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斯大林提出民族问题的基础、内在实质是农民问题.这一观点显然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民族的实质是文化认同,是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深入研究斯大林的民族理论,对于完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2.
唐宋时期随着内地对西南与岭南地区地理考察与地情知识了解的增多,对西南、岭南民族地区"荒蛮"、神秘印象开始发生转变.一批士大夫通过深入西南地区物质生活的亲身体验,开始逐渐消除对西南地理环境的神秘恐怖认识,主要表现在对西南瘴气由恐惧转向不断探讨瘴疫的环境因素与致病机理;考察西南、岭南民族地理之风悄然兴起,对民族地区的服饰饮食文化由陌生到认同、对西南民歌音乐文化的喜爱与探究、传播等,都表明了内地文化人对西南、岭南民族地区地理文化观念的一些新变化.尽管并未根本改变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与宗主文化的优越感,但毕竟开始转变对西南边远地区"蛮夷"文化的态度,为元明清时期的民族文化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这在内地与西南边远地区文化经济交流与民族团结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本体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具有丰富多样、开放兼容、跨国跨境以及和谐共存等特色的云南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例证,提出坚持不脱离文化原生地的传承为主导、辅之以脱离文化原生地的传承等模式,并强调应重视实践层面的探究以及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民族文化事业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突出培育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觉"意识等方面.但在当前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讨论这个问题,尤为重要的是树立一种保护与传承本身就是根本目的的"本体论"观念,这样才有望真正探索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民族"新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概念的定义反映了人们对民族这一社会现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成果.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也是发展的.经过长期的思索与实践,中国共产党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关于构成民族六要素的理论,是在总结中国和外国民族理论及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既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的理论,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族的认识,还合理借鉴了国外关于民族的论述,可以说是集中国、世界的民族理论之大成.  相似文献   

5.
本文重新回顾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文化的理论论述,结合全球化和当代中国语境,再次提出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理论的当代指导意义。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理论的精髓,在于其对经济发展水平对民族文化状态的根本影响的洞见,在于其发展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对人类解放的不懈追求和坚贞信仰。后殖民主义以及文化民族主义对民族文化身份的焦虑和对民族文化发扬的追求,在根子上仍然是民族间社会经济的落差所致,但其偏重民族文化身份的理论倾向,造成了文化民族主义文化权利诉求与社会经济权利诉求的明显分离。相应地,文化民族主义者在鼓吹保护民族文化身份时,对民族文化内部之经济和阶级因素也有失察之嫌。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自治区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的蒙古族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游牧体系丰富了中华文明。随着人们对于地域文化所带来的无形力量的认识加深,蒙古族传统文化已经开始逐渐融入到室内设计行业中来,为室内设计行业开辟了新的道路。本文阐述了以"入情"、"入理"为理念的旅游纪念品专卖店设计思想及设计手法,强调了民族文化中的情感力量及其对现代室内设计起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多元一体"的理念对推动民族文艺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繁荣是有借鉴价值的.民族文艺"多元一体"缘于民族历史、基于民族事业、含于民族文化、成于民族创造,这是在认知逻辑上的起点.挖掘、培育各民族人民群众创作的民间文学艺术,激发民族文化艺术家的创作热情,这是在创作层面上的基点.让民族文艺成为消费热点,让中国风格成为世界潮流,这是在文化消费层面上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诗经》《周易》《尚书》《楚辞》等开创了中国文学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从一开始就孕育和包蕴了宫庭文学和民间文学、地域文学和民族文学的诞因.虽然《 风》《雅》《颂 》《南》被视为按音乐来分类,但其中却明显隐含了宫庭文学和民间文学 、地域和民族文学分野的诱因.特别是"二南"所表现的对南方民族文化的透视和描写,极好地体现了地域文学的抒写范式,即由地域特征所表现的异质性表象与同质性精神抒写.《诗经》"二南"被列于"风"之始,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具有突出而重要的地位."二南"非以国为类,而是以地域性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其与南方各民族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它不但是南方各民族文化的早期记录,更是中国地域文学和民族文学创作的开端.  相似文献   

9.
文化传统既是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积淀 ,又是该民族持续发展的背景和基础 ,因此 ,对少数民族社会未来发展充任着文化动力和文化制约的双重角色。本文从中国族群民间的创世神话、英雄神话、爱情神话、生产神话入手 ,探讨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本源与共振 ,以及由共振导致的文化趋合态势 ,进而说明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吸纳和民族性自强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条件 ,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的辉煌同样取决于文化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再塑造。  相似文献   

10.
文化现代化视域下的"民族文化认同"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认同是一个历史现象,其实质就是以民族认同或国家认同的文化空间单位来巩固或瓦解被一定文化所濡养的政治实体,因此需要加以认真地区别对待。与文化全球化的不同发展阶段相蒂,民族文化认同历时态地孕育衍生出不同的形式及其特征。作为一个深生态阈的学理问题,民族文化认同的真正根源在于现代性的发微。在关系论视域中,作为文化现代化的实践理性的民族文化认同,契合的是中西文化各自文明合法化的必然性;作为形式上与民族文化认同相悖或伦理价值上与现代性一致的文化全球化,整合的是中西文化彼此承认及其更高层次上和解的可能性;而作为文化现代化的理论理性及其深层发生机理的现代性,却扮演沟通和圆融二者的角色。当代后殖民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认同必须在理论承诺中开出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方法论原则并进一步勾画出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基于共同的"民族精神",以<战国策>等刊物为阵地,在陈铨的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激进的民族主义文化团体--"战国策"派.他们从学术和文化上提出了"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理论,呼吁民族文化的重构与民族精神的重造,其主要观点是:引进、宣扬、阐释西方社会中崇尚武力的文化思想;批判中国柔弱文化传统,重新发掘中国文化中的"武道传统";批判五四以后中国文化存在的误区,提倡"民族文学"运动."战国策"派激进的"民族主义"思想,与抗战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因此把"战国策"派等同于法西斯,或者视作国民党的政治帮凶,是有失公允的.另外,虽然陈铨的"民族文学"理论纲领与左翼理论界的一些文艺政策不谋而合,但是在后者看来,陈铨的文学理论抹杀了人民群众在民族文学运动中的作用,否定了阶级在民族文学中的价值,因此对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都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陈铨提出的要建构一个让全民族同胞"利害相同,精神相通"的民族文学,只能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式的文学梦想.  相似文献   

12.
国家意志是民族区分的显性要素,文化意志则是族群划分的天然标尺.由此,在族群和民族划分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国家意志和文化意志的分野,从而造就了"未识别民族"作为一个特殊族群存在的事实.国家意志作为一种强势标准,使得民族概念往往会掩盖以文化意志作为尺度进行实际划分的族群概念,其结果就是一些具有相同文化传统的族群被强行划分为不同的民族,从而使其文化权利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和应有的保护,这正是本文问题思考的起点.本文以湖南省瓦乡族为例,以点带面,旨在唤起公众对未识别民族的关注,呼吁更多学者重视未识别民族的文化权利保护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一场由“天书降神”开始的“文化竞争”中 ,宋朝终于弱化了契丹文化正统的心理及武力统一的意愿 ,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而在另一方面 ,由于保持了中华文化对于北方地区的影响 ,复经辽、金、元三代经营 ,以北京为中心的格局终于融合南北多个民族 ,又在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文化版图。从大历史视野看 ,对于整个中华民族而言 ,仍然是一个双赢的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前民族高校英语教育中有一种趋势,即在学习西方文化时忽略了民族文化,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外语教学界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轻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自卑心理和批判大学英语课、拒绝学习西方文化的民族中心主义这两种极端化的文化观所导致的。所以,英语教育不仅要学习与引进西方先进文化,还要输出本国文化。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献"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文献应以中国传统文献观丰富的理论为基石,以国家标准局对文献概念定义作准绳,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实存状况为核心,结合民族学学科的具体特点,对民族"文"和"献"作区分又联系的诠释;民族文献是反映民族知识文化的一切载体。它以民族文化、知识、信息为内容,既包括文字文本,也涵盖非文字承载的实物图符、乡贤达能等。其特点主要是口头语言与文字书写互转,文物典章与贤才达能共存,历时性与现时性同在。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发展"学术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如何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凸显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民族学者持之以恒关注的重要课题.为此,2004年10月23-25日,由中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办、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和四川民族研究所协办的"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发展"学术讨论会在中南民族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服饰文化具有明显的殖民主义特征。著名学者萨依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引入后,中国学界开始对本民族文化所处状态进行反思。"国服"概念的提出正是在这一文化背景下服饰文化学者们对中国服饰文化所处状态反思的结果。中国服饰文化必须对丢失的传统进行重拾、修复和重建,以此为中国从服装大国走向服装强国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8.
"寻根文学"是一种文化导根--站在现代意识的角度,重新审视民族文化形态,着眼于民族素质现代化的重铸.梳理"寻根文学"的兴起与嬗变轨迹,对其中的代表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核心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仁” ,“仁”是二人定义一人的人伦理念。文化的核心理念造成了个体的基本人格结构 ,文化对个体人格形成的根本影响方式是同构投射。根据文化核心理念理解个体的基本人格结构是理解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关键。基于“仁”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的基本人格结构 ,而这正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依然按照“仁”的核心理念行为的中国人之所以具有基本的民族性、国民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源于景颇族远古时期的"目瑙纵歌",在经历了景颇族社会文化漫长的历史发展与变迁之后,在现代多元文化的氛围中,已成为景颇文化在现代社会最显明的民族文化标识。在景颇族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的适应中,"目瑙纵歌"是一部活着的民族文化"史册"、载负着强化族群认同、传递族群文化、整合现代文明的文化传承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