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获取控制权的私人利益是股权集中的主要原因。在公司的控制权配置中,大股东拥有的控制权优势,使其具有了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能力,同时,在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又使大股东具有了谋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动力。改进上市公司投票制度,限制大股东的投票权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大股东的控制权私人收益。  相似文献   

2.
控制权私人收益一直被认为是由控股股东牺牲中小股东利益而获得的收益.这些收益并不按持股比例在所有股东之间进行分配,而只有大股东才能享有.私人收益直接度量存在困难,可以用控制权转移中的溢价水平来代替私人收益水平,基于1998-2010年沪深两市发生控制权转移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样本以考察私人收益与控制权转移一年、两年后上市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出实证结果,控股股东的私人收益水平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是导致大股东对小股东进行侵害的主要动因。目前理论界对我国控制权私有收益的研究较为贫乏,而且现有的文献中所使用的测量私有收益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在研究中,首先概括了国内外现有关于度量控制权私有收益的不同方法,然后对现存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及评价,最后在对现有计量方法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计量方法并对其应用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大股东超控制权收益与合理控制权收益实现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涉及大股东的成本从性质上可以分成两种:大股东的私人成本和公司成本.由于大股东私人成本的存在,造成了事实上的大股东与小股东同股不同权现象.因此大股东有动力寻找控制权收益来补偿其私人成本并获得回报,以实现事实上的同股同权.超控制权收益论对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问题提出了新的解释,该理论提出股权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现金流权的获得途径和载体.  相似文献   

5.
在控制权转移中,大股东在不同持股比例下如何调整利益侵占行为,是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的重要课题. 建立控制权转移中大股东利益函数进行理论推导,选取2001—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事件作为实证研究样本,并根据控制权转移后公司业绩变化区分为劣质收购和优质收购两组样本,得出结论:(1)对于劣质收购样本,新的大股东未能改善公司治理和公司经营绩效,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利益侵占表现为"N"型关系;(2)对于优质收购样本,新的大股东的经营改善了公司的业绩,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其利益侵占呈倒"N"型关系.  相似文献   

6.
深市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市场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外大量的实证研究认为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存在能够为股东创造价值。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通过场外交易的公司控制权转移是否也能为股东创造价值是一个需要实证的命题。以我国2000~2003年深市发生的61起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变更为研究样本,应用事件研究法对我国控制权市场的作用进行了检验。采用的标准化残差方法克服了事件研究中因控制权转移事件引起的股价波动性变化对统计结果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在控制权公告期内股票成交量的异常变化。研究结果发现,控制权转移期间上市公司的股东平均获得3.857%的累积超额收益率,深市的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信息存在明显的提前泄漏现象。  相似文献   

7.
以2007-2011年的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委托代理了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探讨高管私人控制权收益对企业效率的影响,以及高管公平性偏好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首先,相对于分散持股或者存在股权制衡的公司,股权集中公司中高管控制权收益绝对额更高;但额外控制权收益的分布情况却与之大相径庭,说明高管控制权收益具有"隐性"特征。其次,高管控制权收益绝对额较高的企业,其公司价值绝对额和变化量就越低,支持了"代理观"下的预期;但额外控制权收益的激励方向却与之相反。相对于分散持股或者存在股权制衡的公司,集中股权公司高管人员正向额外控制权收益与企业效率显著正相关,负向额外控制权收益与企业效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总体上支持"效率观"下的预期,提升了公司价值。解释了为什么过度摄取控制权收益减损公司价值,但高管私人控制权收益在过去几年间却不断攀升的内核因素。  相似文献   

8.
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表现出支持与掏空两种不同的作用,分别对应着两种不同收益:控制权收益和超控制权收益。控制权收益作为对大股东对支持公司发展所作贡献的一种补偿,而超控制权收益则代表侵害所得。在降低大股东侵害所得的内部和外部公司治理机制中,包含法律在内的外部治理机制所起的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公司股东内部,大股东凭借其控制地位攫取控制权收益,产生了大股东掠夺问题.文中分析了大股东掠夺的手段及危害,揭示了大股东掠夺问题产生的因素,指出我国大股东掠夺问题严重与资本市场发展不规范密切相关,并相应地提出了约束大股东掠夺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2005-2007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发生控制权转让的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显示,控股股东的超控制权收益水平与上市公司股权转让期间信息披露质量的平均水平显著负相关,对最终控制人的股权制衡情况与超控制权收益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加强对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期间的信息披露的监管,以及构造对最终控制人进行股权制衡的结构,可以显著降低控股股东侵害中小投资者而获得的超控制权收益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评论了国际上关于衡量控制权私人收益的三种方法:价格溢价、控制权价值和控制权分布与控制权溢价相结合的方法。本文认为,价格溢价方法适应于公司股票全部流通并且实行一股一票制度,而控制权溢价方法适应于现金流量权与投票权分离的公司制度。控制权分布与控制权溢价结合的方法更具有一般性,适合于衡量现金流量权与投票权分离或一致两种情况下的私人收益。  相似文献   

12.
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会影响PPP项目控制权的实际配置,但鲜有学者量化分析关系治理与控制权的关系。开发PPP项目控制权配置量表收集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关系治理、控制权与项目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信任和承诺与社会资本的控制权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社会资本的控制权整体上与项目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公私部门之间增进彼此信任,并恪守承诺有助于公共部门向社会资本让渡控制权,提升项目绩效。(2)合作与社会资本的控制权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沟通与社会资本的产品(服务)定价、特许经营期和收益分配的控制权存在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公私部门通过协调合作、密切沟通,提升项目绩效的关键路径并不是向社会资本让渡控制权。因此,政府应基于公私双方的信任、承诺、合作和沟通的关系情景,动态调整授让给社会资本的控制权结构,以便有效发挥关系治理和控制权配置协同改善PPP项目绩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产权是一个历史范畴,产权制度经历了从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的演进.目前,产权理论研究存在若干误区.这些误区在一些方面误导了我国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需要通过对产权中各项经济权利的合理配置,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民营企业则需要从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转变.这种产权制度的改革既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也有利于宏观经济均衡、稳定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家族企业是一个或数个具有紧密联盟关系的家族掌握相当部分的所有权 ,并直接或间接控制经营权的企业。根据产权的不同层面 ,把家族企业产权结构分为所有权层面的外部产权结构和经营权层面的内部产权结构 ,而这两者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公司的组织制度。研究家族企业的外部、内部产权结构及其组织制度 ,将有助于从外到内进而综合了解家族企业  相似文献   

15.
风险企业控制权配置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风险投资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使得风险企业中的控制权配置成为影响企业成败的重要问题。介绍了风险企业控制权研究概况,引入控制权连续变量,导出了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最优控制权分配的均衡解,同时分析了影响风险企业中控制权配置的重要因素,对风险企业治理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公司治理中,大股东拥有控制权优势,从而为其侵害中小股东利益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大股东也有可能通过加强监督等行为为提高公司价值做出贡献。利用中国证券市场研究数据库(CSMAR)中国上市公司中的34个有效样本,以控制权交易价格和小额股权交易价格的差额估算控制权私有收益,以总资产现金收益率(RCF)作为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衡量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大股东在获得控制权后,对公司所做的贡献为正,贡献度为13.01%,但侵害度也达到6.9I%。由此可见大股东治理具有双重效应:努力监督减少经理层的代理成本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改善,但利用控制权为自己谋取私利也损害了公司价值。因此,对大股东的监督努力进行合理的补偿以强化其积极作用,并且防止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以弱化其消极作用,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当前理论探讨的热点。以分权控制理论为基础,构建国有股东、民营股东和监督机构三方的利益博弈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国有股东侵占民营股东的概率受监督机构监督成本和国有股东被监督损失等因素的影响,监督机构选择自主监督国有股东的概率受国有股东侵占行为惩罚力度系数、国有股东侵占额外收益和民营股东诉讼赔偿等因素影响。要加强对国有股东的惩罚力度,发挥好政府的监督作用,增强中小股东权利保障机制,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公司合并日益成为一股席卷世界的潮流,其固然给当事公司带来巨大的利益,但同时也可能给公司股东造成损失,而其中少数股东作为弱者,其利益尤其易受侵害。因此,在公司合并中少数股东应享有的各种权利当得以保证,其权益受到侵害时应有切实的救济措施,其中着重论述了公司合并无效诉讼制度,以期保护少数股东的权益,从而使我国的公司法律制度臻于完善。  相似文献   

19.
民营企业是与国有国营企业相对应的一种企业类型,是民间主体经营除国家投资和国家专营企业以外的企业形式。民营企业走向法治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法制的要求。目前是否需要对民营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法律保护等进行专门的立法,学界有不同看法。从我国民营企业的法律性质和地位、财产权与经营权的关系、管理制度及内部机制的现状看,民营企业的法律保护应立足于现有法律法规的修正、补充、整合和协调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