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收入来源、收入水平、赡养状况、日常生活状况、健康状况、医疗状况、生活照料状况、家庭关系等方面看来,我国当前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总体上不容乐观。为此,必须寻求切实可行的社会支持对策:逐步建立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农村家庭养老的功能;切实维护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逐步发展农村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事业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正式实施,使精神赡养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慰籍需求,不仅要靠家庭和社会提供的关爱和服务,更主要的是让老年人成为精神养老的主体,培养其积极精神赡养意识.  相似文献   

3.
养老内容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方面,其中精神慰藉是渗透于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之中而得以体现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及老年人的"自养",使得我国至少从理论上说还能够应对老龄化对经济供养的挑战。随着老龄化的加剧,高龄与失能老人的增加、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社会化养老设施及社会化养老服务现状的不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已成为养老内容的重心。应大力倡导积极老龄化理念、适时调整人口生育政策、尽快建立护理保险制度、继续推动和完善居家养老政策等,以应对老龄化特别是老年人生活照料压力。  相似文献   

4.
社区养老服务——中国城市养老服务保障的新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昱 《天府新论》2006,(4):104-107
老年社会保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主要包括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两大部分。资金保障为老年人提供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物质保证,服务保障为老年人提供设施和服务。从我国养老服务的模式来看,以往我国主要采取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模式。家庭养老是中华民族赡养老年人的传统  相似文献   

5.
家庭养老是人类社会一种古老的非正式制度安排,目前在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也仍然处于基础地位。然而,家庭养老是否具有经济效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基于孩子是"投资品"的假设,将养育孩子的动机抽象为老年安全动机,在一个两期代际交叠模型中将生育率内生化,使得家庭通过养育孩子的成本和赡养强度的约束最优化问题来确定养育孩子的最优数量,从而基于模型的均衡解考察家庭赡养强度对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存在赡养的经济中,生育率会提高,而过高的赡养强度会导致生育率下降;家庭养老会造成资本积累的挤出效应,使得人均有效产出和消费都出现降低,在一个具备有效的投资市场的经济中,家庭养老是缺乏经济效率的。基于此,我国应加速完善透明化的资本市场,鼓励自愿性养老年金的建立,同时增强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的社会养老意识,降低养儿防老动机。  相似文献   

6.
文化变迁下的中国老年人口赡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和荣 《学术论坛》2003,4(1):136-139
研究中国老年人口赡养问题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制度不能忽视中国传统的敬老养老文化。在文化变迁和社会转型时期 ,我们既要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 ,借鉴国外经验和做法 ,将家庭养老文化基因发扬光大 ,同时 ,也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不断丰富家庭养老内涵 ,努力探索家庭养老社会化形式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城乡老年人的照料需要,探讨了城乡老年照料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结论是:当前单一的家庭照料方式难以维持,且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照料需要;农村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有不断严重的趋势.建议在发挥多种照料方式作用的同时,坚持城乡有别的差异性原则,发展以需要为导向的社会照料服务.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丧偶老年女性是老年人中最弱势的群体之一,贫困比例非常大。而在我国农村社会中,家庭养老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影响着老年人的养老质量。因此,家庭因素是导致她们贫困的最直接因素之一。笔者将家庭作为切入点,从家庭户人口的数量、抚养与赡养的代际交换失衡、逝者债务的遗留对贫困程度的影响三个方面来分析丧偶老年女性贫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仍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确切讲,是以子女供养为主,以社区和政府供养为补充的体系。根据多家调查估算,大概50%至70%不等比例的农村老年人主要靠子女供养,子女的经济帮助是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来源。概要来看,目前我国农村的家庭养老仍维持相对完整的传统格局,具有如下一些特点:其一,农村的家庭养老虽然形式多样,但主要采取“在家养老”与“子女供养”相统合的传统形式。很多调研都证实,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状况与居住方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依靠子女或其他亲属供养的老年人一般与子女共同生活居…  相似文献   

10.
社区养老服务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大类功能。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日间照料和短期入住服务、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等设施提供的养老服务和兴建养老社区四种。总体而言,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有了长足发展,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如服务人员的数量有限且专业素质不能适应养老服务需求等。促进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持续稳定发展,必须着力解决投入不足、机构和设施不足、人员不足以及体制机构不顺、资源利用分散且效率低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面临着养老意识淡漠、赡养权利保障不力以及孝道伦理弱化等方面的严峻挑战。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构建以国家养老保障为主导、以家庭养老保障为主体、以社区养老保障为补充的多层次保障体系。从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完善法律、养老保险制度、探索社区养老模式以及和谐家庭关系等方面人手,综合治理,提高农村养老质量。  相似文献   

12.
居家养老是我区城镇养老的最佳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家养老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在一起,既能承担起家庭养老弱化之后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又能克服社会养老“价格昂贵”、“关怀体系僵硬”的不足,融合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优势,有极大的优越性。面对我区家庭养老弱化、社会养老困难重重的现状,在我区推行居家养老具有较大的可能性和极强的可行性,应当成为我区首选的城镇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尤其是不能自理生活的老年人的照料问题越来越突出。广东省的相关调查对不能自理老年人照顾方式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应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不能自理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即在加强家庭养老功能的同时,积极推广以社区为主的居家养老体系,并以正式照顾为补充,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家庭结构的变化所引发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其根源就在于独生子女家庭已不具备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客观基础。从养老角度来看,国家近期推行的"单独"可生育二胎政策也是为了缓解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在上述问题背景下,本研究将对我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模式选择意愿进行实证研究,运用logistic定量分析模型,根据老年人对于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三种养老模式的选择意愿及影响他们选择的因素,分析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老年人面临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大核心养老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针对如何集国家、社会、家庭三方力量解决我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于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一步完善了老年人精神赡养制度,强调了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但这部法律对老年人精神赡养的规定存在界定难、监督难、处罚难和操作难的问题.对此应根据国情对赡养人的精神赡养义务进行量化,在完善赡养人的探亲休假制度,建立健全社区和老年人社会保障机构对赡养人履行义务的监督机制等方面,来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相似文献   

16.
杨宇 《家庭科技》2021,(8):14-16
老年婚姻现状及特点 丧偶与单身 如今老龄化日益显著,随着人们的寿命延长,老年人丧偶的风险不断提高.丧偶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都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与西方不同,中国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主,老伴之间相互扶持是大多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现状.丧偶老年人对其他社会支持的需求逐渐增大,如与子女同住,或者进入养老机构,会引发子女赡养老人的矛盾及养老机构乱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为丧偶老年人提供照料和社会支持,使他们度过幸福的晚年生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无配偶的老年人从居住环境、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发展方面都处于劣势,更容易出现负面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家庭养老特别是家庭对老年人生活照料的功能值得高度关注.唐朝给特定老年人配备年轻人以照料其生活的给侍制度,有政治目的鲜明、保障范围广泛、责任主体明确等特点.从社会政策视角观照,它是唐朝政府对家庭养老提供政策支持的制度设计,是中国古代社会政策实践的典范,是政府对家庭福利的积极干预,是中国古代的发展型家庭政策.立足于家庭养老,本着“弥补家庭功能的不足”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应该是当今中国养老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给侍制度对我们今天应如何给家庭养老提供政策支持仍然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口养老意愿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社会养老资源供给人口的持续减少,如何赡养老年人已成为极具挑战性的现实问题。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应该成为选择和确定社会养老制度的重要依据。全国城乡老年人口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口的家庭关系和家庭地位受教育水平、身体状况、居住地域以及职业类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人口特征、社会地位和家庭情况等变量影响着老年人口在共同生活模式、独自生活模式和福利院模式之间进行选择。因此,通过对中国城乡老年人口养老意愿的社会学分析,可以揭示养老模式的发展变化规律,总结养老意愿在社会养老制度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此类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家庭养老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由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儒家养老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几千年农业经济文明下形成的传统养老伦理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种养老的道德文化观念本身又内嵌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之中而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中国社会转型引发了生产方式、代际关系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也动摇了传统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和伦理文化根基。在社会文化变迁和经济发展大背景下,单一化的家庭养老保障供给主体和服务主体的价值理念已无法满足养老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探索并构建多元化供给主体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便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解析及其现实适用性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史料考证解析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历史状态,分析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得以运行所需要的社会条件,指出在一些研究中被反复提及的“传统社会中老年人因其拥有知识和财产而被赡养”的说法带有一定的虚构性,处于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实际上生活在自然状态,而维持这一状态所需要的三大条件——以生子为目的的婚姻、以多子为内容的生育行为和以父母在不远游为原则的家庭规范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复存在。因此,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不再具有现实适应性,哪怕是暂时的过渡性的。我国养老必须从现在起就走社会化道路,由政府、个人和集体三者共同承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