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
《老友》2014,(6)
正母亲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很少走出村子,更不用说出远门了。前段时间,我要她到我工作的城市住一段时间。她还是闲不住,做饭、洗衣、擦地,家务都抢着做,我劝也劝不住。城市不像农村,家家户户会经常串门。在城里,就算两家挨着门也不一定认识。做完家务,母亲待在家里就会有些寂寞,不是看电视就是站在阳台上往外看。我便劝她下楼到外面走走,也可以到社区的活动室里转转,和小区里的老年人一起学学跳舞。母亲说不好意思,学不来。有一天,我特意带着母亲坐公交车到这座城市最繁华的广场玩。广场上,唱歌的、跳舞的,一群一群的老年人在那里活动。我本想  相似文献   

2.
刘明 《老友》2021,(2):50-50
我的母亲90多岁,由我兄弟四人轮流供养,一年之中,每人供养三个月。我离母亲较远,以前都是请人照顾她。去年因为请不到人了,我只好自己回去服侍她老人家。春节一过,我和老伴回到了老家。老伴不是我的原配,她和我在一起生活还不到一年,也没见过母亲,我私下里想,这次她会怎样对待母亲呢?  相似文献   

3.
淀粉人生     
母亲没有文化,打从有了孩子时起,她便企盼她的孩子不要跟她一样,成为"睁眼瞎"。母亲常常对我们说:"孩子们,只要你们肯读书,肯上进,妈就是砸锅卖铁,也绝不拖你们的后腿。"所幸的是,我们弟兄几个都有读书的天赋,每学期结束,都会捧回大红的三好学生奖状,这让母亲倍感欣慰。她每天忙完农活,又得为我们做好饭,接着干家务。在家里,她亲切地唤我们为"小先生"。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前,每次外出旅游我都很高兴,看到美丽的风景总会不由自主想起仍在老家务农的母亲,母亲年逾花甲至今没见过火车,更不要说祖国的好山好景了,每每想到这里,我总感觉很是愧对母亲。母亲36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留下四女一子,我是家中的长女,当时也不过18岁。如今,我也到了年过不惑近知天命的年龄,于是我决定趁母亲身体还行带母亲去旅游,让足不出户的她也看看外面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有一种忽略,当你察觉时,疼得彻骨痛得揪心.而那种忽略,恰恰是你最最容易忽略的. 只因彼此,是无间的亲近! 吃饭 咋吃啥菜都没味道. 母亲的声音是不大,还伴随着一声轻叹. 现在的人,都吃馋了,见啥都不稀罕,吃啥都不香. 你附和了一句,头也没抬依旧往嘴里拨拉着饭菜,吃完饭你得赶紧出去一下.你总是那么匆忙,匆忙到母亲的话语像风儿吹过,留不下一点痕迹. 或许人的衰老,就是从味觉开始的.这是你过后才想到的.随之涌上来的,是许许多多重重叠叠的影像,在所有的影像里,她都表现得那么没有食欲.而你,当时竟然可笑地觉得,那是因为她跟着你们兄妹享福了,啥都吃过,也就啥也不觉得香甜了.  相似文献   

6.
刘淑萍 《今日南国》2014,(12):30-30
她在家中排行老三,上有一哥一姐.农村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的观念让家长只舍得将有限的钱财供宝贝儿子念书,而女孩从小就要帮家里干活,到成年后嫁到别人家去了,有了文化知识自家也用不着,肥水岂能落外人田.所以她和姐姐只能有一人上学.母亲拿来一副金耳环和一块手表,对姊妹俩说:“你们一人得一样,得耳环的人不上学,帮家里放牛;得手表的人上学.自己选择吧.”放弃一个既是无奈之举,也未显得如何不公平.因为在乡民的眼中,金耳环远比手表贵重得多,是那些待嫁之女的心仪之物.姐姐高兴地选择金耳环去放牛,而她雀跃着从母亲手里接过手表继续上学.亲戚怜惜地说:“这个傻孩子!”  相似文献   

7.
张帮俊 《老友》2014,(9):45-45
正老妈虽到了退休年纪,心却依然年轻着。在周围人眼里,老妈可称得上是"潮"。她不仅穿着时尚,更重要的是,人老心不老,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并且愿意尝试。智能手机、微博、微信……这些她早就玩腻味了。前些天,她问我:"最近有什么新鲜玩意,让我也尝试一下。"对于没接触过的东西,老妈天生有好奇  相似文献   

8.
改嫁     
我8岁上没有了父亲,第二年母亲执意要改嫁,她向男方提出的唯一条件是必须带上我。然而我认为母亲再嫁人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死活不肯跟母亲到继父家中。母亲没有法子,只好含泪把我托付给我的二叔二婶,自己一人到了继父家中。母亲改嫁后,常回来给我送新衣服和好吃的东西,可我不但不穿不吃,而且一见到母亲回来就躲起来不肯见她。二叔二婶家并不富裕,可供我上学读书却不遗余力,我很顺利地考进了大学。大学三年级时,我回家探亲,二叔告诉我:你母亲中风瘫在了床上,你得去看看。二叔往常没少催我去看母亲,总是说她有病,这回没准又是在哄我。我很冷漠…  相似文献   

9.
看着母亲19岁时的照片,漂亮得简直叫人难以相信。瓜子脸,丹凤眼,瀑布般坠落的青丝……比得上电影明星。外公大概也有这层意思,给她取名李佩云。外公原是广州某厂职员,家境殷实。然而,就在母亲几岁  相似文献   

10.
骆统     
骆统小时候,有一年闹饥荒,乡里的和逃难的人没粮食吃,饿得浑身无力。骆统见了,吃得也一天比一天少。姐姐见他总是难过的样子,就问他有什么心事。他说:"看到大家连糟糠都吃不上,我怎么能只顾自己吃饱呢?"姐姐说:"你为什么不跟我说,自己一个人吃苦呀!"于是,她拿出自家的粮食交给骆统,又告诉了母亲。母亲也夸儿子懂事。骆统把余粮分给了挨饿的人。  相似文献   

11.
在我家乡陕西东府一带,每年的腊八节,在旭日东升之时大家会守着从祖辈传下来的习俗"冬至馄饨腊八面",吃一碗热气腾腾、飘香四溢的腊八面,周身的经络和骨骼都舒坦惬意。家乡文化底蕴丰厚,风俗节令也蕴含典故,极有讲究。每个节日母亲都过得富有仪式感。腊八那天母亲总在东方微微泛起鱼肚白时就开始忙活。她醒好面,就开始打扫庭堂、擦洗锅碗瓢盆,把前一天泡发的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的豆类煮好,再配上家乡黄灿灿的小米和各种菜蔬,便开始精心烹做腊八面了。  相似文献   

12.
我的母亲是位地道的农家妇女,目不识丁,但是,她通情达礼、勤劳善良、永不服输.她一生把十几个孩子拉扯大,靠的就是这种精神.母亲有许多"格言",诸如"人争气,火争烟";诸如"人无面皮,贼也可做";诸如"天上落油饼,还要起得早"……对我的成长起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龚文根 《老友》2014,(10):41-41
正母亲长年在农村老家劳作,即使在重阳节,也舍不得清闲下来。以往的重阳节,我们几兄妹都会约好一起去看望她。今年的重阳节恰巧与国庆节假期重叠,大家都有时间。我们几兄妹决定给母亲放一个重阳节的假期,由小妹出马把母亲接到城区来住一阵子,几兄妹轮流照顾母亲,让她在这个假期吃得满意、住得舒服、玩得开心。大姐家住在人民公园旁边。因此,吃完早饭,她便拉着母亲去人民公园溜达。虽已是秋天,但公园里仍然绿树成荫,道路两边花团锦簇,清香扑鼻的桂花、形态各异的菊花、时隐时现的茉莉花争奇斗艳,  相似文献   

14.
为妈妈梳头     
母亲生病住进了医院,有一天,我偶然听到她对别人说:"我现在最怕、也最难的事是梳头。两只手好像有千斤重,举不上头。每梳一回,都是疼痛难忍、满头大汗……"可我每次去看母亲,见她的头发都梳得非常服帖、光洁。真不知道老人家为这么简单的事,竟花费了那般大的力气。作为人子,我心里实在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15.
光阴似箭,母亲离开我们一晃就8年了。然而,母亲慈祥的面容依然那么亲切,音容笑貌也历历在目,使我久久难以忘怀……母亲是一个性格很刚强的人,她19岁嫁给父亲,25岁时父亲为革命牺牲,那时我还不到2岁。面对当时孤儿寡母的家境,母亲独力难支,想带上儿子嫁人,但本家族人不依,说要嫁人可以,得把孩子留下,他是翟家的后代,翟家不能断了香火。我母亲舍不得把我留给本家,怕我受罪,说要遵循  相似文献   

16.
王作勤 《社区》2005,(1):49-49
又是一年冬至了,根据民间习俗,这一天我照例要按母亲的样子为全家包一顿饺子吃。包着饺子,耳边又响起了那首小曲儿:“葱丝儿姜丝儿加肉丝儿,小磨香油小馅子儿,尝尝有滋味儿。一得儿俩得儿歪得儿歪,尝尝有滋味儿。” 从小就爱听母亲唱的这支名叫《卖饺子儿》的小曲儿,更爱吃母亲包的饺子。虽说母亲是缠足且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可她心灵手巧极聪明,炕上地下样样行。不要说她自己做的尖足鞋简直就是工艺品,尤其是想起她做的那些不但大小一样、甚至连捏的褶子数目都一样多的好吃的饺子来,怎能不让人咽口水? 母亲是独生女,姥姥把这个宝贝女儿留在…  相似文献   

17.
正亲情成为最远的水接到母亲病重的电话时,我人在纽约,正在和3岁的儿子玩游戏。电话是家里的阿姨打来的,她说母亲本不让她给我打电话,但她知道,母亲是想让我回去看她的。阿姨最后说:"贺贺,阿姨也不希望你有什么遗憾。"高中毕业后,我就出国留学了。同为大学老师的父母毫不犹豫地为我选择了这条路,他们认为对我来说这是最好的出路。现在,我成了一  相似文献   

18.
我的双亲     
文英 《社区》2005,(3):57-57
人一过40,突然之间好像领悟了很多东西,对平时轻视的、漠视的都重新有了认识和理解,让人突然间变得多愁善感起来,心中也多了很多责任,生活一时间变得沉重起来。一个人的时候,我总是想起我的父亲和母亲。我的父亲今年62岁了,母亲比父亲小5岁。父亲是个厚道人,老实了一辈子。母亲是个十分精明的女人,在那个时代,可以称作是女强人了,她一直都是家庭的中心,而父亲则心甘情愿地在母亲身边做配角。父亲家里兄弟多,哥6个,没有姐妹,爷爷奶奶在那个穷山沟里能把他们都养活得壮实高大,我一直认为是个奇迹。母亲和父亲是属于青梅竹马那一种,父亲16岁的…  相似文献   

19.
震惊!中戏美女当上"小保姆"80后美女张瑜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喜欢穿干净的白衬衣、牛仔裤,性格阳光,时尚爱美。可是平时很多人都不愿干的家务,张瑜做起来也都是兴趣盎然,看到皮质沙发和实木地板等被擦得铮亮,室内整理得井井有条,还有摆些有创意的小玩意,她就会心情大好。老爸经常开玩笑说,将来谁要娶了你,简直就是天大的福气!2006年张瑜以优异成绩从中央戏曲学院毕业后,很多人  相似文献   

20.
尚彦昌 《老友》2009,(12):45-45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然而,在我这个三世同堂有着8口人的家庭里,老伴念的是"和谐经",让全家人分享着浓浓的亲情。我与妻子结婚49年了。结婚时,她是一位小学教师,她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