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以出众的才华、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生活的独有见解,深刻地揭露了旧文化背景下女性艰难的生存困境及绝望苍凉的不幸命运。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受封建礼教的洗脑与束缚,处于集体无意识的奴役状态,加上与男性地位的不平等,她们几乎没有话语权,更没有机会参与社会生活,常常面临生存困境的尴尬,更谈不上对美好生活的体验。张爱玲的作品让读者了解到了女性陷入生存困境的原因,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渴望女性能得到整个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描绘的日常生活图景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状态,它获得了一种本体论上的含义。张爱玲标举她独特的以俗人为本的哲学,描绘了各式俗人在乱世中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境遇而进行的漫长奋斗。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文学被升华为哲学,成了某种意识形态的载体。张爱玲的文本所摄取的社会图景无疑比以往任何作家都要宽广得多,它是一幅斑驳宏阔的社会生活全景图,张爱玲的感性分析,为她的都市书写增加了表达的深刻性与穿透性。原本芜杂的都市生态,经过张爱玲的整合与分析,显得愈加清晰和透彻,使得都市文化内核特征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3.
人是各种欲望的综合体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多是处于欲望、社会文化环境与人格的冲突之中 ;在小说中 ,张爱玲从显型与隐型双方面揭示了人的欲望 ,并且通过一系列女性形象对女性生存问题进行了探索 ,是“五四”以来“人的发现”的深化和具体化 ;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欲望的束缚、个体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需要而带上的人格面具 ,也都是张爱玲小说中的表现对象  相似文献   

4.
从"穿"衣到"写"衣,张爱玲与服饰的关系由身体滑移至文字,成为她本人生存体系和生命图景不可或缺的两个元素。散见于张爱玲创作中的服饰书写,表明其对衣服的迷恋已然超越了一般女性的物质装饰意义,这些文字既有个人的生存智慧,也蕴含着人类普遍的生存哲学。她的小说艺术又是其服饰理论的美学实践。在这个意义上,她的服饰美学与小说美学"互相发明",形成了有趣的"对照"。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通过对"爱"的独特阐释和在故事中讲述故事的独特笔触和叙述艺术,向人们展现了深明透彻的生存样态。她以"情绪的世界"向我们传达着她对生命的体验和繁琐人生独立意识的消解,最终将走向毫无意义的宿命的哲学观念,悲凉地感叹着偶然与不安的宿命意识和焦灼的生存处境。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通过对"爱"的独特阐释和在故事中讲述故事的独特笔触和叙述艺术,向人们展现了深明透彻的生存样态。她以"情绪的世界"向我们传达着她对生命的体验和繁琐人生独立意识的消解,最终将走向毫无意义的宿命的哲学观念,悲凉地感叹着偶然与不安的宿命意识和焦灼的生存处境。  相似文献   

7.
说不尽的苍凉——论张爱玲小说苍凉人生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策略为我们构置了一幅乱世生存的悲凉图景,"苍凉"是张爱玲对生命、人性和文化的言说方式,也是其小说独特的美学标记.张爱玲的小说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全方位、多视角地勘探凡俗人生、体味世事变迁和人生的苍凉,得益于她古今杂揉、中西兼备的叙事技巧.张爱玲小说已经超越了世俗的陈述,成为不失大气的关注人类生存本相的经典,这正是张爱玲小说苍凉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生存悲剧的苍凉书写--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以对生存悲剧的苍凉书写,传达了对个体生命的生存寂寞、生存痛苦、生存恐怖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并由此标示出一种苍凉悲怆的审美风格。张爱玲的悲剧意识以人本主义为基本出发点,既与叔本华、尼采等人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悲剧理论有一种内质的契合,同时又深受传统文化泽被和民族审美风格规约。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张爱玲是两位在哲学层面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的作家 ,他们的小说在揭示人性、解剖国民性、悲剧性地体悟人生、思索人类生存命运和现代主义手法运用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之处 ,他们都用荒诞的艺术手段写出人灵魂的深度和精神的孤独。  相似文献   

10.
科技发展与人的关系是20世纪哲学反思的重大课题。当前,人处于技术化生存状态,作为人的自由、尊严和存在价值体现的隐私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人和技术的关系。本文从哲学、文化角度对“隐私”进行了全方位的学理分析,探讨了技术化生存对隐私的影响,并认为应正确认识技术的价值,保护隐私主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乃是人类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庄子的哲学视野而言,人与物处于“天人一物”、浑然不分的框架下,而非西方所谓相互占有的“技术”模式——因为技术的态度将会导致人们道德的堕落、生存意义的缺失以及生存(态)环境的失衡.庄子对技的批判态度与西方哲学尤其后现代哲学遥相呼应,亦构成了中西哲学对话的契机,尤其当下,重新反思技术,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亦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小说为我们构置了一幅乱世生存的悲凉图景,"不安"是张爱玲对生命、人性和文化的言说方式,也是其小说独特的美学标记.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小说为我们构置了一幅乱世生存的悲凉图景,"不安"是张爱玲对生命、人性和文化的言说方式,也是其小说独特的美学标记.  相似文献   

14.
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及其生存意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古希腊哲学对世界本体的致思表现为一种语言上的诉求(既有概念语言又有诗意语言),亚里士多德的系统构建使哲学语言成了单一的理性的"独立王国",其内在的生存意蕴处于遮蔽状态;近代康德首开批判理性之先河,限制理性超经验地使用,为使哲学的生存意境豁显而保留一席之地。但遗憾的是,这种努力又在黑格尔庞大的思辨唯心主义体系中被最终窒息了;现代哲学无论科学主义抑或人文主义学派,大都拒斥形上理性,倡导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但皆因囿于理性的樊笼而没有使哲学的生存真义得以开显。与之有别,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力主站在实践基础上,实现哲学由抽象语言向生存语言的转换,从而真正拭亮了哲学的生存论视界。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小说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觉冷峻地刻画了19世纪初中国社会女性的生存境况和心理状态。她笔下身份各异的女性无论如何挣扎冲突,都只能生活在传统男权的阴影之下,最终落得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体现了张爱玲非比寻常的洞察力和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市民日常生活细节的书写,张爱玲的文学创作表现出对真实的身体感的重视,这种具有身体感的写作显示出张爱玲对“身体”的价值认同和对日常生活的价值肯定,这在晚清以来的历史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意义。张爱玲的“日常性身体写作”与她的“文体哲学”观密切相关,这种写作的背后隐藏着张爱玲虚无主义的人生观及其抵抗和化解的方式。同时,在历史发展的纵横向背景下,张爱玲的“日常性身体写作”又是与她个人主义的历史观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笔底的人物,尤其是女性大都表现了对生存的悲观、庸常、乏味、绝望情绪.这是张爱玲所处的时代使然,生逢乱世的张爱玲看不到社会前进的目标,找不到整个社会发展的方向,更遑论个人的前途.  相似文献   

18.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风格的主要基调。有别于古典时代的苍凉感,苍凉不仅是一种文体风格的书写,还是现代人生存图景的隐喻。人生和谐、柔和维度的强调拓展了张爱玲人性理解的宽度,构成张爱玲小说苍凉背后的悲悯情怀。从生活的日常性、细节当中读解历史人生,苍凉是生命悲剧体验的隐喻。人在时代生活面前的软弱无力所造成的人生悲剧是形成张爱玲小说苍凉意识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跟张爱玲对五四运动的复杂接受有关。由于对五四精神接受的游移与不定,历史与人在张爱玲那里就成为一种在现实当中无法达到和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传奇》以参差对照的笔法写乱世中的俗人,两性关系是作家观照人生的基本角度,包含着作家对人性弱点的敏感透视和深邃洞察。从心理表象、两性环境、背景根源三个角度由表及里,探讨张爱玲最重要的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中市民的人性悲剧及成因,揭示出张爱玲作品关注人性,从世俗与虚无的观照中透出悲剧性的哲学意识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风格的主要基调。有别于古典时代的苍凉感,苍凉不仅是一种文体风格的书写,还是现代人生存图景的隐喻。人生和谐、柔和维度的强调拓展了张爱玲人性理解的宽度,构成张爱玲小说苍凉背后的悲悯情怀。从生活的日常性、细节当中读解历史人生,苍凉是生命悲剧体验的隐喻。人在时代生活面前的软弱无力所造成的人生悲剧是形成张爱玲小说苍凉意识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跟张爱玲对五四运动的复杂接受有关。由于对五四精神接受的游移与不定,历史与人在张爱玲那里就成为一种在现实当中无法达到和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