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是我国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艰辛探索的结果.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新突破.本文拟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探索作初步考察.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模式的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经设想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的基础上,因而将取消商品与货币关系,实行纯粹的计划经济.恩格斯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组织所代替.”根据这一理论,十月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都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认为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比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因为它能使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高速度的发展.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由于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必然导致生产过剩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2.
工业生产专业化是指工业企业专门生产一定的成品或产品的某些部分,这是现代工业社会分工的一种重要形式。但社会制度不同,工业专业化生产的特点及其作用是根本不同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专业化生产为剩余价值规律所决定,它是在残酷的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中自发地进行的,因此它的发展是盲目的、畸形的。其结果不但加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而且造成大量失业,给社会劳动带来了极大的浪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业专业化生产为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所决定,社会主义国家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有计划地合理地组织工业的专业化生产,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多快好省地发展,因此,社会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机器问题有着详细分析和深入论证,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科学的机器观。机器作为工具的历史样态,在资本主义社会正式出场,经由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发展,通过劳动资料革命,促成“自动的机器体系”出现,激发了强劲的财富创造力。“自动的机器体系”本身作为劳动过程的要素组成,却在资本的控场中被形塑为“固定资本”,将劳动要素的外部差异转化为资本内部的质的差别。以价值为中心的增殖逻辑同作为固定资本的机器体系之间的矛盾内含资本主义社会的时间悖论,时间节约与时间浪费交织。自动机器体系的使用推动了时间节约,促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大幅累进。与此同时,自动机器体系的使用对劳动的排斥也造成了时间浪费。但也是这一时间悖论,为人类解放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4.
高兹从其存在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前苏联的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也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恰恰是前苏联背叛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结果。生态资本主义并不能改变资本逻辑,其天然具有反生态属性。生态资本主义并没有超越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仍然会导致生态危机。他认为要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必须构建以生态理性为基础,形成以后工业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稳态经济发展模式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5.
<正>坚持节约、反对浪费,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内容,应当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一、全面节约工作的指导思想90年代,要把节约工作提高到新的高度,其指导思想是: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以满足性节约为主,实行全面节约方针,努力提高社会综合经济效益.(一)以满足性节约为主.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两种性质的节约,一种是满足性节约,另一种是限制性节约.所谓限制性节约,是在某些主产要素短缺的情况下,对合理的社会需求实行强制性的节约措施,这对缓解资源紧张状况,保证重点建设需要,有着不可否认的作用,作为克服困难的一种暂时性措施,当前和今后还会继续采用,但从长远看不是发展方向.所谓满足性节约,是在满足合理社会需求前提下实现的节约,主要是通过改进管理和技术进步,降低消耗和提高主产要素投入的经济效率,增加产出而取得的节约效果.这种节约与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社会主义主产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是一种积极的、长久的节约措施,是今后应当采取的主要节约形式.(二)实行全面节约.具体是:1、全要素节约.全面节约就是实行全要素节约,社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物力、人力和财力等  相似文献   

6.
在纯粹流通费用的认识问题上,长期以来形成了如下看法:纯粹流通费用既不创造价值或使价值增殖,也与使用价值的保存无关,是社会再生产中的一种虚费;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市场竞争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流通中产生了庞大的纯粹流通费用,导致国民收入的极大浪费,此乃资本主义寄生性,腐朽性的表现;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指导下的经济运动,要大力节约流通费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当中有一条:“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的“劳”这个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 首先,这个“劳”,是指“有用劳动”。我们知道,一切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是社会需要的产品,必须是人们能够用来满足某种物质或精神需要的产品。否则,这种产品是无用的,为创造它们所化费的劳动也不会被社会所承认。在资本主义社会如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如此。当然,在这个问题上,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是有重大区别的。例如,资本主义社会黄色唱片是公开销售的,而社会主义社会则不需要这种东西。本文不分析这个问  相似文献   

8.
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杜奋根,赵翠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必然会有一个很长的时间,在世界范围内共处。这两种制度性质虽然不同,但在共处的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发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在内的联系和合作。在两种制度的经济竞赛中,社会...  相似文献   

9.
在资本的逐利本性推动下,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得到了迅猛发展,进一步破坏了前资本主义那种在狭小的范围和孤立的地点进行的生产方式,以人的依赖关系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形式被打破了。资本主义产权制度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产权制度把生产和收益结合起来,它是保护私人的、排他性的财产权,资本主义产权制度的确立使得大规模的雇佣劳动成为现实。雇佣劳动使得资产阶级能够持续不断地从无产阶级身上获取剩余价值,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形式得以确立。资本逻辑会把资本主义推向不可避免的深渊,由于私有财产在对自身的肯定同时,使得否定自身的致命因素--无产阶级得以产生,重建个人所有制能够化解私有财产和无产阶级之间不可化解的矛盾,从而确立基于社会财富基础之上的自由个性的社会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一年末,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薰华同志的《<资本论>中的再生产理论》一书,我认为它抓住了《资本论》的生命力的本质。张薰华同志指出:“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时,总是联系到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即社会劳动生产力。这就超出资本主义界限,涉及了人类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并且,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流通是商品的再生产和流通,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商品经济,只要撇开资本主义形式,《资本论》的许多基本原理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①我的看法更广泛一些,凡是适用于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同样也适用于社会主义。这才是《资本论》的真正的生命力之所在。对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列宁作了严格的区分,指出:“所谓商品生产,是指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在这种组织之下,产品是由个别的、单独的生产者生产的,同时每一生产者专门制造某一种产品,因而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就必须在市场上买卖产品(产品因此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一直把商品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经济的天然经济形式,认为它必然同与资本主义经济相对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相矛盾,因而设想未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模式是没有商品经济的,以实行产品经济为特征的完全的计划经济。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个设想,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实践中都试图消除商品经济,建立以产品经济为特征的完全的计划经济。后来虽然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并不能消除商品经  相似文献   

12.
提高国有工业企业管理水平的几个问题(二)宋涛五、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进行生产和经营降低产品的个别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性质上是不同的,但它们两者在发生作用的形式上有相同之处。社会主义的国有工业企业,它生产的产品,也是...  相似文献   

13.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已揭示了的客观真理。二战以后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它的深层危机并没有消除,它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根本改变。从社会基本矛盾出发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变与不变,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必然趋势就会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不管未来的道路多么曲折漫长,社会主义终将替代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理论的提出,是20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突破,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一)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变革。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期运用唯物史观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解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在此基础上,由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和分配,消除资本主义竞争和社会主义生产的无组织状态。商品货币关系将不存在,与此相适…  相似文献   

15.
《文史哲》1975,(3)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商品生产的原因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劳动的性质和产品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强制劳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劳动,是劳动人民为自己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的自觉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是私人的事情,劳动是私人的劳动,产品归资本家私人所有。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私人产品必然以商品的面貌出现,而且只有通过交换证明生产出来的商品确实是社会所需要的时候,劳动和产品的社会性才能表现出来。马克思和恩格斯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科学地论述了关于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原理。虽然《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但由于任何社会生产过程都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特殊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如果撇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那么,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一般理论,就远远超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界限。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曾指出:“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决不只限于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它同时还包含有对于一切社会形态——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发生效力的许多关于再生产的基本原理。”从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看,斯大林的这一评论也是十分正确的。这里,我就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协调发展问题,谈以下几点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7.
一、按照社会需求不断调节生产按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来调节生产是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本质特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因而从根本上说,是不可能按照人民的需要来调节生产的。马克思早就指出:“一切企图对原料生产进行共同的、果断的和有预见的控制——这种控制整个说来是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规律根本不相容的。因而始终只是一种善良的愿望,或者只是在面临巨大危险和走投无路时例  相似文献   

18.
按着民族——社会发展规律,民族是阶级社会存在的型式。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它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又区别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这个社会存在型式的民族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旧时代的民族相比,它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后期出现的“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  相似文献   

19.
石立元 《理论界》2022,(5):50-56
系统本身就是一个非平衡的结构,它总是会遇到自身增长的极限而产生“过剩”问题。在巴塔耶看来,为了保证系统能量的平衡,必须通过非生产性的“耗费”来消除过剩,它必定成为被诅咒的部分而牺牲。鲍德里亚认为,一方面,消费社会把“耗费”转化为“消费”和“浪费”来解决资本主义体系生产过剩的危机;另一方面,“过剩”作为“恶”是无法被耗费的部分,现代社会在致力于清除“恶”的时候,也消除了自身。在齐泽克那里,首先,过剩是指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背景和科技助推之下的生产和扩张达到极限,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开始转向慈善公益、教育、医疗等非生产性领域耗费过剩部分,为其再生产开辟空间;其次,过剩意指被资本主义命名的“主人能指”,它成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外化和转移,承担着系统非平衡的原因,并由此成为被消除的对象;最后,存在一种驱力维度的过剩,齐泽克称之为“神的暴力”,他主张只有这一驱力意义上的过剩是资本主义无法化约和利用的,从而能够真正瓦解资本主义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一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后,在《资本论》第三卷,为我们分析社会主义经济提示了许多带根本性的原理。第一,是关于商品性质的问题。马克思特别指出:“作为商品进入流通的产品,不论是在什么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不论是在原始共同体的基础上,还是在奴隶生产的基础上,还是在小农民和小市民的生产的基础上,还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都不会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