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说话的意义     
池莉 《社区》2013,(11):57-57
一种是焦虑带来的累。由于感叹“社会太现实”,不少人感觉“压力山大”,过年没钱“恐归”,节Et消费“恐慌”,忙于应酬“恐疲”,焦虑心理油然而生,弄得频频喊累,累“读”连篇。  相似文献   

2.
从党的十六大以来,“和谐”一词反复出现、频率极高。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等。所有这些如春风拂面,让人备感亲切,使人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3.
元朝初期科举久未施行,文人在有距离的旁观中对于科举的兴废进行理性反思。他们从文学发展、经学传播、理学研习、铨选制度的得失以及个人身心健康等方面探讨科举的流弊,明确提出“科举累人”说。深入分析“科举累人”观念可以见出:一方面元初文人也看到科举的优点,体认到其存在的科学性、合理性,对之并非完全否定;另一方面,“科举累人”观却能够一定程度上摆脱宋元易代之际文人自身政治归属的影响,反映出当时文人主张文统与道统合流的发展愿景。从本质上说,元初文人的这一愿景与自中唐以来逐渐形成并最终占据主流地位的“文道合一”的文艺思潮是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4.
涉足仕途的人是没有吃茶、听蝉的人来得轻松的,不然何来“无官一身轻”之说? “无官一身轻”的反面,该是“有官一身累”吧? 有官何以知累? 《中国检察报》(95·8·17)曾披露了犯了受贿罪的市长忏悔:“我是栽在市长这个职位上的,如果我不当市长就不会犯罪。原来是“权力效应”累害之累,以笔者思之,市长成千,不一定都栽了;不当市长也未必不犯罪。对于这种“累”权且称之为“权累”。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依存的,是一个和谐整体。建立和谐生存世界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人是自然界生命价值的承担者与呵护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主体。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运用于现代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在图书馆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精神,提供人性化服务,为读者创造一个亲切、温馨、宽松、和谐的读书环境。  相似文献   

6.
孔子用“和而不同”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中“和”的文化,革新了在他之前便已存在的“儒”这一行业的品格,创建了儒家学派。建立了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的“和为贵”的思想体系,形成了关于修己、治人和治物应该合一的和谐理念,通过实现自我和他人、人和万物的“和谐化”过程,构建一个生生不息的和谐世界。孔子的这些闪烁着和谐智慧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和谐文化为基础,和谐文化以和谐精神为灵魂,而和谐伦理精神是和谐精神的价值内核。市民社会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基础性作用,市民社会是现代性的伦理实体,塑造了现代人的交往方式和存在方式,也孕育了现代社会特有的伦理精神,市民社会伦理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价值理想”、“秩序伦理”、“政治伦理”和“交往伦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8.
在多数人的传统眼光里,养猪,又脏又累又苦,也没有技术含量,门槛很低,最初级农活,在农村家家户户都能干。然而仿佛一夜之间,养猪成了时下最“朝阳产业”、“时髦产业”,业内外资本持续疯狂进入养猪业。  相似文献   

9.
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和谐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和”成了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身心、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总法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天下大齐”,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仁者爱人”,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在人的身心关系上主张,“修身养性”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主张“协和万邦”,追求邦交和谐。先秦儒家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对于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孔子“和”、“仁”的思想对现代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影响,主张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建立友爱和信任,达到和谐。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主张“天人合一”式的“和谐”,其主要实质还是在强调一种“天命”不可违,以抽象的共性和谐压抑人的具体的个性和谐,以相对封闭的、强制式的主观和谐代替主体性的自由式和谐。在封建皇权思想被粉碎的同时,这种传统的道德“和谐”思想结构同时被解体。重构一种符合科学和谐观的道德模式成为现代道德教育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结合历代茶人在茶审美中的诗词书画,从“生态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四个方面论述了“和谐”是茶文化的核心思想.茶出自山川,长于山野,天然自成,聚山川之灵秀,日月之精华,“阴阳交和孕嘉木”,体现了其“自然的和谐”之美.“寄情美景与佳茗”,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中品茗,意入心,心悟道,与自然相融,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通过敬茶、献茶、赠茶、赐茶等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清茶一盏乐融融”,“人与人的和谐”得以构建.茶和谐身心,怡情悦意,释矜平燥,“独品得神”尤显高雅,能达致“空灵虚静物我忘”的境界,实现“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范赟 《东方论坛》2009,(6):8-12,17
“和”的观念萌生具有鲜明的农耕经济特色,并发展为源远流长的“和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流,儒家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儒家构建和谐的理想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并围绕其中的秩序和谐设计了具体路径,形成了调解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完整体系。儒家和谐思想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缺陷也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阐述了一种“普遍和谐”的理念,其中“修身正己”蕴含着自我身心的和谐,“诚信守义”蕴含着人与人的和谐,“为政以德”蕴含着人与社会的和谐,“天人合一”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普遍和谐”思想的内涵是“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将其引申到国际关系领域,倡导“普遍和谐”思想对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推动世界各国“共存共赢”,共建和谐世界,创造中国伟大复兴的平台,将有理念上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和谐”一词从古流传至今,辛弃疾以自己的农村词为媒介,从乡村田园风光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等方面生动诠释了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7.
《金陵瞭望》2006,(23):22-22
最近.日内瓦大学相蓝欣教授一篇名为《戒言崛起,慎言和谐》的文章(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觉得有些问题很值得一谈。相教授不太同意“和谐世界”的口号.不过他对“和谐世界”的批评似乎不太靠谱。相教授认为:“‘和谐世界’被译为‘theharmonious world’是极不准确的”,应当翻译为“to harmonize the world”。相教授认为,“和谐世界”的口号非常“危险”,因为它似乎暗示着中国要来领导世界走向和谐。这个理解恐怕让人有些难以理解。  相似文献   

18.
《金陵瞭望》2005,(2):5-5
新年伊始,刚刚闭幕的全市“两会”,“富民”、“和谐”最为“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们关注。市有关部门的万人调查也显示,南京市民第一位关心的也是“富民”。要实现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心愿,全市上下只能是咬定加快发展不放松,才能加快富民的步伐,为建设“和谐”南京务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梁勇 《社区》2011,(5):35-35
刚到荷兰时,朋友告诉我.到荷兰一定要看郁金香,郁金香给荷兰人带来温馨,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自责”最能体现这种和谐。  相似文献   

20.
清人袁寿龄曾写过一首《烧纸歌》的诗,诗曰:“世间第一可怪事,鬼神亦受饥寒累;年年七月送纸钱,人到黄泉犹嗜利。”显见,诗中对“烧纸”迷信进行了辛辣嘲讽.乃是今日某些现象的生动写照。所不同的是,袁寿龄诗中讲的是“鬼节”,而今却是“清明”胜“七月”,更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