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20世纪后期中国人学研究的进展与成果人学是时代的声音。把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学思潮放在中国发展时代的背景中加以清理与总结,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人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反映了思维、历史、哲学、科学、文化和当代人类实践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人学的一系列范畴。并自觉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人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来建设;反映出世界潮流和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的时代精神。形成了一种关注人、尊重人和塑造人的人学思潮;由起初把“人”看作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专利,到我们开始把人看作是认识主体、社会历史主…  相似文献   

2.
哲学告别人类中心论是本世纪动荡不安的精神文化运动的主导线索,它从思维方式、世界观特性和价值体系三方面带来了当代人学观念的彻底变革。这一变革遵循着互为经纬的两个方向:其一是通过对人类理性之“偏”的揭示与矫正引导当代思想走出直接面对“解放的焦虑”所产生的精神紧张;其二是通过对意识形态之“蔽”的消解揭露一切人类中心论的观念蒙蔽,并由此破除各种类型的“解放的神话”。西方思想正是从这两个方向上在本世纪的精神张力中达到了人学的当代自觉。在未来的世纪里,哲学作为当代人学的自觉,应该从“解放的焦虑”面对人的抗争,通过辩证法的实践精神的回归,重建人类理性信念。  相似文献   

3.
当代人学研究的人文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注现实人的生存状态及精神建构,通过反思现实人类的文化实践以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便构成了当代人学研究的主题。在这样一种人学研究思路中,确立和弘扬当代人文精神是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核心,质言之,人文视角应成为当代人学研究的主导视角。这种人文视角,在其具体展开过程中应体现为:(1)自觉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从而为人的现实存在寻找一个精神家园;(2)自觉反思检讨当代人的文化实践方式,从而在弘扬人的超越创造意识的基础上培育一种全新的人类实践精神;(3)面向未来,应自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人文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人学思想是关于人的起源、人的本质、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它首先指出劳动创造人,人在社会关系中生活,人的活动创造了历史,所以,人的本质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要科学地说明人的问题,不能离开社会关系,特别不能离开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人学理论无论是从历史的起点,还是历史的终极意义上,都把个人的存在和发展视为一切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价值尺度,最彻底、最充分地肯定了个人的存在;马克思人学的落脚点,在于关注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人学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互为条件。当今中国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同时,也丰富发展了这一科学思想,使它深深地植根于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  相似文献   

5.
关于孔子人学本体论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学说是一种以人的价值生命为本体的人学本体论。孔子人学本体论的最高范畴是道,而不是仁和礼。道是一个价值论意义上的历史主义的伦理文化本体。从价值论看,孔子人学本体论是一个从终极价值观念产生出来的精神体系和意义结构,它本质上是一种先验预设的人生实践目标、导引原则和动力源。孔子人学本体论的根本局限在于,它实质上是一种伦理文化本体论,而不是生存本体论;它片面地强调人对伦理文化本体单向度的认同,而对于伦理文化本身并没有获得一个批判性的支点。孔子人学本体论为维系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它在其根源上的非生存性却须为我们今天重建新的人学本体论时所扬弃。  相似文献   

6.
从对成语“杞人忧天”的思考入手,提出了中国人不善理性思维、缺乏科学精 神的问题。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得出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中国传统人文文化的影响;通过对现 实的思考,指明了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而要解决这一问题, 还是要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前科技发展的趋势,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使国人真正做到用理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7.
历史规律是理论思维在近代科学背景上为认识和理解历史而确立的核心假设。依托或围绕此种假设而在历史哲学层面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可以称之为规律性历史观。解决其(也包括其在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作用之间关系问题上的)抽象性问题,或许是当今时代总体性地深化哲学层面的历史认识的节儿所在。从复杂性研究这一科学本身的新的历史形态着眼,可以不必设定理论世界与实践世界的二元对立及其因应策略,也不必强调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的立场转换及其特殊意义,只需对历史本身提出更具解释能力的假设即可,此即历史复杂性———历史本身的有序性与无序性的破缺性统一。这也同时意味着,历史复杂性观念或复杂性历史观有必要也有可能作为人类理解其自身命运的、新的思想自觉。  相似文献   

8.
关于人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中外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们探究与争鸣的主题。我国思想理论界在解放之后的二、三十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对于人的问题研究受到极大限制乃至被当作禁区,但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路线指引下,人学问题的探究又蓬勃兴起,并在一定意义上掀起了当代中国人学思潮运动。一、人学思潮是时代的产物如果我们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来考察,那么每当社会处于重大的变革或转折时期也就必然要掀起人的问题的探究和争鸣以及人学思潮运动。这是因为,人类社会一旦处于激烈的变革、动乱或根本性的…  相似文献   

9.
生态伦理学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一门学科,它的产生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道德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彻底改变了人类道德思维的方式,赋予了义务、公正、自由等伦理概念新的涵义,把道德从人类领域扩展到了包括自然的整个生态领域。人类未来的生存方式必然是生态式的,生态伦理必将成为人们行为的道德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10.
人学何以可能"问得好,这是康德那种理性自省在我们今天人学研究中的一种深化。之所以康德的提问本身就是一次哥白尼式革命,因于它对人类理性妄自僭越的科学限定。中国当代人学研究应该有这样深一层的反思,何以可能首先就得界说何为不能,有了前提,自然也会彰现中国人学真正的现实可能性。我以为,中国当代人学建构的唯一可能性路径就是面对中国人现实生活情境及其真实发展的世界文化史大背景,摈弃那种抽象概念移植、推演和叠加之套路,只有这样,才会看清我们人学研究的真实语境和缺失之处。以笔者之见,这可有一人学之黎明与黄昏、太…  相似文献   

11.
当代哲学的主题形态何以是人学?──我们的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学,即人的问题的哲学,是对人的现实生存及其意义的强烈关注与理论追求,它立足于现实生活世界去关注人的生存处境和生存状态,并追求一种符合人的旨趣的生存样态。这样一种人学观本身就是对当代哲学精神的基本理解,因而,对于熟悉当代思想的文化状况及其走势的人来说,把当代哲学的主题形态看作是人学,已经成为一种常识。但就目前而言,要求人们接受并理解这一常识还需一个过程,并且人学研究也亟待化解和回答许多疑难问题:把人学确定为当代哲学的主题形态,其根据何在?人学与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是怎样的关系?人学与哲学的其他…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7,(11):58-63
马克思的视域自始至终聚焦于现实的人之存在方式与意义上,其存在论是人学存在论。通过唯物史观和实践观的引入,马克思把人的存在问题从形而上的抽象问题变为形而下的现实问题,把理论问题变成一个实践问题,他的人学存在观具有鲜明的现实人道性、感性实践性、对象性关系的特征。这一革命性变革,使其完全超越了西方近代传统的抽象本体论及人学观,为当代中国实践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最基本的立足点就是将自由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人类实现自由解放,获得审美的生存。这也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美学与美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人学观通过与时俱进的理论建构,获得了更加全面、科学的发展。这一发展过程也促进了我国当代美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人学与西方当代人学的关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人学与西方当代人学构成了一种建设性的对话关系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通过破除和超越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及理论结构 ,马克思人学直接开启了确立着西方当代人学运动之合法性的哲学传统的现当代转换。二、马克思人学所包含的实践合理性蕴含着走出现当代西方人本主义的非理性困境、实现理性形式的当代转换的可能性及方向。三、马克思人学所包含的历史理性以及人类性立场嵌入并持续地影响着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现当代转换。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人学与当代西方人学互动的直接结果 ,与西方当代人学的对话也拓展了马克思人学的理论与时代视野 ,并指向于不断生成的马克思人学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文化讨论中,有些人从分析与综合的角度来探讨东西文化的区别。如有人说:“科学思维方式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关键。东方科学文化善综合,西方科学文化重分析,两者产生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相生相成,互补共荣,构成人类共同的科学文化。”①季羡林先生说:“我是从一种比较流行的,基本上为大家接受的看法出发的,东方思维方式,东方文化特点是综合;西方的思维方式,西方的文化特点是分析。从总体上来看,我认为这个看法是实事求是的。……以分析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也将随之衰微,代之而起的必然是以综合为基础的东方文化。这种取代在21…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几乎所有的社会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但是影响变革进程的阻力依然存在,这些阻力有来自观念的、思维方式的、体制的等等,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如何使人真正成其为人?这是一个严肃的哲学命题,也是一个重大的人学研究课题,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值得我们认真面对和思考。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学研究领域中的代表性人物,韩庆祥教授和其他学者一起开创了人学研究的新领域,首创“能力本位论”,“社会层级结构理论”,“公正为基、三维制衡理论”等,为解决如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如何培育公民社会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的《当代人类发展的深层问题与人学回应》、《能力本位论与当代中国发展》、《发展与代价》、《市场经济与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能力本位》、《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反响与实践意义的原创性成果,为我国人学理论做了大量建设性工作,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到决策层的关注。他提出的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在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中得到充分印证,因此成为我国学术界“实践解读派”的一个主要代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依然具有当代性,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在世界观层面,从实践和交往观点出发,马克思揭示了人的社会化机制及人的个性的实践本质;而在历史观层面,从生产和交往观点出发,马克思科学地说明了人的发展规律,并对异化现象作出了全面评价.准确把握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辩证思维方式,是发展其当代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精神文明建设本质上是人的建设或人的塑造问题。对人的科学理解,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任务。人学研究人,表明人学是一门最现实的学问,是最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而当前我国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与人直接相关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因此,人学通过对人的理解和关注而进入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解和关注,这便是人学在当代中国实践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解人,其中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理解怎样的情境才能充分发挥人性的优点,克服人性的弱点。这正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意图。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实质,就是…  相似文献   

19.
刘建军 《阴山学刊》2003,16(3):44-48
语言文化哲学的核心内涵是关于人的哲学,是从人的语言(思维)出发,研究由此产生的文化,以及观照人在不同的思维、文化发展阶段中人的本质和人与世界关系的科学。这也就是说,人类的语言(思维)是研究的前提,文化是人类语言(思维)的必然体现,而这一切考察的核心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和人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把握。  相似文献   

20.
人类科学的历史发展和当代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学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个伟大丰碑,它创造了人类能动地认识世界的一个又一个奇迹。这些奇迹既是以往人类科学发展的累积性成就,也是现代人类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与实践历来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科学通过物化为技术、转化成劳动者的智力和应用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协调等途径有力地推动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实践的发展又不断地产生出新的技术需求,不断地向科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并把更加优越的物质条件和更加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贡献给科学,这一拉一推又有力地促进着科学的进步。在现代,科学与实践的这种相互作用在促成人类实践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知识型和信息型转化的同时,也促成了人类科学由经验科学向理论科学的转化。也正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下,当代人类不仅进入了一个以大技术、大规模、大效应等为标志的大实践的历史时期,而且也创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大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