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给幸福     
席慕蓉 《社区》2012,(32):57-57
夏日午后,一只小翠鸟飞进了我的庭园.停在玫瑰花树上。我正在园里拔除杂草,因为有一株夜百合花挡在前面,所以小翠鸟没看见我,就放心大胆地啄食起那些玫瑰枝上刚刚长出的叶芽来了。  相似文献   

2.
写给幸福     
  相似文献   

3.
写给青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徐志摩沉吟着: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可是有感情的人,怎能如此抗拒情感呢?有回忆的人怎能抗拒回忆?  相似文献   

4.
写给班头     
自从换了班头,我们的生活就像49年新中国成立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班头的性别不一样,以前的班头是女性,现在的班头是男性,因此,这也导致了统领我们这82号人的风格不同。  相似文献   

5.
写给国旗     
在战士的眼里你永远不会成为风景树站在你身边的士兵只是想听一听共和国健康的呼吸在那呼啦啦的响声中舒展炎黄子孙自豪的双眉在战士的眼里你永远不会成为风景树走近你脚下的士兵只是想拾起新中国诞生的历史在那层层迭迭的脚印中把烈士坚实的足迹牢记  相似文献   

6.
叔叔,当我知道您的时候,您已离我们远去。我是从您留给我们的照片中认识您的。那是一张背景为北海白塔的全身像。您身材高大修长,眉清目秀,一丝淡淡的忧伤挂在嘴角。认识您的同时,我知道了您曾工作在北京,而北京有北海公园,北海公园有漂亮的白塔。就在那个时候,您的形象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以至于我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去北京出差,就游览了白塔,而且和您一样,以白塔为背景照了相。虽然您从未与我直接交流过,可当我刚刚走向社会的时候,您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了。  相似文献   

7.
《新天地》2007,(4)
亲爱的小六:你好。你知道吗?自你驾鹤西去,我几乎每天都要想你,都要在夜深入静的时候和你聊聊自己的心事和烦恼。说来也怪,聊完之后,我的心情就轻松多了,才能安然入睡。你是个体贴的丈夫,当初我看上你就是因为你悉心照顾瘫痪  相似文献   

8.
《老友》2003,(10)
  相似文献   

9.
韩青 《今日南国》2014,(5):38-38
在年轻的时候,在那些充满了阳光的长长的下午,我无所事事,也无所惧怕,只因为我知道,在我的生命里有一种永远的等待。挫折会来,也会过去,热泪会流下,也会收起。没有什么可以让我气馁,因为,我有着长长的一生,而你.你一定会来。  相似文献   

10.
涂料 《人力资本》2010,(2):82-83
幽默虽有技巧.却无定势。不按常理出牌也许会让你更幽默更另类。  相似文献   

11.
到学校的各处走一走,看看还有哪些不如意的地方;回忆一下近年来的学校生活,找一找学校领导、老师没有想到或者还没有做好的事情;也可以和其他班级的同学谈一谈,了解  相似文献   

12.
从本期起,本刊将连载于光远同志《写给青年研究工作者这》的系列文章。这是于光远同志作为我院博士生导师,为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而陆续撰写的。希望全院同学认真阅读,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3.
晓周 《社区》2002,(22):52-52
2001年,是21世纪的第一个年头,对于我来说,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因为我和你终于磕磕绊绊地走出了婚姻生活的第一步。所以我想有必要写写我们婚姻的年终总结。结婚:2000年年底,在我们相识大概一年的时候,我和你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结婚。没有花车,没有觥筹交错,没有蜜月  相似文献   

14.
有些东西,我们会轻易地把它遗忘;有些东西,我们会牢牢地把它记住。有些东西,转身走了,头也不回;有些东西,缠绕身边,永不离开。人总有开心的时候,总有寂寞的时候,总有幸福的时候。——题记  相似文献   

15.
正我曾经是爸爸妈妈惟一的孩子。他们爱我,宠我,满足我的一切要求。可是,我有时还是感到有点孤单。所以,当妈妈告诉我她怀孕的消息时,我简直高兴坏了。我想,你长得和我会有几分相似呢?我们会不会总在一起玩儿呢?因此,你出生后,我是多么喜悦呀!  相似文献   

16.
女人选择了军人,就选择了四海为家。我和妻子是3年前经战友介绍认识的,我们的爱情没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没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天各一方的我们,电话  相似文献   

17.
我最亲爱的宝贝: 妈妈曾经倚马千言,而此时提起手中的笔,却一时语塞。对你,我说些什么好呢?  相似文献   

18.
云帆 《老友》2013,(2):15-15
前段时间.央视新闻调查记者随机采访各式各样的人.提问“你幸福吗?”得到各种各样的回答。节目播出后.有关幸福的话题,便引起人们的热议。  相似文献   

19.
20.
刘鹏 《新天地》2012,(9):25
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曾给一双女儿写信,让女儿不要有养子防老的包袱。信中说:许多父母,或说整个中国社会,都以子女是否‘孝顺’来评判子女的‘好坏’。你们千万不要有这种包袱,我们真的不希望你们这样想。一个经济学家给女儿写信,讨论养子防老的问题,这实在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