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杨朝蕾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3-76
嵇康,是正始时期颇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论体文是其文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他的论体文是在明确的论辩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论辩实践,对对方谬误进行多角度批驳,而其最具原创性的论辩方式就是攻心术的运用。犀利的论辨锋芒与高超的论辩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嵇康论体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米晓燕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三国魏末时期,儒玄思想相互交融与撞击,呈现出多元化的状貌。以此为观察视角,我们看到这时期的文人创作的思想内容和文学体式也表现出丰富的变化。作为这时期文学领袖之一的嵇康,其论体文表现出儒玄兼具的特殊风貌,既具有儒者之心的内核,又体现着尚玄崇理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4.
冯源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7-62
春秋战国时期,好辩是政治、学术活动中的一大特色,辩士在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论辩艺术:行人之辩,委婉多切;策士之辩,辩丽横肆;墨者之辩,逻辑严密;儒者之辩,醇厚简约。构筑他们论辩艺术的基石是丰厚的学养、坚定的信念和精湛的辩术。 相似文献
5.
刘生良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2):61-67
孟子是战国时代首屈一指、技压群雄的论辩大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天才的雄辩家.善于论辩是<孟子>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其论辩艺术技巧主要有回避术、转换术,求同术、擒纵术,圈套术、包抄术,比附术、诡辩术,追问术、反诘术,铺陈术、排比术,等等,可谓集先秦论辩艺术之大成. 相似文献
6.
张航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4):57-58
《庄暴见孟子》一文体现出孟子高超的论辩技巧,充分发挥了孟子能言善辩的特长。孟子在这场论辩中抓住时机,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并且步步善诱,欲擒故纵,引人入彀,成功地借齐王"好乐"的话题阐述了他的"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7.
杨小青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2):104-105
《孟子》中有不少文章是由问答体组成的 ,其语言精工严整、意味隽永 ,阐明了许多朴素的真理 ,而且说理透彻机智、语意圆转、感情充沛 ,显示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8.
由于仅以一阶逻辑无法刻画出人类推理过程中的非单调性,因而逻辑学家尝试建立新的逻辑系统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些系统被称为非单调逻辑.它们传统上一般采用的是优先蕴含或者一致性和不可证明性方法;而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越来越多的逻辑学家开始尝试基于一种新的方法实现推理的非单调性,称为论辩理论.为此,探讨论辩系统以及其后基于论辩系统而提出的论辩框架是如何刻画非单调推理的,并分析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律师论辩逻辑——律师逻辑论辩的四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小丽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110-112
从“律师、论辩、逻辑”三位一体的角度阐释律师逻辑论辩的四要素。一是律师论辩应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二是律师论辩应具有熟练的逻辑思维技法,它包括归纳思维法、演绎思维法、辐射思维法、收敛思维法。三是律师论辩应具有灵活的逻辑论证技巧。逻辑论证技巧是指律师把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运用到律师论辩中去的具体方法,其主要论证方法有因果互证法、三段论论证法、类比论证法。四是律师论辩应运用机智的逻辑辩驳方法,即直言辩驳法、假言辩驳法、二难辩驳法、归谬辩驳法。 相似文献
10.
抽象论辩系统是一种非单调推理系统,它随底层的知识或信息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抽象论辩系统的动态性.如何刻画这种动态性是论辩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抽象论辩系统的动态变化包括语法变化和语义变化,抽象论辩系统动态性研究着重研究这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文章总结了目前抽象论辩系统动态性研究的方向,包括动态语义求解的方法以及抽象论辩系统的修正;分析了抽象理论动态性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探讨了抽象论辩系统动态性研究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崔富章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9(4):9-16
嵇康是多才多艺的美男子,竹林七贤中的真名土。他尚奇任快,刚肠嫉恶,始终不买司马氏的账。本文从科康走出竹林,投身批判王甫(司马昭的妻父)的太学辩论活动等六个方面,论述了嵇康与司马氏集团的斗争历程。文章还探讨了《嵇康集》的传播源流。《嵇康集》十五卷录一卷,历经一千二百余年,到明代中叶仅存八卷左右,明人重组号称十卷。其中,吴宽(1435-1504)丛书堂抄本一部,源出来本,为世所重。周树人录辑校,历十余年始成,1956年影印出版,堪称当今之善本。 相似文献
12.
竹林玄学是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阶段。竹林七贤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基本倾向,但在对名教与自然关系的体任上又有所差别。其中嵇康以反“理伪”“争夺”的名教礼仪道德作为自己对道德本质的阐述,以“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作为自己的玄学实践,将庄子的人生哲学演绎为更具有人间性和示范性的生活模式和人格模式,也由此确立了自己在文化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刘莉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6):122-126
嵇康的和声观是《声无哀乐论》的核心。他从审美客体、主体及乐音本身来探讨和声问题,指出音乐的本质是“和”,它源自“自然之和”,人们在“自然之和”的基础上,运用“和比”的音乐手法创造了乐音和谐的组合规律,满足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音乐的根本在于具有平和人心的功能,音声的和谐在于音乐和人之间的相互愉悦。和谐音乐的最高境界是美善合一的“至和”与“太和”境界。 相似文献
14.
通过考察康有为在维新运动期间及其以后的历史活动,论述了其完整的女子教育思想体系,包括女子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女子受教育途径,指出了其女子教育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孙登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隐士,与竹林七贤的阮籍、嵇康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孙登的隐居地为汲郡北山(或汲郡山)、白鹿山等地,游历地有宜阳山、五岩山等地;阮籍受司马昭的指派到宜阳山拜访孙登,而在苏门山拜谒苏门真人。嵇康是在汲郡山中从游孙登。由于历史演变的原因,汲郡北山与苏门山合二为一,孙登与苏门真人合并为一人,最后完全固化为孙登居于苏门山、嵇康从游、阮籍拜谒的说法。 相似文献
16.
许晓晴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6):75-77
魏末阮籍、嵇康处于全身远害的忧患心理状态之下,在诗歌中大量抒发了渴望隐逸的思想感情,因此,表现出由忧患避世到企慕隐逸的思想发展轨迹。但由于他们企慕隐逸此时只是存在于思想层面,诗人并未真正归隐山林,因此以隐逸缘由叙述与希企隐逸的志向表述为主要结构模式,由于性格、观念的不同,他们的隐逸诗中意象、情感也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崔富章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0(1):44-51
嵇康传世作品,有诗歌60首,韵文3篇,论文9篇,书信2篇,家诫1篇。其中,《养生论》(《答难养生论》)、《声无哀乐论》是名副其实的代表作。《养生论》主张养形,更重养神,编织出一幅精神“桃花园”;《声无哀乐论》探索音乐理论,闪烁着美学的光辉。两论的核心是“自然之和”,即大和,天和,这是嵇康 养生理论和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是他的名理文章乃至全部著述的精髓所在。魏晋易代之际,盛产两面派,形成严重的道德虚伪现象。名士“清谈”,意在言外,读者但“得意忘言”可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