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文书 《现代妇女》2014,(2):213-213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它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以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落后的大门,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运动方向,它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同时,它既对中国近代化起到促进作用,也对中国近代化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80年代的文化研究重新提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问题,但对这个问题的论证基本局限在精英文化的层次。研究的深入,有待扩大视野。从社会史的领域发掘大众文化资料,是这一课题取得进展的关键。社会的近代化往往以文化的近代化为先导,文化的近代化又必然以社会的近代化为依归,这两者的发展需要同步运行,却并非同时开启。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起自明清之际,经历着开启——中断——再开启的过程。中国早期启蒙与西方人文启蒙的不同特色是政治伦理的启蒙,这主要表现在对忠君信条的怀疑与抨击,而且下延到广大民众,蔚为非君、非圣、非经思潮。早期启蒙的最高成就是提出“抑尊”思想,从非君到抑尊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飞跃。  相似文献   

3.
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各行各业的近代化,作为文明基础的教育的近代化也被提上日程。日本教育的近代化经历了向西方学习的西洋化,再到与日本国情相结合的日本化的过程,其真正的近代化则是在战后由民主改革后才完成。本文将通过探讨日本教育的近代化,得出给予今天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近代化”指称中国“现代化”是否准确?作者提出了异议,并从现代化模式、现代化与西方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应该以“中国早期现代化”取代“中国近代化”这一概念。作者认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基本模式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低度发展,其具体特征是:意向性的追求甚于实际性的建设;明显的二元结构;过多的冲突的存在;缺乏平稳性,摇摆度过大。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是"近代化范式"的代表之一。近代化范式,是认为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在西方剧烈的冲击下,不自觉与自觉向西方学习,进行社会转型。农民战争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似乎与近代化格格不入。而中国近代史上又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与若干次小的农民战争。陈恭禄著的《中国近代史》又偏偏是绕不过去的。而农民战争相对于中国近代史来讲,又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状况下进行的。于是陈恭禄用近代化来评价近代农民战争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金锋 《职业时空》2008,4(8):68-69
中国学制近代化最初发端于戊戌变法时期。19世纪60年代,留美归来学者容闳曾提出仿效美国建立中国近代学制,但并未提上议事日程。1898年,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师法德日建立中国学制的主张,正式提出了学习德国和日本建立中国近代学制的主张,这一主张贯穿了中国学制近代化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化与留学生的社会参与丁三青中国近代化宛如一股澎湃的钱塘湖,涌动着社会中的一切阶级和阶层。"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某个阶级的领袖永远是该阶级最有知识的先进代表人物"①。新式知识分子的代表──留学生就是站在中国近代化潮头的赶海弄潮儿。一、文化反...  相似文献   

8.
“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与小共同体的联盟?传统社会的反近代化机制无疑有儒家色彩的一面,即大共同体与小共同体都抑制个性,父权制家族桎梏与专制国家桎梏都阻碍着自由交换、竞争与市场关系的发展,阻碍着民主、人权与公民社会的形成。但这种反近代化机制更确有非儒家色彩(或曰法家色彩)...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与守旧派围绕着同文馆是否增设天文算学馆和招收科甲正途士人而进行了一场激战。本文认为,此次论战的最大意义在于为西学传播创造了条件,中西文化开始正面碰撞、融合,中西学关系问题就此提上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张雯迪 《职业》2023,(19):56-58
着眼近代历史对“教育、科技、人才”的认知跃进与革新实策,通过“中国式近代化探索”主题教学单元教学设计,把握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探索中逐渐完成了自我检视与迭代,明确了走“中国式近代化”发展道路,重塑了民族自信,以穿越时空的历史回应,实现了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的有机关联,彰显“历史自觉”与“历史主动”。  相似文献   

11.
囿于我国传统礼教和伦理观念的束缚,女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程中起步艰辛,发展缓慢。其中以内外城女学传习所为代表的女子学堂对于清末北京女性自身解放、政府社会认可女子教育都有着重大意义,可以说是开启了一场"从无到有"的革命。  相似文献   

12.
一.阿里改革是亚非国家实现近代化改革的先驱,对亚非和中国都有影响在亚非国家的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的改革,也出现过许多杰出的改革家.十九世纪上半叶,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则与历史上许多改革有所不同,过去的改革是在世界资本主义尚未充分发展的条件下进行的,是各国在旧制度范围内的调整和改良.阿里的改革是处在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已经胜利,资本主义近代化正在凯歌中行进的时代;落后分裂的埃及相继遭到法国(1798-1801)和英国(1807)两次侵略,强敌叩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作为近代化的产物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崛起速度和广泛普及的影响力已然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这其中不可避免的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对其抱有怀疑和批判的态度。鉴于如何充分认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究其崛起原因,成为客观评价它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与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社会动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民国初期的5年中,全国出现了107个经济团体,形成了一个空前的高潮。这是社会各界在辛亥革命为之奋斗和开创的民族、民主和民生主义精神鼓舞下兴起的。经济团体的勃兴体现了辛亥革命的社会动员作用。辛亥革命的这一社会动员作用虽然带有某些局限,但是在总体上仍给中国经济近代化造就了一个比较广泛而稳固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一部近代化研究的新作——评《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莉博士的《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是从生活方式和社会伦理的近代化发展来考察上海社会变迁的。读罢此书,我对近代化和晚清上海的社会变迁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正是来源于本书的新颖。我认为书中有“三新”,即角度新、史料新,对妇女解放的认识新。一、角度新一说起近代化,人们更多想到的是飞机大炮、政治制度。建国以来以革命史为  相似文献   

16.
当历史的车轮步入民国时期,举国上下对教育已然有了新的认识,小学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东北的小学教育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从小学校设置的数量和小学毕业人数上来看,总体上还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也为民国时期东北文化建设作了很大的贡献,推动了东北教育近代化的进程。显现出来对于教师的检定十分重视和对于小学生的培养注重实践性与社会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自第一个留学生容闳于1847年走出国门求学之后,1872年清政府选送120名12至15岁幼童赴美留学,这批幼童成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批留学生。在这批归国少年中,有不少以后成为清末民初的优秀人才,如民初第一任国务总理唐绍仪、清华学校首任校长唐国安、中国铁路第一人詹天佑等。100多年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的历史奠定了中国近代化的人才基础,因此不同时代的政府和民众都很关心出国人员的归国问题,而政府的人才政策又对吸引留学人员归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以来,上海便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它是中国各个领域近代化尤其是近代社会文化的见证。我们可以透过近代以来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变化,便可以证明这个观点。而服饰历来是涉面较广,最能够直观与快速地反映当时社会生活方式和时尚变化的要素之一。而随着女权主义的兴起,中国近代上海女性的服饰变化彰显了时代的变迁,并活灵活现地反映了都市女性生活的场景,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态势。  相似文献   

19.
马新松 《现代交际》2014,(6):237-237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贵州师范学院非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与贵州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内容的不同之处,结合两者特点之后,提出了非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的四个方面,在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和教学改革两个方面起到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中国经历清王朝覆灭、民国建立等重大变局,也是社会逐步走向近代化的关键点,北京古都整体风貌在国家政治变迁中也经历渐进式的变化。近代化趋势在城市面貌演变中逐渐显现,这体现在传统建筑形态的变化、原有街区格局的松动和新型商业街区的兴起等方面,这些变化与当时政治大格局的变迁同步,也是城市市政管理方式和百姓生活空间演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