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丝语     
思自己所思想自己所想予自己清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需要一方净土。面对外面世界的浮躁与喧嚣,我们的内心时常会疲惫、会厌倦。所以,时常要给自己创造一个静的空间,思自己所思,想自己所想;或者燃一炷香,调匀呼吸,打坐禅定,将身心放空,给内心以清明。也唯有静下心来的时候,才是我们和自己贴得最近的时候。  相似文献   

2.
宗寅 《老友》2015,(3):1
品味当今世间万象,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快速读物、快速食品应运而生。在"快速时代",人们总说自己太忙,忙得没有时间品尝一顿可口的饭菜;忙得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过度疲劳、抑郁症、亚健康开始笼罩职场。可等我们满足了自己的一个个欲望时,却会发现,其实我们都在失去,失去了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失去了本该属于我们的健康;记忆只剩下一片苍白。友人在畅谈游历的心得时,有一段话让我  相似文献   

3.
谎言三叶草     
《北方人》2008,(5)
人总是要说谎的,谁要是说自己不说谎,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有的人一生都在说谎,他的存在就是一个谎言。有的人偶尔说谎,除了他自己,没有人知道这是一个谎言。谎言在某些时候只是说话人的善良愿望,只要不害人,说说也无妨。  相似文献   

4.
自卑,就是自己轻视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并不一定具有某种缺陷或者短处,而是不能悦纳自己,自惭形秽,常常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人一等、不被自己喜欢、进而演绎成别人看不起的位置,并由此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类都有自卑感,都有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问题。当我们小的时候,看到别人长大而自卑;我们长大了,却发现别人比我们更有钱,我们也自卑;我  相似文献   

5.
自卑·勇气     
我们生活在温暖的集体里,有老师的夸奖,同学的羡慕,可谁又会想起那个默默“小草”呢?上小学的时候,班上有一个默默的“小草”。他生活的孤独、寂寞,没有人愿意和他说话,也没有人愿意和他沟通。于是小草的心灵开始慢慢枯竭,并封闭自己。在上课的时候“小草”躲在墙角哭泣,他为什么哭泣?没有人知道,人们也不愿意去知道,他只能在无助时自己撩起袖子擦眼泪。我观察着他,他仿佛害怕课外活动,害怕在此时看着别人欢笑,自己一个人却只能躲在远处忧伤。也许你会好奇的问:“他怎么了?”我只能回答:“他受伤了。”“他为什么受伤了?是被人打了?还是另有…  相似文献   

6.
谎言三叶草     
毕淑敏 《可乐》2008,(8):44-44
真实不是每个人总能面对的,这才给谎言留下了生存空间。人总是要说谎的,谁要是说自己不说谎,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有的人一生都在说谎,他的存在就是一个谎言。有的人偶尔说谎,除了他自己,没有人知道这是一个谎言。谎言在某些时候只是说话人的善良愿望,只要不害人,说说也无妨。  相似文献   

7.
伊莎 《社区》2011,(8):43
现代人都相当依赖外在"时钟"的时间来过生活,不过在我们的身体内有一个更重要的时钟,就是所谓的"生物时钟",一般人其实都可以隐隐约约地察觉到自己体内生物时钟的运行,这个生物时钟基本上就是人体内各项生理活动的韵律,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吃饭、什么时候该睡觉或者什么时候该启动消化系统等,这生物时钟的机制也可称为  相似文献   

8.
《精神现象学》展现出包含了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对自己能力的反思这三个层次的一套完整的承认学说.黑格尔认为,只要坚持自我意识这种个体主体性的态度,那么承认都是没有出路的,也不可能通过斗争获得完满的解决.原因在于,承认在根本上不是人对人的承认,而是精神对人的承认,而在“自我意识”阶段,人虽然认识到了精神的存在,却不认为精神有高于自身的任何真理性.承认现象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突破自我意识的这种态度,进入精神这一更根本的层次.虽然黑格尔的精神本身也是主体,但它作为一种高于人的整体秩序,能为我们思考现时代的境况提供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9.
丁楠 《国际公关》2022,(22):151-153
新时代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长期稳定的美好时代,也是全体中华儿女依靠持之以恒的艰苦奋斗赢来的幸福时代。然而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了”的错误理念,这既有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教育和社会层面的影响,通过对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原因的分析,提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路径,使大学生明白任何时代任何时候艰苦奋斗精神都不能丢,它是我们的伟大事业取得成功的精神动力和重要法宝,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美好品质。  相似文献   

10.
一罐果酱     
“一个人只要还有力量帮助别人,他就是富有的。”只有有限的力量,甚至极其有限的力量,也肯自觉奉献出来帮助别人,是高尚的,令人尊敬的,是在精神上富有的。自己本不富有,但却能倾其所有帮助别人,很值得我们学习。对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能尽全力帮助,不仅会使被帮助者感到温暖,我们自己的品德也得到了升华,我们也会得到满足和快乐,将有益于我们的成长和健康的人生。——编者  相似文献   

11.
本刊编辑部今天请来了一位客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伊迈尔老师。他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作文形式——话题作文。伊迈尔:嗨!大家好!我是伊迈尔老师,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一起学习了。不要觉得话题作文是一个十分陌生的概念,其实,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现在我们就一起看一个话题作文的例子。小喇叭当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难题而不解的时候,当一个人处于进退维谷而难以选择的时候,当一个人面对对与错或与别人见解不同而又不能分辨的时候,往往处在“烦恼”的情绪之中。也许你正为自己相貌一般、身材矮小而烦恼;也许你正为自己不佳的学习成绩而伤…  相似文献   

12.
简朴的生活距离我们是越来越远了,奢侈正在成为社会的潮流和时尚。所以,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为了奢侈而正在失去自由,正在失去快乐,正在失去幸福的人们。当一个人为了追求金钱而不惜一切的时候,也就等于把自己的生命赌给了金钱,自己也就变成了金钱的奴仆,得不到的时候为得不到而忧愁,得到了又因为担心失去而焦虑。你把坚持多年的晨练和傍晚散步的习惯丢掉了,因为时间就是金钱了,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散步上;你与妻子儿女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因为你有你认为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当一个人把拥有一栋豪宅作为荣耀的时候,也就是把自己变成了豪…  相似文献   

13.
优秀的人宁愿要一件东西,也不要其他一切。内心深处,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达到一个完美的境界,但所谓“完美”或许根本不存在,这世上绝少有哪件事、哪个人是真正完美的。尽管我们都明白这一点,却偏偏还要自己骗自己,终不肯承认惟有放弃完美,才能成就自己的真谛。选择和放弃就是这样一门人生必修课,我们无时无刻不遇到。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常认为,人文文献的数字化,就是数字人文;或者在数字时代,仍然诉求人文主义,就是数字人文。这是两种基于形式含义的理解。数字人文的形式结构是数字的,实质则是人文的,这是数字时代必须承诺的基本规定性。人文主义为数字时代限定了基本价值,这也是数字时代公共生活的本质要求。换言之,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一原则不仅不为数字时代所动摇,相反为数字时代所夯实。这是一个跨越不同技术时代的价值共性。如果数字时代的人文取向被扭曲,公共生活丧失了人是目的的规定性,那么,数字时代就会是一个危害人文价值、颠覆公共世界的可怕时代。杜绝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取,维护“人是目的”的基本价值规定性,乃是在数字时代之中和这一时代之外需要守持的基本理念。这是技术工具不至于成为控制人的方式,将人工具化的唯一正当出路。  相似文献   

15.
读书的甜度     
马未都 《社区》2012,(20):5-5
我们知道读书一定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当你真正能够把书读进去的时候,真正获得这种精神享受的时候,你才知道读书的这个乐趣。我们人生有两种乐趣。一种是物质,一种是精神。物质的乐趣呢,很容易填满,对不对,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物质生活得以改善,但是物质生活的改善一定是有边界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边界在哪儿。  相似文献   

16.
借书与借钱     
《可乐》2008,(9)
稍涉世事的人都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那就是坚决不借钱给朋友,否则钱和朋友都会失去。也正因如此,"借钱没有,借命倒有一条"这样狠的回绝话,差不多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流行语之一。但一般人却没意识到,与钱相比,书尤其不可以外借。读书人和守财奴有一点是高度雷同的,那就是自己的打死都不借给  相似文献   

17.
母亲的生日     
杨惠卿 《中华魂》2012,(10):26-27
一过中秋节,我们大家庭中的下一个生日就是我母亲的。母亲生日是在农历10月14日,但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却从来没有过过一个像样的生日。在我们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中的28口人中,母亲把孩子们的生日记得十分准确。我们小的时候,尽管生活十分艰难,母亲总要想方设法在过生日的时候给我们改善一下生活。后来我们长大出门在外了,每到有谁过生日时,母亲总是要想办法提醒一下,或打电话通知,或捎话告诉,当然也包括我这个已愈天命的长子。唯有她自己的生日却老是忘记。  相似文献   

18.
“新春节”     
如果阳历是一条川流不息的大江.那么阴历就是一条千回百转的地下河.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若隐若现按照自己的节奏流粉。只有在春节这样所谓的传统节日之际,它才喷涌而出,冲垮我们的习惯、淹没我们的生活、撼动我们的心灵.告诉你:“日子不是这样过的!”那么,日子该是怎样过的?有人说.生活在两个时代之间的人最痛苦,他们必定错过这两个时代的辉煌顶峰,却尝尽了前朝末落的苦涩和后朝初创的艰辛;不为上一代人所理解、信任,也不为下一代人所薄,、认同。象我们这样生活在双皿历法时空下的上世纪六十代生人,更增添愿望单纯和立场复杂之间的选…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开会的时候、聊天的时候,自己会有一段时间愣神,耳朵明明听着别人讲话,脑子却一片空白,什么也没听见,这是在发呆。上海心理学会理事冯永熙教授表示,发呆是正常人的一种心理调节,偶尔发呆无伤大雅,还有利于健康。  相似文献   

20.
中西绘画中程式语言的运用造就了它们差异的艺术表现特征,然而造成这些差异的深层文化根源总是被人们忽略。尤其是我们年轻一代,对于绘画艺术更热衷于样式、技巧的追崇,这也是今天我们学习与创作面临的最大危险。事实上它们总是捆绑在一起的,我们无法也不应该剥离它们。通过某种过去的形式语言,我们可以了望和理解过去的时代、人的心境和情趣,或许也可以发现和我们当代的必然联系;或许会帮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生活和反观自身。我们应努力探寻那些程式表现赖以存在的文化根源,这才是真正的继承和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