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钱选是南宋末年壳朝初年的画家,他恪守青绿山水画的传统,并能有所创新。文章通过分析画家的生活背景、身份,比较了钱选所作的青绿山水与他之前的青绿山水画的异同,总结了他的画面内容、境界及绘画实践对后世山水画家所产生的影响,并试图客观评价他在中国画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壁画,是目前所知现存唯一一处金代青绿山水画作品。以青绿山水的绘画样式与风格演进为主线,同时兼顾与之相关联的历史文化、作品系统、工具材料、画家主体等方面来展开讨论,探讨壁画中山水的渊源和风格形态,可以看到金代岩山寺壁画中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成熟最早的一种样式,宋代以后,青绿山水画逐渐退出了中国山水画的主流。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观源自南齐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在今天看来,青绿山水画的设色仍然有着较大的探索空间。随心、随情、随境赋彩,让色彩走出随类的局限,对青绿山水色彩的重新审视将有利于现代青绿山水画的深远发展。  相似文献   

4.
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成熟最早的一种样式,宋代以后,青绿山水画逐渐退出了中国山水画的主流。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观源自南齐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在今天看来.青绿山水画的设色仍然有着较大的探索空间。随心、随情、随境赋彩,让色彩走出随类的局限,对青绿山水色彩的重新审视将有利于现代青绿山水画的深远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何海霞的青绿山水画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海霞是当代青绿山水画坛的成功典范,他在青绿山水画的继承与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更好的弘扬中国山水画健康和谐的色彩观念,探索山水画色彩发展方向,通过何海霞青绿山水画风格形成的原因、时代意义及对当今画坛的重大影响.认为应该从更为健康多元的角度来全面构建中国山水画色彩的格局,提出在拥有悠久丰富历史的中国山水画坛,应有更好的守护与继承传统的自觉意识,开拓中国山水画斑斓多姿的色彩世界.  相似文献   

6.
青绿山水画就是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产物。青绿山水(金碧)的技法、材料、形式等方面正好和唐卡材料、造型手段相一致,符合藏民族的审美习惯。唐卡艺术创作的源泉和素材来自现实生活中鲜活实体,这种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与青绿山水写实精神找到了统一性。这些因素造就了青绿山水画势必被唐卡艺术借鉴融合,成为唐卡艺术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著作,其产生受到了当时思想环境的影响,彻底摆脱了“助人伦、成教化”的传统绘画理想,转而从山水中寻求“道”的真谛,成为绘画史上“艺术自觉”转变的重要标志,并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梳理其理论渊源,认为《画山水序》一文受儒释道三家影响均有,但其理论灵感激发则是当时玄风振畅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河洛地区是中国绘画的发源地,河洛绘画的发展历史展现出河洛地区绘画艺术的杰出成就。上古时期以原始绘画为表现形式;汉代则出现了精美的墓室壁画和画像石;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成熟的人物画;隋唐时期,道释人物、青绿山水的发展达到高峰;五代宋元时期最大的成就是山水画和宗教人物画;金以后随着洛阳政治文化地位的下降,绘画尤其是文人画逐渐衰落,但民间绘画、宗教绘画依然较为活跃。河洛地区绘画发展史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气韵生动在中国南朝时期画家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论"中位居首位,千余年来被尊为中国绘画的最高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指绘画所表现出的一种艺术效果,即一种独特的气势和韵味.在中国绘画以人物画为主的时期,气韵生动作为一种人伦鉴识,指的是画中人物的风姿神貌.当中国绘画转向以山水画为主之后,气韵生动指的是画中所表现出的自然山水的气势和神韵.气韵生动是绘画主体与自然客体相融合的产物,是画家师法自然,从自然中"取势",将大自然客体气韵化为个人主体气韵,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结果.气韵生动不仅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原则,而且广泛存在于中国各类艺术中,是中国艺术的普遍原则.由天人合一而产生的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元代绘画作为中国绘画的分水岭,“宁静淡泊,超然物外”思想意识成为元代绘画的精髓,文人画成为画坛的主流。以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元四家”为首的山水画家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为旨,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绘画艺术的发展,其中吴镇以画隐选题材著称,在元代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对吴镇的山水画进行初步的探究分析,来了解和揭示其山水画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1.
董源对中国水墨山水画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山水画有设色较重青绿山水,还有就是水墨淋漓山水.董源开创了水墨山水画的新形式,创造了表现江南水墨山水的"披麻皴".宋代的沈括、苏轼、米芾对此给予高度的评价,由此可以看出,董源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宗炳、王微在玄学背景下,提出了“山水以形媚道”、“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的艺术本源论和“澄怀观道”、“畅神”的艺术欣赏理论,为中国绘画思想体系确立了牢固的本体基础。他们的美学思想不能放在西方二元文化语境中理解,只有超越西方二元文化模式,以中国传统特有的本体与现象合一的生活本体理论为基础,才能对其作出正确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佛教是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方式与趣味的演变也就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阶段性进程,其中又以传统山水画创作的表现最为鲜明形象,也就是说,传统山水画中所展现的悟道方式既折射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也传递出了佛教,尤其是禅宗思想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传统山水画是祖国传统艺术发展的一座历史丰碑 ,它是中华民族给人类创造的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它之所以如此的辉煌 ,是与古人对山水画自然美的认识及其理论是分不开的。通过对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布局以及透视基本规律的综合分析 ,对传统山水画的理论法度、画法技巧与审美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中国当代风景油画的发展和创作成果来探索中国油画在其借鉴、吸纳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如何逐步地构建了自己的美学特色,特别是在油画风景创作方面,如何的具备了传统中国文化中的自然——山水——人的统一性的美学精神,这种精神包含了我们民族对于整个自然界研究的热情,这种热情可以追寻到我们更早的文化观照中去。同时,通过系统考量近、当代油画(特别是当代风景油画)的发展,试图揭示当代中国这一文化背景下,风景油画是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山水精神,而形成自己的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重彩颜料及技法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传入日本之后很快地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中国在元代以后却停滞不前。日本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不仅更完整于中国,而且态度也更为积极。20世纪初,随着大批的中国学生赴日系统地学习绘画技法,重彩由此传回中国。这种绘画材料上的回流,不仅给中国现代重彩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拓展了重彩的表现空间。通过中日重彩绘画的交流和比较,建立互补性的认识,有利开拓视野及思路,促进中国画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陈师曾不同于徐悲鸿的中国画退步论,也不同于康有为、陈独秀否定元明清文人画的观点以至否定传统中国画的观点。陈师曾对中国绘画史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自己又是国画大家,因而他对中国画的本质特征和艺术精神把握得更加真切,他有关中国画进步论的观点更加符合中国画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他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文化和美术革命的浪潮声中具有反潮流精神,他充分肯定中国画的进步和充分肯定文人画的价值,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画坛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书画鉴定学的研究有两个层面:实证的层面和理论的层面,而理论层面是其研究的重点。中国书画鉴定学研究对象的特征主要反映在这些方面:多学科交叉性特征、应用理论性特征、中国传统审美特征和美学特征。作为美术学学科的一个门类学科,中国书画鉴定学涵盖了中国书画鉴定实践与中国书画鉴定理论研究的广泛领域。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思想是古代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世界关系的基本思想,同时也是古代审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画从唐代开始一直成为中国传统画派的主流,其审美价值常常凌驾于其他题材之上,析其原因,山水画不是单纯的风景画,而是具有其独特审美内涵,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表现出宇宙精神与人格精神相统一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书画艺术中出现了一种后殖民主义倾向,它具有以丑偷换拙的概念,以怪偷换变的概念,以脏偷换厚的概念,以"简"偷换空灵的概念,以模式偷换风格的概念等等一系列特征。对此加以分析和批判,对弘扬中国的传统民族艺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内在特性与本质有着较为深刻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