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林庄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1)
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应当从客体的动态中把握认识的真理性.什么是客体的动态呢?从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角度,客体的动态可表现为运动和静止、前进和后退、肯定和否定、波浪式发展和螺旋式上升以及上升和下降等等.本文侧重于从事物运动的升降方面来探讨.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产生"左"右倾的原因是"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这是就认识的总体而言的.具体说来,一般都认为,思想落后于客观实际会产生右倾;思想超越客观实际会产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中明确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再次重申这一论断,这就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的领导干部在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过程中指明反倾向斗争的必要性和斗争重点,以确保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一、改革开放的阻力主要来自“左”的干扰历史经验表明,党在制定正确路线的过程中总要受到“左”的和右的干扰,在执行贯彻正确路线时也常常受到“左”的和右的错误干扰,如果不排除这些干扰,正确路线不仅制订不出来,即使制订出来也不可能得到五确地贯彻执行。因此,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反对错误倾向的斗争任务,而能否科学地确定各个时期反倾向斗争的重点和力度,对于党的事业能否胜利前进就具有决定性意义了。 相似文献
5.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不仅在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而且还表现在怎样看待斗争性的绝对性和同一性的相对性、怎样看待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上。片面夸大斗争的绝对性,这是在理论上造成的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一个根源。 其实,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在指出对立面同一是相对的,对立面斗争是绝对的之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说;“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一论断是对我们党长期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实践表明,“左”和右都是害党、害国、害民的。革命和建设都要注意防止“左”、右两种倾向的干扰,有“左”反“左”,有右反右。同时要注意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在反“左”的时候,要注意反右,在反右的时候,又要注意反“左”。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在当前改革开放的高潮中,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因为“左”的错误在党的历史上泛滥的时间最长,危害更大。防止“左”又必须认识它产生的根源,研究其根治办法。 一、“左”的错误对党和革命事业造成更大的危害 邓小平同志在全面提出反“左”反右的同时,针对我们党的实际情况,反复强调:“最大的危险还是‘左’,最主要的是‘左’的干扰,主要是反‘左’,着重是反‘左’”。(参见《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一九八七年二月至七月),最近又一次重申,“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主要是防止‘左’”。可见,在中国,反倾向要着重反“左”。这也是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 小平同志认为,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为什么应当重点防止“左”?这是因 相似文献
7.
五十年代后期以来,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党和人民深受“左”倾思潮之害,甚至在粉碎“四人帮”三年多以后的今天,还在某种程度上吃“左”倾思潮的苦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代表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我们按它指引的方向每前进一步,都要经过与“左”倾思潮的干扰进行斗争,否则简直是寸步难移。“左”倾思潮是今天影响党的思想和政治路线的贯彻落实、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影响全党全民同心同德搞四化的主要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8.
“左”的深层本质与思想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功绩在于纠“左”,但防“左”的任务仍然摆在我们面前。深刻认识“左”是有效防止“左”的前提。本文认为:“左”的深层本质是否认差别的一元主义,是排斥自由选择的权威主义;与小资产阶级狂热相比,“左”更接近封建专制;与其说它是理论脱离实际,不如说它是渗透于实际生活的所有领域以求打翻一切异己的理论。从这样的认识出发,防止“左”的真正有效的途径,就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所内涵的自由创造的思想旗帜,弘扬多样统一的基本价值,保护社会成员表达和选择的平等权利 相似文献
9.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开国以来,我们几乎一直是在“左”的错误的统治之下过日子的。一九五七年以前一般情况好些,一九五八年以后就越来越严重起来,到了十年浩劫之际,更是“左”得出奇了。人们不禁要问:这种“左”的错误倾向,在我们的国土上,是怎么成为如此难治的顽症的呢? 问得好!这是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好题目,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科学的论证,做出唯物主义的回答。这也是一个实践上逼切要求正确答案的大问题,中央工作会议决定了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的调整、在政治 相似文献
10.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认识根源,源于认识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解决.解决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重要根源.解决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矛盾,自然要解决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的矛盾,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解决社会认识与个体认识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认识向个体认识的转化,这些都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深刻分析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根源,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性和实效性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是对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深刻总结。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但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始终受着“左”的思想的影响和干扰,在发展方向上出现偏差,在实践中遭受许多挫折。这是因为,本世纪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思想、理论形成于共产国际一、二次代表大会,而共产国际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的烈火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如何正确对待古代文化,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得很明确。他说:“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 相似文献
13.
14.
“左”倾教条主义政治、文化根源析孙凯民(一)“左”倾教条主义的政治根源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并没有按马恩的设想实现。苏俄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国家基础上,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则以半封建半殖民地为基础。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同封建专制传统具有历史渊源关... 相似文献
15.
认识的语境论形成的思想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的语境论是这样一种观点,即由特定知识语句表达的命题依赖于说出这个句子的语境.具体地讲,认识的语境论主张,由给定的知识语句,如S知道P,S不知道P.依赖于产生它们的语境,也即,知识的形成与理解是语境依赖的,在某些语境中,S知道P,而在另一个语境中,S不知道P.这两个陈述在各自的语境中都是正确的.语境不同.认识标准的高低程度不同,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对话、行动就会产生争论或者冲突;不同的语境设置了不同的认识标准,而且这些认识标准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认识的语境论是对我们认识判断的最佳解释之一,能够回答怀疑论的问题--为什么在大多数语境中我们能够判断我们拥有知识,而在一些语境中我们不能判断我们拥有知识.这一观点既有不少支持者,同时也受到质疑和批判. 相似文献
16.
论英国对德绥靖的认识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迄今,对绥靖的批判,不少人仍落脚于退让投降或祸水东引之说。两说,皆悖于事理,不具有应有的说服力。绥靖思潮的泛滥,绝非偶然,有其内在的思想、政治根源,而这不是退让投降或祸水东引说所能概括的。为正本清源,本文试图就英国对德绥靖的认识根源作一初步的探讨,期能有助于对绥靖政策作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批判。一截止苏德战前,德国扩张一直是得心应手,所向披靡。何故呢?从政治上来说,是因为希特勒熟谙霸权争夺的逻辑,并据此取得了先发制人的主动权,另又利用了对方不承认这一逻辑而犯下的盲目、被动与消极的错误。 相似文献
17.
“左”和右两种思潮曾长期地折腾着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这两种思潮中,尤以“左”的思潮历时最长,危害也较大,即使在十余年改革开放的今天,“左”的思潮的阴影也没有完全散去,而且还以咄咄逼人的气势,对改革开放发出种种指责。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现在,有右的思想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5页)如果不防止这股“左”的思潮,就会阻碍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因此,剖析“左”的思潮产生的根源、表现的特征和当前的危害,就成为理论界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殊的经济构成和阶级构成 ,决定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可能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这个特点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历史新阶段的主要矛盾。民主革命胜利以后 ,社会生产力落后 ,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 ,就成了主要矛盾。弱小而又具有两面性的民族资产阶级 ,不可能成为主要矛盾的一方。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 ,阶级斗争思维的惯性作用 ,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规模和消极面估计过头 ,以非民主的心态看待政治生活中的不同意见 ,导致“左”的反资阶级斗争扩大化。 相似文献
19.
20.
“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就是著名的“猫论”。由于相当多的普通社会成员不了解“猫论”的历史背景和出处,理论工作者对“猫论”的实质又未阐明,所以“猫论”被很多人作了实用主义的 相似文献