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羽生平及《茶经》的内容已另文讨论,在此不赘述,本文着重探讨《茶经》所弘扬的饮茶之道.陆羽以善品茶和饮茶闻名,时人称他茶博士,被誉为茶神.《新唐书》卷一九六《隐逸·陆羽传》云: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有常伯熊者,因羽论复广著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临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执器前,季卿为再举杯.至江南,又有荐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其后尚茶成风.  相似文献   

2.
兰庆晖 《社区》2009,(18):43-45
中国人爱喝茶是出了名的,喝出了文化,喝出了传统。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饮茶之久、茶区之广、茶艺之精、名茶之多、品质之好,堪称世界之最。“清茶一杯”、“客来敬茗”,既有物质上的享受,又“精行俭德”,陶冶情操。一个茶字可以写一部文化史,又可写一部对外交流史,还可写一部饮食史。  相似文献   

3.
沏茶三诀     
饮茶之妙,既在于有优质的茶叶、甘美的泉水、精致的茶具,还在于饮茶方法的得当。 我国古人的饮茶方法是茶水同煮,像现在的煮咖啡。清朝以后才渐改为用沸水沏茶。沏茶得当,茶叶所特有的色、香、味才能为人所享受,因此沏茶也有学问。 一、用量。关于茶叶的用量,茶界一向有“细茶粗吃、粗茶细吃”之说,也就是说,细嫩的茶叶用量要多,粗老的茶叶用量要少。以新茶与陈茶比较,则是新茶用量宜多,陈茶用量宜少。当然,“多少”两字也仅相对而言。一般来说,一只普通茶杯(约装200毫升水)应投入茶叶3~4克。过多、味浓;过少,味淡;均不适  相似文献   

4.
茶,被称为中国的“国饮”。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华阳国志》中也有关于茶的文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由此可见,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老乞大》里的“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着”本字为“者”。许氏《说文叙》:“古祗作者。者者别事词也。别之者则其事昭焯。故曰者明……引申为直略切之附者、张略切之衣者。”所以“着(著)”的本义是“明显”,引申出“附着”“着衣”二义。上古时期它就作动词使用,“南北朝以后,‘着’字开始虚化,”演生出多种虚词性用法,表达丰富的语法意义。吕叔湘先生对此曾作过精辟的论述:“以著字辅助动词,初以表动作之有所著,继以表事态之持续,此今语所盛用,而唐人诗中亦已有之。”“大概者、著二字,唐人兼用,文书作者,谅  相似文献   

6.
该文就“荼”与“茶”之异同略加考释,以期弄清“荼”“茶”纠纷之缘由。结论是“荼”及其异称“茗”、“荬”、“(荈)”、“选”等,都是指“苦菜”。“茶”本名“檟(或作‘(木荼)’字)”,即“苦荼”。二者本自不同一为草本,可食用;一为木本,可入药、饮用。“荼”与“檟”相混,始自晋。及唐始见“茶”字,并以代称本届“苦莱”之“荼”、“茗”等。此后,文献中“荼”与“茶”混用尤甚。  相似文献   

7.
黄玉顺同志主编的《追寻中国精神丛书》,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于2000年6月出版。本丛书由《中国之伦理精神》(林存阳、刘中建著)、《中国之民主精神》(张小平著)、《中国之科学精神》(鞠曦著)、《中国之自由精神》(黄德昌、黄玉顺等著)四大分册组成(黄玉顺、林存阳、张小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九七级博士研究生),约80余万字。作者分别从伦理、民主、科学、自由四个层面,运用“二重分析”法,对历史加以文化反思,以寻求其“现代性”之根,从而探讨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化的出路。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根植于其自身的传统,唯有如此,才能有…  相似文献   

8.
继盐税之后,茶税为大宗. 我国饮茶起源甚古,魏、晋以降,江南饮茶成风,陆羽《茶经》中对此有详细记述,唐代开元以前,北人尚不多饮。开元年间,北方饮茶之风渐盛。代宗之后,遍及朝野,并传至回纥、吐蕃。茶的需要量越来越大,销售面越来越广,引起了朝廷的重视,作为一种税收来源。建中末年,德宗纳户部侍郎赵赞议,收天下茶、漆、竹、木税,十取其一,以为常平本钱.及朱泚反叛,德宗逃奔奉天(陕西乾县),对于各项杂税太重引起战乱,深感悔恨,下诏罢其税.朱泚之乱平复后,邪佞之臣复兴利以邀宠.贞元九年(793),盐铁使张滂奏:“去岁水灾减税,用度不足,请税茶以足之,自明年以往,茶税之钱  相似文献   

9.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陆羽著《茶经》三卷,至今1229年了,是书驰名中外,所记种茶、制茶、品茶、茶具以及饮茶等方面,论述精妙,千百年来流传不衰,人民尊崇陆羽为“茶神”、“茶圣”。关于《茶经》研究不乏佳作,然对作者总结荆楚地区的茶叶生产和饮用经验几乎没有涉及,本文对前人所论不赘述,仅就作者及《茶经》与荆楚的产茶结合湖北方志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重心性与修为的茶道文化中,茶具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茶叶、茶水、火候、环境并称中国茶道的“五境之美”。茶具的存在,是为了完成饮茶过程的礼仪风尚。用器的过程,即是茶的品饮过程,同时也是领受茶文化精神,内心深省民族传统意识的过程,这种精神正是通过茶器具在茶品品饮过程中完成礼仪的需要所体现的。  相似文献   

11.
朱熹的茶缘     
佚名 《社区》2012,(32):18-19
朱熹(1130~1200年)字无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晚年自称“茶仙”,朱熹幼年丧父,早年全靠义父刘子羽抚养照料。父亲朱松嗜茶成癖,虽没有留下遗产,但却教会了他饮茶。朱熹与茶结缘可以说是家传。说来有趣,朱熹从他诞生之日起便与茶有缘。在他降生的第三天,行“三朝”洗儿之礼,当时家人以宋代贡茶名“月团”为他洗三朝,朱松曾无限感慨地留下一首《洗儿》诗: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茶及茶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为丰富我国人民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作出重要的贡献.古人有云:“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淡而万象警寒,茶之功大矣.”茶就是以它独特的魅力,引得历代文人雅士的喜爱、赞赏而发为诗兴,使后世读者获得美感的享受.茶诗,是诗的茶事,它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古代的饮茶习俗、风尚以及文人的精神世界.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也可以从茶诗中探得它的踪迹.谁第一个以茶赋诗呢?苏轼说:“厥传唯杜育.”(《寄周安孺茶》)杜育生活在晋代,除他之外,尚有  相似文献   

13.
(一)近代九江茶市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原因。 九江是中国近代闻名的三大茶市之一。九江茶叶贸易市场的形成和繁荣,有其历史的、地理的和社会经济的背景原因。 茶树的发现、栽培和茶叶的使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据史载,四千多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秦汉以降,饮茶之风日盛,茶叶也随着进入交换领域而成为商品。唐以后,茶树栽培扩展到长江流域广大地区,达十多个省区。茶叶逐渐成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历代王朝对茶叶贸易极为重视,制定茶法,谓之“榷茶”。据《清史稿·食货志》载:“明时茶法有三:曰官茶,储边易  相似文献   

14.
唐陆羽《茶经》详细论述了种茶、制茶、品茶、饮茶之法,“于是茶道大行”。关于茶道和荆楚茶叶生产以另文讨论,本文仅就《茶经》与方志所载荆楚饮茶文化作些探讨。 一 中华民族素以炎黄子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炎帝即神农氏,又称烈山氏、厉山氏。在湖北随州市有烈、厉二山,其上有神农洞、神农井、炎帝庙、炎帝神农氏碑等古迹。炎帝部落在荆楚大地蕃衍生息,由于瘟疫流行,炎帝神农氏带领部落迁徙到鄂西北原始森林即神农架,采药治病。汉《神农本草经》有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15.
对《墨经》中关于“且”的一条《经》文和相应的《说》文 ,历来异说纷陈。详尽考察前人成说 ,并予以去伪存真 ,可以得出如下四点结论。 (1 )《经》文的“且言”二字当互乙 ,《说》文的“石”字当为“后”之误。 (2 )《经》文的意思是 :“且” ,说的是将要 (成为 )这样。 (3)《说》文的意思是 :从事前说以后用“且”字 ,从事后说以前用“已”字 ;说当前的事也用“且”字 ,像从事前说以后一样。 (4)《经》《说》全文 ,是在说“动词之时差”———“过去现在将来”。  相似文献   

16.
茶事起于何时,向来有不同的观点.《晏子春秋》有“茗菜”之语,很多学者据此认为战国时代便已有茶之事,《中国茶叶大辞典》更是将晏婴列为古今第一茶人.本文利用文字学、词源学、版本学、气候学、地理学等方面知识,对《茶经》、《太平御览》、《晏子春秋》等书中的五段类似的引文进行逐一辨析.笔者认为《茶经》的“茗菜”引文并不可信,“茗菜”当为“苔菜”之误,或《晏子春秋》中并无“茗”或“苔”字,这条语料并不能被用来证明战国已有茶之事.本文还简要分析了先秦可能是茶的有关文献记载,认为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先秦有茶的观点并不可信.本文利用“二重证据法”,从历史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角度分析,认为茶事起于西汉.  相似文献   

17.
(一) 在古汉语中,“之”字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一字多词多义,且功能多样。众所周知,“之”字在谓语动词之后充当宾语成分,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及物动词能带宾语“之”字;不及物动词如果作使动词用,也可以带宾语“之”字,如: (1)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2)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 (3) 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  相似文献   

18.
说“契”     
契字多见于先秦古籍。《说文》:“契,大约也。从大,(丰刀)声。易曰:‘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段玉裁注:“约取缠束之义”。按《说文》释契为大约,取大之义,以(丰刀)为声,恐非契之本义。段注又广其义为约束,其说亦有未安也。先秦经典多用契字。迄于秦汉,古籍中字形与契有关之字亦多。如:锲、栔、絜、挈、恝、楔……等。此类字与契字,或以声,或以义,实出一源,其源即(丰刀)字是也。《说文》:“(丰刀),巧(丰刀)也。从刀,丰声。”段注云:“巧(丰刀)盖汉人语”。然不著出处。《广韵·黠韵》有(丰刀)字,写作  相似文献   

19.
吴晓辉 《北京纪事》2015,(3):104-107
【茶】
  先说六安茶,眼下一般喜好饮茶之人第一反应就是这应该是安徽的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属绿茶,历史悠久。明代许次纾《茶疏·产茶》云:“天下名山,必产灵茶,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南北,则称六安……”因其是单片叶而做,极像瓜片因此而得名。清乾隆年间袁枚所著《随园食单》中列为名品,据民间传说,六安瓜片于清代中叶从六安茶中的“齐山云雾”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20.
“僧茶不分家”,“自古佛寺多名茶”,“茶禅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佛教徒通过饮茶这一特殊生活方式达到“和敬清寂”意境与禅心的修行方式。这种特殊的修行方式又植根于种茶、采茶、制茶等生产方式之中。本文作者率先对“茶禅一体”的中国文化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源流,有利于进一步研究茶文化、佛教文化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