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政党变革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部因素是政党变革的直接原因,外部因素是政党变革的催化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整体性和结构性的转型,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革命性的历史变迁。中国共产党通过意识形态创新,在组织建设中稳步扩大执政的社会基础,不断提高党内治理的制度化水平,有效整合各种合法性资源,在渐进调适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了自身的适应性,增强执政党的调适性是中国政党变革和治理转型的核心主题。社会转型进程中的中国执政党建设就是在挑战中生存,在适应中演进的,这种渐进调适过程3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党调适性的基本立足点,最终通过执政党的转型与重构引导和推动中国国家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
深入比较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执政党的特点,对于深化党的执政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执政党,它们都必须把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置于优先位置,都担负着社会整合的功能,执政权也都有被“异化”的可能。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为:内生党和外生党、领导党和执政党、竞争型政党和合作型政党、“松散型”政党和“紧密型”政党、“部分执政型”政党和“全面执政型”政党,以及党与军队的关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崔文志 《河北学刊》2003,23(5):11-15
本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共十六大报告关于加强我国政党制度建设的论述为指导 ,对当代政党制度发展变化趋势、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完善我国政党制度建设需要进一步处理好的“五个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深化新时期政党制度建设研究 ,对于从执政党制度建设层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具有不可取代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政党治理现代化的角度探究执政党建设与巩固执政地位问题,有助于促进执政党的现代化变革,使之更好地发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统领作用。但当前的政党治理研究整体上处于碎片化状态。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创造性地确立政党功能、政党组织、政党体制和政党过程"四位一体"的分析框架,并以利益功能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比较案例研究表明,不管处于何种政党体制,利益代表与整合问题都是执政党的建设并维护执政地位、取得良好执政绩效的关键前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应该完整地把握政党治理的整体框架并厘清其逻辑起点,借此不断地增强治国理政的能力,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当前,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准确分析与研判由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这一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给党的纯洁性建设带来的问题与挑战,通过对历史方位及执政党所处的社会生态境遇的分析,探索以教育、管理、治理、制度、法制等方式来推进执政党纯洁性建设的现代性构建,确保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色与特性。  相似文献   

6.
吴继平 《理论界》2003,(4):22-23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即总结党执政80年来的经验,纵观当代世界政党发展的大势,汲取苏联、东欧各国政党制度建设失败的惨痛教训,分析国内政党制度运行情况,在政党制度方面提出和回答的正是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什么是党执政的基础,什么是党执政的主题等时代性问题。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执政的根本所在我国政党制度的第一要义是,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这是我国政党制度最本质的内容。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十二亿…  相似文献   

7.
政党执政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深化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是历史与现实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一个崭新的重大理论课题。执政党必须提高执政绩效,以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执政党必须全心全意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不断扩大其社会基础;执政党必须善于把握执政方式,处理好党同其它国家机关的关系,处理好同其它党派的关系;执政党必须从严治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8.
中外执政党对执政能力有着不同的理解,而执政理论也是随政党和执政党实践的发展而演化的。无论各国政党的阶级性质如何,借鉴中外执政理论的有益因素对执政理论的创新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刘少华  黄蕊 《理论界》2012,(11):161-163
施罗德领导的德国社民党经历了1998年与绿党联合执政,2002年获得连续执政地位,到2006年结束,持续近7年。然而,这7年的执政也为德国社民党自身的政党建设提出了挑战。本文通过考察施罗德时期德国社民党的发展来考察德国社民党在完成执政任务的同时不断推进政党自身改革的过程,从而探索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新世纪新时期,关于执政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创新,特别是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命题的提出,表明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的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重要发展.这一命题的提出,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把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直接联系起来,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学的重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民主建设,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理论内涵的重要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政党学概念的提出,符合这一学科发展的现实和方向,拓展了视野,有助于推动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毛泽东比较成功地解决了共产党在取得革命胜利之后,如何巩固政权和巩固执政地位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紧跟时代,提出了一系列与过去革命党不同,也区别于列宁、毛泽东传统执政思想的新论断和新观点;采取有力举措,逐步实现从传统执政党向马克思主义现代执政党的跨越和转变。在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伟大工程中,铭刻着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2.
政党的执政规律是执政党在控制和行使公共权力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反映政党政治本质和必然性的法则和客观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执政党,不但具有执政规律的一般性,也有不同于资产阶级政党的特点,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探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熟知与掌握执政规律可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还要继续深化对执政规律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郑晓军 《理论界》2014,(1):32-34
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党的十八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为履行政党职责,始终服务人民,不断增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而做出的战略决策。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命题,而破解这一命题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以来,在关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各种讨论中,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和从局部执政到全面执政是两个富有启发性且影响广泛的命题。本文通过对这两个命题的意义与局限的批判性回顾,分析了与之相关的革命、统治和执政等概念的内涵及其关系,试图揭示列宁主义式政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行为特征与演变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使用一个三分架构对于观察和概括政党转型之间的理由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政治学的角度,考察了执政党在新时期国家建设方面面临的挑战,并从政党的有效性、合法性和长期性三个角度剖析了社会变迁和政党自身客观规律和主观因素给长期执政造成的深刻影响等内在逻辑,提出了一些治理的路径和选项。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政治合法性(执政合法性)概念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合法性问题进行分析,阐明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对于维护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意义,即有利于增强执政党的执政绩效,有利于巩固意识形态,有利于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从而为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核心是把握政党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探索政党现代化的逻辑,正确处理政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对执政党自身进行科学定位,塑造政治合法性。一方面,对政党进行类型学的分析,研究阶级党与全民党、群众党与干部党、整合型政党与代表型政党的不同特征及其演变趋势,另一方面,科学界定现代政党应有的功能,明确政党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特别是厘清其利益综合、政治社会化、政治录用、参与动员、政治整合等特殊性功能,对于认识现代政党的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具有理论参照作用。在此基础上,共产党才能真正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优化执政模式,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  相似文献   

18.
任何政党的一般目的都是获得、行使和维持政治权力.政党固有的一般目的决定了每一个能力执政的政党都具有趋向成为执政党的倾向,特别是西欧社会民主党演变成为群众性政党,党纲、党章和党纪受政党的普遍关注.党纲是西方执政党的执政运行机机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果辉 《南方论刊》2010,(2):37-40
“学习型政党”概念是由我们党提出的,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强化执政基础的的必然选择,是关于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一个战略设想,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人类政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怎样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课题。毛泽东的“窑洞对”给出了民主新路、人民监督的第一个答案,为新中国成立后执政党建设、人民政权建设提供了重大战略思想。穿越3/4个世纪,习近平提出“自我革命”的第二个答案。两个答案的生成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理论思考、实践基础。本文论述了两个答案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本质特征,揭示了自我革命人民性的价值取向、否定性的自我扬弃、深刻性的鲜明品格、长期性的历史过程等本质特征,揭示了其与人民监督的内在逻辑联系。由人民监督延伸到自我监督,着力在继续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方向上对接,突出反映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演进、人民监督的守正创新、赶考之路的接续奋斗等方面,丰富发展了执政党自身建设和人民政权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