来源或存在于某一独立的单线之中,而是来源或存在于多维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建构。人的遗传结构中编码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个体发育的信息程序:一种是保证个体最一般的基础性生理、心理和行为活动的第一维结构生成的决定论式程序;另一种是规定某些可能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第二维结构建构的非决定论式程序。人与兽的区别主要并不表现于个体生成的第一维结构之中,而是主要表现于在第一维结构之上建构出来的第二维结构之中。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结构都具有二维统一的性质。人的多维存在性表明,人的本质是非决定的、开放的,人只能是一种在多维的综合中生成、建构和创造着自身本质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道德的本质、人与道德的关系以及人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的阐述,指出道德的本质不是外在于人的,它是围绕人来旋转的,与人同在,道德永远把人看成主体和目的。作者认为,道德作为人的创造,一旦产生,便同人形成了对立统一关系。作为道德的创造者,人当然是主体;但它一经产生并形成道德律令体系后又有相对独立性,以此规范人的行为,人又变成客体。这一现象就掩盖了一些人对道德的本质的认识,仿佛人不是道德的主体和目的,人在道德面前不是自我肯定,而是不断否定,不是自律而只能是他律。古往今来这种把道德本质仅仅归结为规范的认识实际上是理智的迷误。人是道德主体,人的道德最终指向是个性全面自由的发展,于是人就以个性发展为坐标不断地摒弃旧道德,创造新道德。这种道德心理制约着人类道德的进步与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进入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7.
苏红 《社科纵横》2000,(1):78-79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必须把它放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中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观点 ,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本质的全面丰富和展开。第一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在《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指出 :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类的特性。人是劳动的产物 ,也是劳动的的主体。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劳动的产生就是人类的产生 ,劳动的解放和发展 ,就是人类的解放和发展。人只有通过劳动在…  相似文献   

18.
段文灵 《浙江学刊》2006,42(6):27-31
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人类在宇宙中主体地位的确认,是人类进化的心理动因和精神力量。尽管它导致了不少消极后果,但这并非根源于人类中心主义本身,而是人片面发展的结果。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泛道德主义”本质上对人与自然物区别的抹煞,是无法真正解决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之间的根本矛盾的。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我们走出生存与发展的困境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整体的可持续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社会工作的本质?近年来,对社会工作的本质认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视角。而“本质”作为一种反思性认识,需要人们对历史和现实进行不断的批判和反思。笔者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福利性、制度性、专业性的助人活动。正是这种专业本质的存在,构成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20.
超前认识是人的思维依据生活实践的需要对未来活动过程和结果以及人们活动所牵涉到的环境的未来变化过程和结果的提前反映和设计,它植根于人类实践的创造本性,其基本依据是以主客体统一为特征的人的对象性活动。在这种意义上,超前认识的发生,与人类实践所包含的需要、价值、理性等基本要素密切相关。首先,超前认识与人的需其直接相关,其目标是为了设计和创造自然和社会中本不存在,但却为人所需要的过程、程序等,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主体需要;其次,超前认识与人的价值设计密切相关,从本质上讲,人的价值设计也就是超前认识,它是主体思维对未来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可能运动过程的设计和反映,它遵循人类实践的规律和主体价值利益原则;再次,超前认识与人的理性活动密切相关,它是人类活动中理性色彩最强的一个部分乃至被看作是主体合理性行动的典范。基于此,超前认识是主体的一种对象性的创造活动,它集中地体现出人的实践的创造本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