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欧洲的中世纪,具有浓厚基督教神秘色彩的"哥特式"成为当时最典雅的艺术风格。哥特式艺术是西方中世纪艺术中最高的艺术典范,从艺术宗教学的角度对哥特式艺术的形式及其内涵作了细致分析,尤其是对其在艺术史上的积极意义给予了相关的解读,其中还原哥特式艺术对中世纪人的强烈的感官体验则为解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罗马式建筑庄严隆重和雄壮。这种印象的形成 ,既同内部空间的体积和比例有关 ,又同它的石造外壳的结构设计、艺术装饰有关。建筑内部以一种异乎寻常的面貌 ,强调了顶部和顶部光线的象征意义和艺术意义 ,并间接暗示着天空的存在 ,而天空在中世纪欧洲的宗教世界观中是起着重要作用的。哥特式建筑赋予了一切以神秘象征的意义 ,使一切建筑形体本身都充满了相应的艺术表现 ,它把支撑拱 (支撑拱把建筑拱顶的推力传导到附加于外墙的大石柱——扶壁上去 )也变成了一些前所未见的艺术造型支架。  相似文献   

3.
坡的哥特式小说的独创性在于着重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丰富性,尤其是多层次地描写被扭曲的人的心理活动,摆脱了传统的哥特式小说道德教诲的内容。他的哥特式小说心理描写艺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梦幻、背景、动物、灵肉等方面并且他的小说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著名作品之一。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江苏无锡人。是东晋时期杰出的画家、美术理论家。他的绘画理论著作主要有:《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画论》等。他的传世作品有《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洛神赋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平行现象”试图对早期的经院哲学与哥特式建筑进行比较,一方面强调早期经院哲学的神学思想对哥特式建筑的理论支持,看到“点”的相似,另一方面深入早期哥特式建筑的具体应用和变现,以求能从“线”和“面”上展现与经院哲学的渗透关系。  相似文献   

6.
与厚重的罗马式建筑不同,哥特式建筑以纤柔的风格和夸张的浪漫气质而著名。之所以能达到这种艺术效果,得益于尖拱、飞扶壁、尖顶窗、尖塔等几种不同于先前的技术的应用。这些结构以及装饰的存在都是为了营造这种轻盈,空灵,明亮的上升的气质,也就是这种独特的哥特式气质。  相似文献   

7.
松桃寨英古镇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部分,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而附着在松桃寨英古镇建筑之上的装饰木雕、石雕艺术,因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以独特的建筑布局与丰富的艺术形式,质朴率真的表现手法。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而成为贵州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古镇建筑代表。  相似文献   

8.
是什么引起创造行为?创造行为是否像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天生的品质或才能?天性是否比教育更重要?——也就是说,遗传是否比环境更重要?情况看来并非如此——如果你考虑一下爱迪生、毕加索、爱因斯坦以及本书所探讨钓其他13人的经历。弗洛伊德假设,我们的个性在5岁至s岁之间定型。毫无疑问,我们的许多行为习性和特点是由于这种很早年龄时的印刻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探讨建筑艺术在建筑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建筑与社会的关系。建筑艺术决定于建筑的使用,通过建筑体验发挥功能性作用,是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需求是建筑发展的原动力和方向标;建筑现象是各种社会影响因素和艺术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现实在建筑上的投影。  相似文献   

10.
艺术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创造活动则是和艺术教育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弄清楚艺术教育、艺术创造活动的概念内涵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章着重从艺术教育与艺术创造活动的本质、实施过程、目的和任务等几个方面作了比较分析,以期能把艺术教育的概念内涵解释清楚。在指出艺术教育与艺术创造活动的区别的同时,文章也深刻分析了艺术教育与艺术创造活动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1.
论艺术创造与艺术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它区别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具有意识形态范畴中上层建筑的某些素质和特征.艺术生产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艺术美与艺术善相互构成,成为艺术的一个整体.艺术表现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艺术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的美学论坛,人们研究的重心已经从思辩的向应用的乃至操作的转移。把曾经被束之高阁的美学理论和切实的审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把艺术的创造和技术的创造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是可喜而又令人振奋的现象。人类文明的进步,得力于人类的创造活动,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技术创造和艺术创造并非毫无关联而是休戚相关。14至15世纪之交,是凡·爱克兄弟发明的油画颜料技术,使油画独立为一门崭新的艺术样式;20世纪中下叶,“电子发声合成装置”和“数字摸拟转换器”技术的发明,  相似文献   

13.
陈永江 《社区》2013,(33):55-55
娘送来女儿的棉衣,我心疼地埋怨:“眼睛不好,以后别做了买着穿就行。”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论述直觉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想象过程中的作用 ,以便更好地利用直觉为艺术创造服务。  相似文献   

15.
空白是艺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 ,艺术美的最高境界往往与空白有密切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古今理论都有阐述 ,艺术实践上也得到了证明。所以艺术美的本质在某种程度上就在于空白的创造  相似文献   

16.
知音 《21世纪》2008,(10):12-13
刚刚领略过北京奥运会上眩目的焰火和印象深刻的大手笔——29个"历史足印",对制作这一精彩瞬间的人便有了几分神秘。中国美术馆《蔡国强:我想要相信》大型个人回顾展,给了人们近距离欣赏蔡国强和他的创意瞬间一个绝好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艺术中的审美创造,是文艺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探讨艺术美生成奥秘的关键所在。不能从艺术美是生活美的反映这一认识论角度理解艺术中的审美创造,这是因为艺术美并不是生活美的简单照搬,而是艺术家充满主体性的创造。生活之于艺术十分重要,离开了生活,艺术的审美创造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必须看到,艺术并不等于生活,艺术在本质上是人按照理想的方式再造出来的"虚幻世界"。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取决于艺术家选择什么样的生活,而取决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艺术掌握程度特别是对人生经验的审美开掘程度。一味用生活原则衡量艺术,极易…  相似文献   

18.
朗诵艺术的形象创造建立在朗诵作品文学形象的基础上,运用朗诵的艺术规律,赋予有声语言活力,变平面为立体,变可知为可感,在声音的流动中探求文学作品的感性与理性双重色彩,实现对文学形象的超越与升华。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论点如下:(1)精神的创造性能动地、随时随地地体现自己并要求被认识,于是形成人们认识的对象。这创造性的体现,是通过先验的、前意识的、非理性的智性,所以精神又叫做精神的无意识。这创造性的被认识,则是通过直觉。因此必须强调:精神的主要特征是它的无意识、超绝性、真正的自由;精神的创造性的特征是它的无对象和无目的性。(2)精神的无意识通过智性而体现,而活动,这活动包蕴着想象、理性和感觉,它们形成了智性的自由生命。(3)诗的源泉是精神的无意识。诗不断地体现和不新地认识精神及其创造性;在前一方面,诗也具有先验的智性,在后一方面,诗也凭借直觉;因此诗也没有对象和目的,而只有任何目的以外的目的。(4)诗的直觉的特征是:(a)集中表现了精神的创造性以及对这创造性的反映,并通过这表现取得了诗的自身的创造性;(b)这种表现虽只能隐约地把握精神的创造性这一观念,但仍然可以明确精神的超越性和自由;(c)诗的直觉所具有的创造性通过诗人而表现时,就严格规定了诗人自己的主观性,以及这主观性对外界事物的隐约地被把握、被认识;(d)诗的直觉是自我完成的,无须任何的增加因素,也不可能加以学习、训练和改进,因为它源于智性,也分有了智性所包蕴的想象和所体现的自由生命。(5)诗与美:美是诗的关连物;因为诗源于精神的无意识,并和精神的创造性同样地是无对象的,无目的的,所以作为诗的关连物的美也是无对象的、无目的的,而只倾向于任何目的以外的目的。(6)艺术:艺术是诗的直觉进入实践的产物。艺术在特定的范围和范畴中进行实践,所以有对象和目的;这目的只限于实用,并且和认识精神的创造性不发生关系,至于工艺美术的目的则不是要求人的意识符合事物(作者在这里所用的“事物”一词,是指体现精神及其创造性的事物或上帝所造并能体现上帝或精神的事物,并不是指我们所说的客观事物),而是要求事物符合人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