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考察自先秦到唐初的《诗经》阅读情况,认为《诗经》之文本意义有一个从阅读的文本向文本的阅读的转化,《毛诗正义》则为这种转化作了总结。先秦之时,当《诗》成为独立的阅读文本时,只具有词汇的意义;两汉的章句经学注意到《诗经》的语言形式,但是,四家诗同为阐明圣人之意,严守师法之授,故其差异,不过是阅读的“版本”不同而已;魏晋以后的《诗经》阅读,注重诗情文理,人自立说,表现出注重文本的特色;唐之《毛诗正义》受到魏晋诗学的影响,解说《诗序》、毛传、郑笺的孔疏,因注重文理而表现了一定的文本意识,披露了小序与诗辞之间的矛盾。但是这部钦定的著作,又一次使《诗经》的阅读回到“版本”阅读的底线,从而表明,《诗》只要是被作为经学的读本,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文本阅读。  相似文献   

2.
从创造社的内部差异可以看到,与法国19世纪诗歌传统相联系建立起"诗"的观念的,是创造社京都作家,这里有着郑伯奇与成仿吾文学批评观的深刻差异,由此出现1924年"国民文学"的倡导,以及翌年以穆木天为主在《语丝》上与钱玄同的论争,构成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次"诗"与"散文"观念的碰撞。从中可见,"诗"的观念,对"诗"与"散文"之不同的认识,在进入"五四"后的新文学独立发展中是艰难的。  相似文献   

3.
CBI(内容依托教学法)强调以内容教授语言,可以运用到英语专业的文学课堂中,如具象诗的教学。具象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体裁,注重视觉艺术与语言艺术的融合。具象诗的教学中既应强调文本阅读,对书写变异、前景化语言的把握,也应强调图形观看,对视觉认知过程的了解及空间性的图画编码与时间性语言艺术的互补。通过记忆、信息加工、经验加工、个体知觉等认知方式引导学生重述、改写诗歌文本,再对文本世界的认知中应和自己的体验。文章主要探讨CBI模式下具象诗的语言及视觉特征对个体意识、经验的触发,并在对诗歌的理解中培养学生对具象诗的审美力和认知力。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诗歌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诗歌主题往往隐含在一个篇章隐喻之中。语言符号具有层级性,诗性隐喻文本中的"能指代码"发生在语言符号的第二层级上,是一种二级能指。试以《雪夜林边停留》一诗为例,论述对诗性隐喻文本的翻译,从二级能指的识别入手,并通过对其二级能指符号的移植实现诗歌意象在译语文本中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的再现,从而为诗性隐喻文本的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悼亡诗是爱情诗的支派,有着抒情诗的"亚种"之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里,发展各有侧重。在对几组中西悼亡诗进行分析和比较之后,我们发现,虽然诗人处在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文化氛围,相隔着几十,甚至几百年,然而他们的作品却不乏相似、相通之处。中西文化的审美风格及诗歌意境迥异,展现地却都是诗歌语言那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诗歌翻译的审美距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翻译过程中有五个方面的因素会影响译诗实现原诗的审美饱和度:首先是两个文本兴发方式的差异;其次,近譬式与远譬式取材方式的不同;其三,译者客观性的"之谓"式表述方式和主观性的"谓之"式表述会影响原诗和译诗之间的审美距离;其四,对诗歌器用审美结构的调整也会造成原诗和译诗在审美旨趣上的差异;最后,"明辨"式或"忘言"式的诗歌语言表征会对诗言与诗意之间的审美距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1986—1995年是当代汉诗相对沉寂的时期,学界也少有专论。关于那个时期“先锋诗歌”的所指范围,应该关注以下几种现存文本:“口语诗”“非非主义”和相当具有此类倾向的政治波普;由海子、骆一禾、戈麦等元素诗人带来的大量追随文本;常被称为“新古典主义”或“新浪漫主义”的集体劳作;以及在1986年至1995年之间民间诗报、诗刊上的个人或圈子似的努力。对该时期的先锋诗歌进行精神背景、意识与情结、语言态度及策略、阅读效果诸方面的指认和分析,可以提供一个解读此时段大陆先锋诗歌的诗学角度、路径。  相似文献   

8.
穆木天1926年以法国文学为参照的文学批评体系是通过《法国文学的特质》建构起来的。针对"五四"以来新诗观念上"诗"与"散文"的混淆,他提出"纯粹诗歌",主张新诗的象征主义发展,追寻"诗"与"散文"的"纯粹分界"。与周作人、梁宗岱以及法国诗人瓦雷里的象征主义诗学不同,穆木天的象征主义是通过"个人生命"与"国民生命"的"交响"和"暗示"即"诗性境界"实现的,他揭示了"诗"与"散文"在建构基础和方式上的根本不同,为中国新诗的独立发展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诗经·大雅·民劳》的主旨迄今主要有四类观点。之所以产生这四种不同的观点,根源就在于历代学者对诗中的"小子"一词以及诗文本内在逻辑的理解有不同。通过综合考察诗中"小子"一词的含义与诗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得出两点结论:一、诗中的"小子"不是指代周王,而是指作者的同僚。二、作者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同僚的殷切期望。  相似文献   

10.
"象征"是中国和欧洲都有的诗歌手法。唐诗《滁州西涧》和1920年代模仿法国象征派的新诗《弃妇》均采用"象征"来传达一种失望与焦虑之情绪。《滁州西涧》意象相接自然,因而意境浑圆,虽传达失望之情绪复又归于和谐。《弃妇》过度追求意象奇特,联结古怪,脱离了民族审美心理,诗里诗外都阴霾不散。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的爱情诗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它具有丰富多彩的美学价值,能给读者以多方面的美的享受和熏陶。文章分别从抒情、意境、音乐、含蓄四个角度探讨《诗经》恋歌中蕴含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红豆词》的两个译本为研究对象,拟探讨在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汉语古诗词英译问题。指出译者应该充分考虑到汉语古诗词意象当中的丰富文化内涵,因而在翻译时必须以译语读者为中心,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以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3.
悬念是叙事作品的一个重要元素,其审美视角具有两重性:其一,从读者角度而言,悬念契合读者阅读的心理需求和期待,充分调动读者的欣赏兴趣和激情,让读者在体验和破解悬念的过程中获得心理满足和审美愉悦;其二,从叙事文本层面审视,悬念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结构形式。悬念能有效提升叙事文本的可读性,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其美学效果来源于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这部伟大的著作中具有许多独特艺术特色的诗歌。与一般诗歌的特性有所不同,《红楼梦》中的诗歌兼备形美、意美、音美,堪称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本文主要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对《红楼梦》中的诗歌英译进行探讨,旨在说明进行诗歌翻译时既要对原文信息转化的表现形式进行恰当处理,又要使译文具备与原文相同效果的阅读美感。  相似文献   

15.
马开尧是云南当代诗坛上一位较有特色的回族乡土诗人。他的诗以其丰富的情感、哲理思想和特有的艺术风格而独具魅力,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因而赢得了省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有些作品被翻译到国外,对国外读者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桢是建安七子之一,钟嵘的《诗品》把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刘桢被列在上品,而且排在王粲之前。这一评价大异于前后的曹丕、曹植、沈约、刘勰、萧纲等人,显示出极其个人化的评价。就钟嵘而言,如此看重刘桢,与他对《国风》一脉的尊崇,对五言诗的重视,对风骨、气等关学风格的偏向有关。因为刘桢源于《国风》,五言诗写得尤好,且诗歌慷慨多气。不过钟嵘将刘桢排在建安之首的看法并没有被后来的文学史所采纳。这主要是因为风骨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标举的风格,后来人并不以之为诗歌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再者,将刘桢视作建安之首,只是钟嵘一家之言。由于刘勰在文论史上的崇高地位,他视王粲为七子之首,更决定了文学史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钟嵘认为谢灵运与陆机均源出曹植,但谢之才气灵性与陆之才力学识大不相同.陆机主要致力于师法曹植诗所表现出的那种文人化、雅正化倾向,而谢诗则更多地发扬了个性化倾向.钟嵘又是第一个全面综合地考察谢诗艺术特征的人.<诗品>把曹植、陆机、谢灵运列为自五言诗产生以来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家,而谢灵运更被钟嵘看成是当时诗坛创作风气变革的终结者.  相似文献   

18.
钟嵘的《诗品》以其独特的诗学思想和精彩的批评实践,在我国古代诗歌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刘宋诗坛的五言诗具有富丽精工的总体风格。钟嵘在《诗品》中从诗歌抒情特征这一本质出发,对刘宋诗人的五言诗创作进行品评。通过对钟嵘评述和刘宋五言诗总体风格的对比分析,可从中窥见钟嵘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诗须要用具体的做法”是胡适在新诗的初创时期提出的一个新诗写作的纲领性美学主张。这一主张的形成,既缘自于胡适对于白话新诗写作中所出现的现实问题的敏感,同时又与他业已形成的中西诗歌经验背景密切相关。它的内涵虽难于确切认指,但仔细分梳,却自有其意义流向。其从正负两个方面对于胡适和整个新诗写作给予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秦观是北宋著名词人 ,他的爱情词写得凄美婉转 ,有如啼莺声声 ,诉说着哀愁、感伤的情愫。他擅长于从景入手 ,建构起一个凄美的意境 ,给人一种情愁交织、柔婉感伤的美感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秦观婉约、缠绵的爱情词为人们所喜爱 ,对后来婉约派词人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对秦观爱情词的创作特色、成因、价值等方面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